灵山镇大林村:海南吴姓起源 吴氏迁琼始祖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海口市灵山中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2/15 0:14:42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史料载:长流地区吴氏一支,是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由吴贤秀第25世孙吴汝恭从灵山大林迁居今长流博养西边沙滩的吴仙村,因公元1605年7月13日夜,琼北发生大地震,整个村庄被毁,吴氏族人陆续迁徙他乡,后逐渐形成了康安村(明代叫谭安村)、传桂村为中心的吴氏族人聚居地。

   吴姓起源

  吴姓是以国得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元和姓篡》等研究姓氏起源的书籍介绍,吴姓始出自姬姓。这里有一段让贤和失国而得吴姓的典故。

  吴姓始祖是周太公(古公 父),上古周族的领袖,相传是后稷第十二代孙,周文王(姬昌)的祖父。周太公有三子,泰伯、仲雍和季历。季历(一作王季、公季),是周太公的小儿子,文王(姬昌)的父亲。季历勇敢谋略俱备,而季历的儿子姬昌从小就智慧超群。周太公想传位给季历,未来好传位给孙子姬昌。如果这样的话,就是废长立幼,有违祖制,令周太公左右为难。

  泰伯和仲雍看出了父亲的意图,为了自动让贤,泰伯和仲雍就悄悄地离开了周族领地,到了今江浙一带隐姓埋名。天长日久,兄弟俩在东南沿海创立个诸侯小国吴国。到了春秋后期,吴国逐渐强大起来,到了吴王夫差时,因骄傲自满,结果被越王勾践打败,国破身亡。从此,吴王夫差的子孙和失国百姓流落四方,大家纷纷以故国为姓,称吴氏。经一千多年的繁衍,到了隋唐时期,吴姓已成中原大姓。时至今日,吴姓已遍布全国各地,总人口已超2000万,名列中国第九大姓氏。

   一门出了22个黄埔生

  长流传桂村是个人才辈出的村庄,目前村里吴姓人口1700余人,而值得村民骄傲的是,该村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吴氏一门就出了22个黄埔军校生,上至将军,下至营连长应有尽有,成一时长流及海口地区的美谈。

  长流传桂村是个人才辈出的村庄,目前村里吴姓人口1700余人,而值得村民骄傲的是,该村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吴氏一门就出了22个黄埔军校生,上至将军,下至营连长应有尽有,成一时长流及海口地区的美谈。如果加上康安、昌明、博养、棠甘等村吴氏黄埔生,人数则更多。

  据《传桂村志》记载:该村吴乃宪,是黄埔军校第一期生,1894年生于传桂村,在琼崖中学毕业后,后到广州求学。在广期间,他与廖仲恺相识,遂成为忘年交。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时,吴乃宪在廖仲恺的鼓励下,考入了黄埔军校第一期。在军校读书时,他参加了二次东征,打败了军阀陈炯明的部队。1926年参加北阀,打败了军阀吴佩孚。

  第一次国共合作,吴乃宪与海南同乡共产党员徐天炳,徐成章来往较密。随后也加入了共产党。

  1927年北阀胜利后,吴乃宪任广金舰国民党代表,常来往于穗港二地,后被港英当局逮捕,囚于广州市警察局,后来张太雷、叶挺发动劫狱,救出吴乃宪和其他黄埔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吴乃宪来到上海,上海市长吴铁城对他很赏识,任命吴乃宪为沪、杭、甬铁路警察署少将署长,负责沪、杭、甬三地铁路沿线治安和防特防奸工作。

  “七·七”事变“淞沪会战”开始,吴乃宪率铁路警察和上海地方警察(警察局长是海南万宁人蔡劲军),地方保安团(团长是海南崖县人吉章简)等非正规军与日本年队对抗,取得显赫战绩。当时淞沪等地民众称吴、蔡、吉三人为“海南岛三杰”。1938年吴乃宪被调往广东,擢升广东省中将警备司令。1941年在韶关时曾营救过廖仲恺之子廖承志,1942年出任军事委员会中将高参。

  1948年内战正酣,吴乃宪受命转移故官博物院文物,他组织人马将其中2972箱运往台湾,藏在雾峰的北沟山洞里,1965年台北故宫博物院落成,这些国宝才重见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