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谱在于准确,准确来自考证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寿錡  文章来源:至德文化博览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1/9 8:47:20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分支众多,真是量大面广,任务艰巨。我们力量有限,经费又不足,虽分支族人修谱热情高涨者不乏其人,但一时实也照顾不及,影响工作。后在编著方法土接受族人建议,调整改进,按照各分支资料编著完成程度,逐一编著以分支谱单行本的办法出版。今从已编著出版七部分支谱的实践证明,反响良好,普遍受到族人的欢迎。若在日后集各分支谱又可汇成总谱。其总体工作量不会有过多增加,应是可行的。新编分支谱为什么能受到族人的欢迎呢? 概括说来有以下特点: 1、分支谱虽是总谱的一部分,但分支谱同是一相对“独立体”。它与总谱编著要求从体例上说是大同小异的。所具的史料价值、谱学地位、谱学功能是完全相同的。 2、编入重要历史文献资料。如历次修谱主要谱序和本届本支有关谱系正误考证的专文,本支祖居地历史沿革回忆文,以及有关的修谱记录,能为后人续谱留下承上启下宝贵的历史资料,编入了有关本支族人、始迁祖入迁的来龙去脉以及繁衍生息,变动情况的资料。 3、增编世系简表和上世历代祖先直到泰伯以及到黄帝的世系简表,清晰明了且又直观。 修谱并不仅是照着老谱连接上去那么简单,修谱必须对老谱从上到下进行一次详细的认真审查和校对,以确定老谱资料的正确性和可信度。如果发现有疑问,难以可信的,必须严格加以考证,核对相关资料,论证探讨,以确定其资料的正确与否。若是全盘照抄不加分析辨别的话,那实在是对修谱真正意义的认识模糊,概念不清的错误理解。也是在修谱态度上的不严肃、不认真、不负责任的表现,因此,在修谱态度上务必认真负责,严肃对待,贯彻始终,只有这样才可达到修谱质量的准确度越修越高,越修错误越少的目标和要求。这应该是编谱者都应有的正确态度,必遵的信条,也就是叫谱德、史德。 考证分析,理清谱系,是修谱主要目的之一。我们在编纂埭上、毛村等二十个分支谱中,在谱系考证上主要解决了三大历史遗留问题。 l、关于埭上支名称的探讨 历次修谱,埭上支登录于谱的名称是太三公派“闾江分廿二都八图埭上支”。顾名思义,埭上支是闾江派系中分衍出来的支系。闾江是埭上支的先祖地,也就是埭上支隶属于闾江派,埭上是闾江的子孙后代,似乎没有疑问。然而不仅埭上支认为未必为然,连闾讧支也不予默认。个中缘由,定有蹊跷。为查明原委我们相继查阅了13欢、14次和15次《吴氏大统宗谱》,其谱载名称都标明是“闾江分廿二都八图埭上支”,说明定名年代已久,历次重修只是沿袭照抄的结果。然其缘由究因何来? 现经查考,入迁闾江为始祖的是太三公长子理中一支传至85世的睿公,由吴新巷分徙到闾江开基立业的,时在宋末元初(约1280年前后)。入迁埭上为始祖的,是太三公次子福谦一支传至91世的济川公,来到洋溪之南埭上开基立业的,时在明代永乐朝间(约1420年前后)。两者各自迁徙时间相距140余年。谱载脉络清楚、不紊不乱,两系各自繁衍生息,互不相涉,也没有承嗣或兼祧关系发生。所以,实质上闾江支与埭上支的关系只是同宗不同支,而不是同宗又共支。事实清楚,毋庸置疑。但原有名称之不确,疑缘于1637年第七次修谱时的疏于查考所致。自本届起埭上支正名为“福谦公系廿二都八图埭上支”以区别于原称。延续三百多年的名称不确问题,在这届修谱中经细查考证,终于正名。 2、存惠公派谱系断缺问题的研究 归属于存惠公派系的毛村本支,是存惠公派系下的重要大支。祖于毛村的吴氏分支,遍及无锡、江阴、常州、宜兴四乡一带、人口众多,至少有五六万人以上。存惠公派谱系原创于宋淳熙八年(1181),奉唐代存惠公为始祖,单支独系传于世。六百年后至清代嘉庆九年(1804),存惠公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