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新北投,从中和街转进复兴四路,经过复兴高中校门不远,开始迈进爬坡山路,行约两公里,就进入北投观光果园的范围,只见路左侧满山遍野栽植了各种果树,右边经过大屯国不,再约莫百余步脚程,“吴氏宗祠”牌楼映入眼帘,牌楼内侧就是规模十分宏伟的“让德堂”。
[img]upload/news/20071210074434q.jpg[/img]
吴氏宗祠让德堂,主祀吴姓开始祖至德三让公泰伯,并祀传代祖恭孝王仲雍、继世祖延陵王季札、保生大帝吴真人、成仁义士元辉吴凤,以及吴氏历代先圣与先贤总位神主。吴氏姓源,出自姬姓。扰“姓篡”记载,周太王子之子泰伯、仲雍封于吴,后为越所来,子孙遂以国为氏;季札之后,北迁到齐、鲁之间。
据考证,后稷姓姬名业,是帝喾高辛氏之了,与帝尧是异母兄弟。后稷十四世孙古公亶父,是商诸候,传至曾孙武王姬发伐纣得天下,乃上追古公为周太王。太王生三子:泰伯、仲雍、季历。长子泰伯知古公有意立季历继位,心存退让,以全父志,帮与仲雍,借着采药名义,同往荆蛮(今江苏省无锡县东南之梅里),自号勾吴,当地人因仰慕其让位贤德,尊为勾吴找。泰伯避走之后,季历得立,传子文王姬昌,再传至武王,同为民族圣贤。泰伯卒后,无子为继,仲雍于是继立为勾吴长。武王克商,仲雍曾孙吴周章尊为吴伯,封地吴国,数传至寿梦称王,建都于今江苏省吴县。吴王寿梦,有四子:诸樊、余祭、夷时、季札。四子季札受封于延陵(在今江苏省武进县),吴氏族人以“延陵”为郡号首者,即系出札之后;又因勾吴地原属渤海郡,故郡号称“渤海”者,则为季札三位兄长之后。泰伯三次让位给他的弟弟季历,孔子赞曰:“可谓至德也”。宋武帝御制“三让王赞”亦云:“维王三让,遂成文武,古公乃亲,后稷乃祖;立国东吴,载论中鲁,日月光华,乾坤心腑;胤嗣弥昌,庆流宏溥;我敬赞词,永昭千古”。吴氏宗人遂有“世界至德宗亲部会”之设,族人也乐以“让德”为堂号。
吴姓子孙自始祖泰伯开源迄今,已历三千年,其间枝繁叶茂,脉络遍及全世界。吴氏渡海来到台湾,始始于清康熙末期,至乾隆年间最盛,渡台后散居南北各地。目前台湾地区吴氏人口约为六、七十万之谱。其中台北市就超过七万人,数目可观。
[img]upload/news/20071210074443p.jpg[/img]
台北吴姓宗亲,于1953年组成宗亲会,借此联谊,并在今天南京东路三段二一五号“泰伯大楼”与新中华大楼位置。这座祠堂于四十五年落成,外观极像台南市赤崁楼,当时“让德堂”设在宗祠里,横匾“让德堂”是由基隆市吴姓宗亲会献赠。宗祠四周环以圆柱,给人一种坚实厚重的踏实感,柱上并刻有宗亲们咏联,皆以“让”、“德”、二字冠首或镶句。例如:让乃避炎荆蛮,无得而犯法,天下为公弘祖泽;德见重于洙是泗,难能曰至,我生毋忝守宗风。又如:讲让溯家风,祖武继绳,泰伯延陵昭至德;联宗敦族谊,椒聊蕃衍。濮阳渤海汇洪源。
及至1970年,吴姓宗长鑑于南京东路一带发展甚快,因而有将宗祠迁建他处之议。1971年,先在原地改建泰伯大楼,1973年另十年另成立财团法人吴氏让德堂,负责将大楼出租,再以赁金收入支应兴建新祠堂的经费,同时, 原宗祠祖先牌位暂移奉天母临时宗祠,得使烟火薪传,奉祠有处。
不久,执事族人在顶北投旧地名小粗坑附近半山腰上,看中一处零秀良地,背坐面天山,面向新旧北投及关渡平原,淡水河淌流横过,坐南朝北,山明水秀,地理风水及视野俱佳。这块坡地五千八百多坪,于1978年11月13日破土兴工,85年11月建祠工程提前完竣,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