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公元一九九四年二月)
一个中国人,不管他在什么地方,不管他漂泊多远,编入族谱,列入门墙,祭先祭祖,托庇于列祖列宗的福荫之下,总是他最大的心愿,这种生生不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同化力以及认同感。吾吴氏宗祖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是人数最多的几个大姓之一,根据国家有关资料统计,在人口数超过百分之一的中国十九个大姓中,吴姓排列在第十位,号称中国十大姓氏之一。吴氏家族遍布祖国各个角落,侨居世界各地,凡吾吴氏子孙,不管你在哪里,谁不想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我的根在哪里,这种生生不息的寻根愿望是不言而喻的,所以续修族谱,理清各自的来龙去脉,对于整个吴氏家族确实是一件功在千秋,荫彼后人的大计。
邳州《吴氏宗谱》历史上已进行过七次续修。一九三三年(即民国二十二年)族伯梦笔、梦卜发起修续族谱至今已历六十余载,几十年来,中华大地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吾吴氏宗族人丁兴旺,事业发达,合族上下克承祖德,使祖先的光荣传统得以发扬光大,形势尤为喜人。
由于日久年深,修谱初期那种井井有条的族际关系又开始出现混乱,诸如长幼无序,孙重祖名等社会弊端时有发生,参与前次续谱的人员已大部分不在人世。面对这一严峻现实,族人无不忧心忡忡。一致认为吴氏族谱再不重新修续,长此下去,势必形成更加混乱的局面。为了挽救《吴氏宗谱》这一宝贵文化遗产,使我吴氏祖祖辈辈,井然有序,安居乐业,自立自强于祖国的民族之林,在中华腾飞之时,决定重修《吴氏宗谱》,借此了却吾吴氏家族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心愿。
此次修谱最初由陈楼乡大吴楼族侄松本等发出倡议,迅速得到合族各支的热烈响应,公推我主持修续事宜,本人才疏学浅,对完成这一浩大工程深感责任重大,多亏家族上下通力合作,历时三年终于成就,参与这次修谱活动的多达近百人,他们为此而东奔西跑,出力流汗,对于所有参与人员将列榜于卷首,以利流芳千古,供后人所敬仰。陈楼乡大吴楼村吴树金为修谱捐资三百元,吴自楼捐资两百元,精神可敬,特此注明。
吾吴氏宗族的历史在原谱第一卷卷首已作过详细记述,本次不再赘叙。民国二十二年(即一九三三年)的《吴氏宗谱》共六卷,各地都保存完好。原谱记载吾吴氏宗族由四大支组成。
第一支称阿掌祖支,掌祖为明朝洪武年间殿前护卫使,后领兵北上驻军下邳。即以邳为家,繁衍生息。清康熙七年,古邳(现址: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古邳镇)陷,迁住二龙山,其后人现分居江苏省境内的有:徐州市睢宁县王集乡吴庙村,新沂市王楼乡许楼村、炮车镇吴场村,邳州市八路镇的二龙山、招贤村吴庄、距山西吴巷村、杨庄村(即三关庙)、土山镇的大吴庄村、小吴楼村、土山镇北议堂乡境内吴庄、新河镇北吴庄、官湖镇的吴瓦房村、运河镇下丁场村、新集乡的杨桥、酒店村的吴陈庄等地;山东省境内的有:苍山县三合乡吴皇路村、韩圹乡才庙村、芷桥村、陆庄村、台儿庄的燕子井村等地。前次修谱时该支拟定排班十字,即:建 元 荣 光 大 明 道 遵 正 贤 从十九世建字辈上谱。
第二支称阿秀祖支,秀祖系掌祖胞弟,明朝年间官于徐,原谱序言中讲彭城多吴姓。后来部分后人迁邳,民国二十二年的谱中记载这一支分居华沂一带,现邳州境内的陈楼乡合沟乡吴姓均为此支。另外还分布在邳州市运河镇北庄场村,坝头村、徐圹乡邵场村,官湖镇南沟崖,连渊村,新河镇大小吴园,张楼乡建秋,四户镇白马寺,占城镇王庄,港上镇大范家;睢宁县境内的吴家圹、吴坝头、吴党村、黄汉村吴庄、黄河营、五工头、五香店、张新庄、旧城村、东城隍庙、果子夏庄,新沂市窑湾后河,炮车薛圈陈庄、张海村、四大王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