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or=Red] “吴”字最原始的意义是回头、大声喊叫。吴姓的先祖泰伯自陕西岐山南奔江苏无锡梅里,在这里开创了吴国的根基。无锡梅里由此成为吴文化、吴姓人的发祥地。[/color]
[center]吴姓寻根无锡行
文/陈继忠 光军[/center]
从珠三角向太湖行进时,我们总觉得是在走向妩媚。
妩媚无比的无锡市位于风景优美的太湖之滨,物阜民丰,人文荟萃,文化发达,交通方便,素有“春申旧封”、“太湖明珠”之称,是一座古老而又新兴的“江南名城”。
史有吴国,后有吴地、吴文化、吴姓人。无锡经济、文化的崛起,可追溯到吴姓始祖泰伯。
远在3200年前,岐山(现陕西岐山县)周部落有一位首领周太王,生有三子,名泰伯、仲雍、季历。太王曾说:“兴王业者,其在昌乎!”,昌就是季历的儿子,后为周文王。当时,王位都传给长子,泰伯是当然接班人。但他很明智,觉得父亲既然认为昌能接传,自己就避让。于是,他和二弟促雍趁父亲生病的时候,佯言去衡山采药,逃离岐山,一直到梅里。这梅里,就是现在无锡市梅村镇。梅里原为“荆蛮之地”,百姓的习俗与中原不一样,人人剪短了头发,身上绘了花纹,所谓“断发纹身”。泰伯为了表示他不再回去继承王位的决心,便“断发纹身,为夷狄之服,示不可用。”随民习俗,与江南人民打成一片。史称泰伯“三以天下让”。所谓三让者,不立一也,逃去二也,断发纹身三也。
泰伯、仲雍到梅里以后,就把黄河流域的先进技术传授给当地百姓,如种桑、养蚕、纺织及生产陶瓷、冶炼青铜器等。他俩是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经济、文化交流的始祖。百姓很高兴,于是“归之千余家”,拥护泰伯为王,称“句吴”。这“句吴”,是在这里最早建立的一个古国。泰伯还兴修水利,凿了一条运河,这就是至今还存在着的“伯渎河”。他使“半生为食”成为“全熟为食”,改“搭棚为窝”而“建村立巷”。据传,现在梅村的“荆村”、“蛮巷”(万巷),便是泰伯最早兴建起来的。当初兵事较多,他又在梅里筑了“泰伯城”,用以自卫。其城周长3里200步,外廓30多里,高3丈。
这样一位卓有成绩的创业者,在位49年,死后安葬在铁山(即现在邻近的鸿声镇鸿山)。孔子曾赞美说:“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泰伯没有儿子,他的胞弟仲雍即位。
吴国王位历25代,一直传到夫差,为了报父亲阖闾之仇,夫差励精图治,最后打败了越军。越国求和,越王勾践有志于复国,他听从范蠡、文种的复国大计,并献上美女西施给夫差,使夫差迷恋酒色。公元前473年,越国并吞了吴国。夫差当了俘虏,最后自刎而死。
从泰伯创业到夫差亡国,吴国共传位25代,计624年。
由无锡东行30里,即梅村。
泰伯把中原文化同当地原有的文化相融合,创建了灿烂的勾吴文化,“东南礼乐,实始基焉”。无锡梅里,也就是吴文化的发祥地。
朋友首先带我们去参观了吴文化公园。
公园通天坊,气势雄伟,与"孕吴门"南北相映,上书"无锡吴文化公园"六个金色大字。上撰联二幅:“漫道亭飞桥着意装点吴地关山景,古踪追新功信手传送荆蛮春秋书”、“高竹通天窥仙境世人有幸,山风拂地弄春色时节如斯”。
"江南风情苑"建筑面积达800平方米,由蟋蟀楼、礼俗厅和百业厅、通海亭等组成。景点结合四时八节,廿四节令,将无锡人的一生礼仪风俗予以艺术再现,并把吴地繁荣的市镇风貌和三百六十行彩塑予以形象展示,这是全面展示吴地风俗的场景,是吴地民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