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姓历史名人(1)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華之骨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1/12 10:55:25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明朝兵部也已明白清军意图,便派蓟辽总督洪承畴出关督师,并调八镇总兵会师援锦,这八镇总兵官是:宁远总兵吴三桂、前屯卫总兵王廷臣、玉田总兵曹变蛟、蓟镇总兵白广恩、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密云总兵唐通、山海关总兵马科。八镇兵马共十三万人,聚集于松山与杏山之间,这已是明王朝所能使用的所有重要兵力。在八镇兵中,吴三桂、白广恩、马科是可以独当一面的骁将,尤以吴三桂率领的辽车兵最为强悍。吴三桂训练有精锐骑兵一千,每五十骑为一队,共二十队,每队有一骑领官。作战时,吴三桂将写有二十骑领官的竹签插在靴筒上,他每取出一签,叫出该骑领姓名,该骑领即率领本队骑兵,跟随吴三桂冲锋陷阵。在八镇兵马中,吴三桂统辽兵两万,实力是最强的,洪承畴也尤其看重他这个门生。

农历425明清双方在乳峰山上下激战,明兵出动六万人,清兵只三万余人。双方激战一天,互有伤亡,吴三桂部表现杰出。在连续的战斗中,明宣府总兵杨国柱战死,而清军已先后按清太宗的部署,将明军围困于松山地区。明军统帅洪承畴觉察到被歼的危险,便于农历821日晚召开八镇总兵会议,要求大家第二天拚死一战。没想到,大同总兵王朴胆小怕死,当晚便率本部兵突围逃命。

王朴带头逃跑,动摇了明军军心,八镇兵均争先拔营。吴三桂见此形势,亦不怠慢,马上带领本部人马,从大路杀出。清兵小路兵力集中,大路反而兵力不多,被吴三桂抓住机会,逃进杏山城,王仆也逃至此城。明军死伤不少,不少人被海潮吞没,决战完全失败。接着,农历826吴三桂与王朴又从杏山逃至宁远,兵士死亡殆尽。

松山一战,明军全军覆没,五万多人马被歼,松山、杏山、塔山、锦州四城失陷,统帅洪承畴于松山城破后被俘,名将祖大寿降清,明朝经营数十年的宁锦防线如果土崩瓦解,从此,明朝再没有能力抵抗清兵,只剩下一口残存的气息维持生存。做为朝廷十分器重,一向以敢战著称的吴三桂,在松山战役中,置其老师洪承畴于不顾,竟然尾随王朴仓促逃命,做了可耻的逃兵。他甚至连曹变蛟、王廷臣二人部不如,这二镇总兵,后来死守松山,城破后被杀。寻根究底,还是为了保存实力。在明清战乱之际,谁都懂得武力的重要。吴氏父子苦心经营多年的吴家军,是不愿为明朝陪葬的。吴三桂要保持这支力量,为他日后的飞黄腾达、封妻荫子服务。

吴三桂逃至宁远后,积极收留败兵,蓟镇总兵白广恩也兵败来归,与吴三桂一起守城。此时宁远孤悬山海关外,已很难守卫,但崇祯皇帝仍令吴三桂收集残部坚守。由于此时,除了吴三桂,大明朝廷已无将可用。松山战败后,朝廷将王朴斩首,而只将吴三桂降职,让他戴罪立功。同样是逃兵,朝廷却处分不同,就是由于此时关外,离不了吴三桂。吴三桂也不负厚望,半年多,便重新集聚了三万人马,坚守宁远孤城。

那时,大清朝廷对吴三桂发动了强大的政治攻势,劝其投降。吴三桂的舅父祖大寿、祖可法,哥哥吴三凤,姨父裴国珍,表兄胡弘先,挚友张存仁、邓长春等人降清后都写信劝吴三桂降清。明崇祯皇帝十五年(公元1642)农历4月,清太宗本人直接给吴三桂写了亲笔信。农历10月份清太宗又再次写信,劝吴三桂早降。吴三桂面对这种形势,却拒不降清。明崇祯皇帝十六年(公元1643)农历8月,清太宗去世,年仅六岁的福临登机,即顺治帝。皇帝年龄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