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宝鸡:泰伯奔吴远走他乡的周王族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李波  文章来源:山西人精神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3/17 18:58:15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让贤季历出西岐无锡吴山两迷离

    《史记·吴泰伯世家》中有这样的记载:吴泰伯,泰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泰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泰伯之亡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泰伯。

    从这里以及《史记·周本纪》中的描述我们不难发现,泰伯与仲雍在放弃王位的时候,做了两件事情:以让季历、以避季历。既然要避开,那么他们究竟去了哪里?

    与泰伯奔吴的原因一样,泰伯去了何处以避季历,同样也有很多版本。

    去了江苏无锡梅里,是很多正史中采用的说法。在《史记》索隐、《史记》正义、《汉书·地理志》、《吴越春秋》、《括地志》等皆有此类记载,而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先生也认同此说法。

    《史记·吴泰伯世家》中说:自泰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十二世而晋灭中国之虞。中国之虞灭二世,而夷蛮之吴兴。大凡从泰伯至寿梦十九世。从这里可以看出,泰伯兴建了吴国,传到第五代时,武王灭商,随后封泰伯的后人在两个国家:虞国、吴国。虞国在中原,吴国在夷蛮。由此可见,泰伯当初确实是出奔到了如今的江苏无锡。

    据史料记载,泰伯与弟仲雍同避荆楚,最后定居在梅里(今无锡梅村镇),当地居民来归附者有千余家,奉立泰伯为当地的君主,称吴泰伯,自号“句吴”。如今无锡当地也有传说,商代末年,中原地区侯王用兵频繁,泰伯深恐兵祸波及,在梅里平墟修筑城郭名曰“故吴”,但这一说法没有古城遗址。还相传泰伯定都梅里后,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曾“穿浍渎以备旱涝”。此外,泰伯开凿伯渎河,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人工开凿的第一条河流。

    虽然无锡有相关历史遗迹,但至今没有通过考古发现加以佐证。而认为泰伯没有到江苏的人,对泰伯到无锡的很多推测也提出了质疑:伯渎河的开凿,使当地百姓世受其利,但来自于黄土高坡的泰伯怎么会水利,刚到南方怎么能调动大量当地人力开河,这使人难以置信。

    这些质疑,在岐山周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詹生杰看来,不值一提。

    “在今天岐山祝家庄小学附近,还有河床的印记,说明曾经这里是水草肥美的地方。既然有水,就得兴修水利工程,作为周太王的长子,泰伯掌握了兴修水利工程的本事,一点也不奇怪。此外,当时的西周已经发展了农耕文明,而江苏还是以渔猎文明为主,泰伯能够通过发展农业让当地的人获得更多的口粮,那么他得到当地人的拥护就不足为奇了。”

    除了出奔江苏之外,泰伯前往宝鸡吴山也是很多学者的观点。闻一多先生在《天问疏证》中指出,泰伯封吴的吴指的应该就是陈仓区的吴山,张筱衡先生、刘启益先生、田昌五先生等也均认为泰伯出奔的地方就是陈仓区吴山。

    宝鸡文理学院历史与旅游系主任高强教授认为,古公亶父为了巩固姬姜联盟而欲立季历,泰伯、仲雍为了周族利益,也为了自身安全避往宝鸡吴山。《孟子·公孙丑》中有:文王以百里,吴山距周原已超过百里,可以达到泰伯避让的目的。《诗经·大雅·皇矣》中也曾记载:帝作邦作对,自大伯、王季。很明显,只有泰伯在吴山,才能与周原相互支援,起到屏障西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