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顶峰。
《宋史·吴渊传》记载:吴渊,字道父、一字道夫,号退庵。自幼端重寡言,苦志力学,终于学有所成,于嘉定七年(1214年)中进士。此后,吴渊以自己的真才实学。经过多年努力,在政坛上逐步升迁。由建德县主簿,历知县、通判、提点浙西刑狱。进右文殿修撰、知江州、镇江兼淮东总领,升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后拜资政殿大学士、封金陵侯,御赐"锦绣堂"、"忠勤楼"大字、进爵为公,最后于宝祐五年(1257年)以功拜为参知政事,进入最高决策阶层。但吴渊任相不久、旋即去世。他死后,追赠太师、封显应威严大王。史称吴渊其人有雄材大路,为政期间兴学养士,成绩显著。但他为政严酷,时人有"蜈蚣"之讥。吴渊有《退庵文集》、《易解》等著作传世。宁国吴氏的另一个非常杰出的人物即是吴渊的弟弟。吴柔胜的小儿子吴潜。吴潜,字毅夫,又字毅父。号履斋,在吴柔胜四子中虽以他年纪最小,却最有才华、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吴潜参加科举考试,高中第一,成为这一支吴氏宗族历史上的惟一的状元,为宁国吴氏赢得了极大的荣誉。吴潜初授承事郎、签镇东军节度到官,后逐步升迁,绍定年间(1228一1233年)官任太府卿表权沿江制置、知建康府、江东安抚留守等职,后历任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权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工部尚书,以吏部尚书兼知临安府。淳祐十一年(1251年),吴潜入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开庆元年复拜左丞相兼枢密使,成为宁国吴氏中任职地位最尊贵的人。史称吴潜为人正直不阿,无论是在地方任职。还是权掌六部。他都以正直无私、忧国忧民、忠义爱国闻名。时值南宋末年,蒙古大军不断南侵,吴潜当宰相,受命于国家民族危亡之际,颇想力挽狂澜,救国家于不坠。他曾对宋理宗赵昀惊呼:"国家之不能无敝,犹人之不能无病。今日之病,不但仓、扁望之而惊,庸医亦望而惊矣!"又曾上书议政.内有"边事当鉴前撤以图新功,楮弊当权新制以解后忧"两点。在上丞相史弥远论政事中,也提出:"一格君心,二节奉给,三振恤都民,四用老成廉洁之人.五用良将以御外患,六革吏弊以新治道。"对蒙古。吴潜主张和、守、战三者结合:"以和为形,以守为实,以战为应。"但是,由于南宋王朝的腐败,吴潜的雄图大略成空。景定三年(1262年),他因反对立赵禥(即宋度宗)为太子。惹怒了宋理宗,被革去丞相之职,谪建昌军,旋即贬黜徙广东潮州,任循州(今广东龙川西)安置、不久,吴潜即忧愤去世。传说吴潜去世前自知死日,曾对人说:"我将逝夜必雷风大作。"他临死前果然风雷大作四鼓开霁,吴潜撰遗表,作诗颂,端坐而逝。百姓闻之,无不咨嗟悲恸。后来赵宋王朝为吴潜恢复荣誉,追赠少师,因此。在《义门吴氏谱》中,吴潜便有"宋贤相状元左右丞吏兵工三部尚书枢密使封金陵郡侯金陵郡开国公加封崇国相国庆国改封许国公赠少帅"的冗长头衔。有《履斋遗集》传世。
宣州宁国吴氏,吴柔胜、吴渊、吴潜父子三人进士,其中一人状元,吴渊、吴潜兄弟先后入相,同为台阁重臣,权倾一世,显赫一时,成为吴氏族姓历史上最显贵兴盛的家族。
据港载吴潜生数子,其中第二子名叫吴寔,字寔之。吴寔传子吴泽,家族又自宣州宁国迁徙到浙江嘉兴(今浙江嘉善、海盐、平湖一带)发迹,后裔发展成著名的嘉兴吴氏。
《中华姓氏通史》 刘佑平
安徽桐城高店吴氏
在明清时期的吴姓宗族中,安徽的桐城高店吴氏也是非常显著的一支,它不仅人丁兴旺,宗族显贵,而且到近代还产生了清末著名文学家、桐城学派的后期代表人物吴汝纶。
据《吴回照轩家传》记载,安徽桐城的吴姓宗族都是元明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