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让堂《吴氏宗谱》源流序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ok  文章来源:原創編輯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5/5 9:56:01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gohwu
 
[center]崇让堂《吴氏宗谱》源流序[/center] 明道程先生曰 修宗谱使人不忘本 而识祖源祢流 稍有知识者当以谱留心敬前乎此 而谱不立 则不知其谁始后乎此 而谱不修 而不知其谁传 故三代不修谱 朱子以为不孝 即太史公亦曰 百世不泯 有益于史乘者 莫如谱族 不立谱昭穆 世系紊乱可知 谱之修所关至世 而源流不可不细考也 逆吴姓之始 自泰伯以让德封于吴 子孙因国为氏而姓 著瓜瓞蔓延 历朝不替 周章十五传至札 望重延陵三传及公子友 下九世至西汉芮封长沙王 谥曰文 次子郢封义陵 子重袭爵居饶 四传至千秋 又五传至东汉 若汉 若演 若洽 声称藉甚 洽次孙昕 封筑阳 昕十一传至晋猛 得异人丁义神方 许旌阳师之 同飞升 又八传至少微 唐进士 先生是文章家 以徐瘦为宗 气调卑弱 惟少微与富嘉谟词本经学雄遍高卓 称吴富体 吏部侍郎韦嗣令荐为监察御史 后解官居歙 徙石舌山遂世居焉 少微子巩以孝称 仕至中书舍人 越七传景元 弟景秀官至国子祭兼御史大夫 四传至武 有七子 三子高 字中复 举宋熙宁进士 仕至浙江布政 兄几复 嗣复 同登进士 号吴氏三凰 于是七传至寿一公 偕弟寿二、寿三由饶渡江抵皖卜宅 寿一公迁怀邑 名渤海 寿二公居桐 寿三公裔居潜太望三邑 寿一公次子秀二迁于潜 世远年遥 居址星散 欲收各邑之族 以共成一谱 戛戛其难爰 追阅前代 考明鄱阳新安诸系 参以经史 由泰伯至迁怀始祖寿一公 八十一世 二千七百余年 一线相承 迄今以二十余传 户日大 族益众 不明一本而族浚其源 究万派而清其流 恐人代散殊 罔知同祖 不至相见 视如秦越者 几希历序 本末编辑详明 庶一披览 有以识源远而流长云。 道光十一年辛卯年岁冬 毂旦 注 至德堂谱记载 寿一公是泰伯八十四代孙 [color=Red]崇让堂字辈[/color] 位高由德邵 福祚自延长 必忍方能济 维和乃致祥 一门墩孝友 万代启书香 [center]崇让堂《吴氏宗谱》源流序译文[/center] 宋代理学家程颢先生(1032年—1085年)说:宗谱可以教育人们不忘根本,它是按照长幼先后的次序,记载着祖祖辈辈的生平,凡有教养的人都应当重视和熟悉自己的宗谱,否则不知道谁是自己的始祖,也不知道一代一代是怎样相传至今,又是怎样一代一代往下传的。朱熹先生(1130年—1200年)说:三代不修谱就是不孝。司马迁也说:历史之所以延绵不断,能够如实记载,编写成书,很多资料都是来源于宗谱。一个宗族如果不修谱,就会使宗法制度混乱,先后长幼次序颠倒紊乱,世系不清楚。因此说修谱是件至关重要的大事。要修好谱,首先要详细考察宗族的源流,我们吴姓始自周太王的长子泰伯,他因三让天下的美德封于吴(古称渤海),子孙们就以吴为姓,世代相传,繁衍昌盛。周章(泰伯二弟仲雍的曾孙)再传十五世季札,德高望重的延陵季子的第三代公子友,第九代孙至西汉吴芮,封长沙王,谥号文。他的次子郢,封在义陵,郢之子各重,继承父亲的爵号,住在饶。传四代到千秋,千秋传达室五代到东汉,有吴汉,吴演,吴洽,名声大振。吴洽的次孙昕分封在筑阳(今湖北)。再传十一代到晋代,有吴猛得到奇人丁义的法术,许旌阳拜他为师,一同升天成仙。又八传至唐代的吴少微(武则天长安三年进士),他是文章家,与富家谟两人一改当时以徐瘦为代表的浮俚不兢,气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