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老田吴村惊现“龙脉”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新城旧第…  文章来源:池州人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7/12 7:15:32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九华山 99地藏王菩萨露天大铜像工程很早立项,筹备时间非常长,在九华山山上选址多处就是无法开工,令佛教人士和海内外居士难以理解和困惑。后据民意及新加坡易经大师实地查看移到九华山下柯村狮形山地段(此处为九华山山下两个风水宝地之一,另一处在山下吴村,素称五龙戏水),周边区域历来是柯氏先祖们也就是金乔觉家乡人新罗后裔长眠安息之所。
      唐朝、五代以前,九华河左右两侧都有老田吴氏后裔居住,有不少吴氏祖坟葬在九华河东面、笔架山下狮形山地段周围。老田吴村《吴氏宗谱》记载,吴氏始祖吴栋材系河南桐柏嘉兴人,是汉初刘邦分封八个异姓王之一长沙王吴芮的四子沅陵侯吴阳之长子。西汉元康年间官封元顺太守,后左迁六安县令。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弃官隐居于九子山(九华山)下新城里。经繁衍生息,至唐代就已经成为九华山下一大旺族,素称老田吴家,到现在吴氏家族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唐天宝年间诗人李白游九华途经此地时,吟诗赞道:洪荒既已判,江天今已图。未有九华图,先有老田吴。可见当时吴村之规模,老田吴也因李白诗名声大振。后来李白再上山时,族中名人吴用之尽地主之谊热情招待,安排李白宿头陀岭下的无相寺,李白兴起赋诗《宿无相寺》相赠。新罗僧金乔觉地藏于唐至德年间上九华山时受到族人吴用之的接待,金乔觉也赋诗《酬惠米》一首相赠。老田吴村地灵人杰,历代名贤辈出。据他们宗谱记载,自汉至清末,老田吴氏中举入仕的有73人,官至州刺史、刑部主事的有4人,兵马指挥史、将军的有2人,太常寺少卿1人,监察御史1人,内阁学士兼礼部尚书署御史1人,知府6人,知县11人,社会名流贤达7人。特别是清朝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吴襄(从二品),参加了康熙皇帝举办的“千叟宴”,参加纂修《明史》、《治河方略》、《八旗通志》等史。雍正皇帝评为“文章归大雅,学术在纯金”,并赐赠 “老成端谅”四字,他的《百梅诗》在中国文学殿堂里独树一帜,因侍奉康熙雍正乾隆三帝民间称其为宰相。九华山荣幸康熙圣迹“九华圣境”和乾隆手书“普陀芬教”,这与当时朝廷吴襄德才兼备才华横溢忠心朝廷有一定关系。

  就是这样一个十分显赫的家族,从唐天宝年间以后,居然允许民间和当地官府把自己家族的发源地由新城里改为莲玉里,包括后来的姓氏排名,要知道在古代封建社会这是一件极其侮辱有门第家族的事情。这其中的缘由全是因为柯氏是新罗人,因为莲玉里地方是吴氏转赠于柯氏的,这也是吴氏好客、当时的社会风气所引起的。

  唐朝以后,九华山下古地名新城里逐步从人们的记忆中和各种历史文献消失、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新地名莲玉里。吴家处处尊重柯家,也逐步从九华河东面移到九华河西面,后来基本彻底退出河东面,一直延续到现在。他们以九华河为界,柯在东,吴在西,各自一片。姓氏排名也以柯为首,从此九华山下“柯、吴、刘、罗”四大家族排序形成并流传至今。

  在古代,东为尊,同在九华山下,吴氏比柯氏早开基近800余年,又是一个显赫的大家族,人口众多,他们不可能在800年时间内一直不居住在九华河东面。没有其他缘故能造成现在的格局,只有这一种解释合乎情理,那就是因为金乔觉曾经有恩于吴,柯乃金乔觉家乡人(甚至是至亲),吴氏谦让柯氏“赠地让地”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