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之源申遗在即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gohwu  文章来源:西安晚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1/21 8:05:03  文章录入:吴卫东  责任编辑:gohwu
 
、刘士莪、任本命等人也曾应邀赶赴蓝田,从人类学、考古学、民俗学等不同角度,对母系氏族的起源、华胥氏族团的生成、历史的沿袭及现存遗迹与历史传说记载的对照进行考证后认为,从伏羲诞生前到炎黄出现时存在的华胥古国相当于仰韶文化的中晚期,地域主要为甘肃西部、陕西渭河流域及黄河流域之一段。   华胥氏与龙图腾   随着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也证明,蓝田地区有130多万年人类活动的历史,是人类生息繁衍的摇篮,在华胥镇的支家沟和十里河的西余家沟等地,发现旧石器遗址数十处之多,新石器人类遗址20多处,这些都证明华胥镇一直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所以传说中的华胥古国遗址就在现在的华胥镇这个说法是可信的。   “当然,我们并不认为华胥古国已经是一个宫殿巍峨、等级森严的王国。”考古专家根据半坡、姜寨、马家窑等地已经出土的上百座房屋,中心广场,上千的墓葬中,有烧陶、纺织、制革业,甚至有铜器、商业和殉葬人等情况分析,这些由宽6~8米,深5~6米的大壕沟围成的遗址应该是一个草创的“古城镇”,而这些“古城镇”就包含在“华胥古国”这个范围较大的氏族部落里。   依据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子》说:“华胥氏之国在合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由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使华夏文化在长达550年的战乱后再遭浩劫。因此注重史料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开始把黄帝作为中华之祖,结果华夏、中华的“华”字反而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中。   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长、陕西省文物学术委员会主任石兴邦对此认为:“世界上各个民族,特别是具有古老传统文化沉积丰厚的国家民族,追溯到她的历史源头,都有一个神话似的传说时代。因为在文明产生前没有文字记载,只有靠口头传说将他们认为熟悉而重要的事情代代口传下去。这些史料,我们称它为‘影史’,不是虚拟的,而是在一定真实的历史素材上的映象,是有一定依据的。”   本报长期从事龙文化研究的专家庞进认为,华胥氏和中华民族的图腾“龙”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推理关系——古籍文献多讲“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伏羲”,雷泽中的大人是雷神,雷神就是龙神-——雷之声是龙的发音,和雷相伴的闪电是龙的形状。因此,伏羲便是龙神的儿子,女娲便是龙神的女儿,龙的儿女自然要生得“龙身而人面”像汉代画像石画得那样了。这是“龙的传人”一说的最早源头。伏羲和女娲是有“龙祖”之称的,那么,龙祖的妈妈华胥氏自然就是“龙祖之祖”了。   “申遗”需要合力   根据目前的考证,省内专家及学者们一致认为,西安周边在上古时期确有母系氏族社会存在,也确有一个母系氏族部落在骊山一带繁衍生息过,将多种文献资料互相印证可知,伏羲女娲是兄妹,或是可以通婚的两个氏族部落的首领,炎黄二帝是他们的直系后裔,他们的母亲是华胥氏,因此,将华胥氏定为中华民族之祖是讲得通的。   今年3月1日,即农历二月初二,全球华人在华胥陵举行了恭祭华胥氏大典,来自海内外的3000多名代表及周边村民共计近万人参加了盛典,一股来自于民间的力量正簇拥推动着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同时,依托于华胥氏文化,与华胥镇一山之隔的临潼区在今年在9月也举行了中国骊山“寻根华夏·纪念女娲”系列文化活动。在骊山北麓,一尊高30米的女娲塑像即将矗立而起。记者从负责塑像形象征集的骊山书画研究院了解到,此次对女娲文化的发掘得到临潼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除发掘其中的文化及经济价值外,对女娲文化的保护也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申请。   在骊山南麓的孟岩村,当地村民告诉记者,在农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