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递文章 投稿指南 通告:
您的位置主页 > 文章中心 > 阅读资讯:不膺王爵孟家封来向江南为始祖

不膺王爵孟家封来向江南为始祖

2012-6-5 15:11:25  来源:吴先福  作者:maxm1963  点击:[]  评论:[]   评论
 

不膺王爵孟家封来向江南为始祖

——江南吴氏始祖宣公源流纪略

 

江西南丰是吴宣家族的主要发祥地。吴宣于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年)弃官携家从四川来到江西,经抚州临川时,留次子经居石井发展,自己带领长子纶、三子绍,来到南丰洽湾坪下、菜溪九联,卜筑卜居,繁衍发达,子孙遍及江南以至海内外,被后人尊称“宣公”奉为江南吴氏一世祖。吴宣享年77岁,死后同孟氏夫人合葬韭源(现名九联)青铜山青鱼潭。为纪念宣公业绩和品德,南丰吴氏后裔在青铜山,建“江南始祖吴宣公祠”和吴氏家庙“青铜山寺”。祠大门题联“跋涉关山万里卜筑卜居江南始祖勋庸大:翦除荆棘千重肯堂肯构海内裔孙业绩多。”青铜山寺大门题联“巍巍青铜山佛光普照:潺潺沧浪水法灯长明。”近几年,前来韭源青铜山“江南始祖吴宣公祠”祭祀和拜谒宣公及孟夫人墓的各地宣公后裔,有北京、福建光泽、宁化、永定,广东南雄,贵州毕节,广西南宁、浙江常山、新疆乌鲁木齐、台湾桃园以及本省赣南、上饶、抚州所属有宣公后裔的县(市),共涉及到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J 7个县(市),人数达65人次。关于宣公源流始末,根据手头资料,略记之。  

一、吴姓源头在江苏

 江苏是吴氏的发祥地,3280多年前,肇基始祖泰伯公(通称太伯公),为谦让王位,由陕西歧山,远徙江苏无锡梅村,建立了勾吴国,开创了吴氏数千年基业,谱写了吴文化的光辉历史。梅村原叫梅里,在这里建立起来的太伯庙(又叫至德祠,让王庙)是江苏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在吴氏后裔的保护和下断完善,巍然矗立,‘气势威严,太伯庙有一楹联:“隐德昭世名垂千秋史册,让贤奔吴功辟万古汀南”。凡到过无锡的人无不前往瞻仰。1972年世界至德宗亲总会菲律宾“让德堂”吴氏后裔300余人回国在太伯庙举行盛况空前的祭祖大典。1994年又有韩国吴氏后裔组团回国在梅村祭祀太伯庙。

历史记载着太伯的谦让精神,被尊称为至德公,《论语》泰伯第八,孔子说:“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意思是泰伯可说道德高尚的人,多次把王位让给他弟弟,而且不让百姓知道,因而无法来称赞他。太伯让位是在三千二百多年前,当时尚处在宗法制度社会,按旧制先王过后,应由嫡长子继位,可太伯之父却看中了第三个儿子季历三予姬昌(后来的周文王),太伯为遂父愿决意让贤,假借为父采药,带领二弟仲雍远奔荆蛮(指江苏无锡一带),以这里为中心,建立了勾吴国,,后人称赞他忠孝双全,以社稷为重,不计个人得失,体现他做到让权、让名、让利的“三让”品德,所以至圣先贤孔子称赞他为“至德”,一直成为吴氏家训。太伯另一精神特点,就是开拓精神,太伯南奔远地,并非消极避世隐居,而是胸怀大志,身体力行,励精图治,团结当地百姓,开拓创新,传播先进文化和农耕技术,经历一段时问之后,改变了该地区面貌,以梅里为中心,建立了江南历史上第一个人民殷富、安居乐业的勾吴国,亦即吴国。

吴国历经变迁和波折,从吴氏始祖传至18世寿梦,寿梦生四予,其中四子季札最贤,且有才能,寿梦欲传位于季托,季札一再让王,乃避居延陵当农民,即今日江苏常州、丹阳一带.(离无锡、苏州不远),大家称季札为延陵季予,后受封为延陵郡,于是宣公支系即为延陵郡,季札因让王品德高尚,后人奉他为“至德第三人”,吴氏家族被誉为“三让世家”。

二、宣公随父任于蜀

季札传至宣公直系七世祖吴兢,据《辞海》载:吴兢,唐史学家,又称吴兢直笔,玄宗时任卫尉少卿兼修文馆学七累迁太子左庶予,查考有关资料,吴兢时期已落籍江西,按宣公归属,祖籍应是江西。

宣公之父简公,是吴兢的六世孙。简公字至善,生三子,宣、宜、元。宣公为长子,名宣城,字守德,生于唐祖宗乾符元年(公元874年)。后因父简公赴四川为官,任四川节度使,因此,全家迁居四川阆州兰登谷巫锡山,吴宣娶蜀主孟知祥嫡妻何氏之女,在应顺元年(公元994年)孟知祥称帝时,授吴宣为驸马,封宣城公,生三子,吴纶、吴经、吴绍,宣公随父任过了—贵族生活。一  ,”  、

    三、弃官携家来江西

宣公在四川那段时期,正处在唐末衰败,诸候割据,形成五代十国的混乱时代,从时间上说,只有半个世纪,但割据政权林立,当时节度使都统治一方土地,手中掌握民政、军事大权,互相之间进行残酷的兼并战争,败者被吞并,胜者可称帝,宣公的岳父孟知祥,就是这样在公元934年称起帝来,不久即去世,其予孟昶即位,封宣公王位,吴宣不满孟昶穷奢极欲,朝政腐败,也预见到当时军阀混战局面不可能维持很久,审时度世,为洁身和避祸,于天福元年(公元936年),年已63岁的吴宣,拒王爵,弃高官,毅然带领妻室家人循江而东,逃奔来到抚州临川之石井居住。数年后,留次子吴经处其地,与长予吴纶、三予吴绍移居南丰嘉禾驿李宁庄,不久再迁祝家山金斗窠(即现在的洽湾镇坪下村)。在孙子吴景长大成人后,吴宣又携妻室孙子移居现在的莱溪乡九联村(原名韭源)青铜山,6肇基发展,直至后汉乾祜三年(公元950年)九月,年77岁而终,死后同孟氏夫人合葬韭源青铜山下青鱼潭,朱文公题其墓曰:“汉寝唐陵高插天,几成丘壑几成田,曾如吴氏碑三尺,数百年来尚屹然。”江西是吴宣家族的发祥地。吴宣从四川来到抚州临川、南丰,卜筑卜居,繁衍后裔,人丁兴旺.人才拳出.掘《吴氏宗谱》记载,吴宣夫人生3子,18孙.77曾孙,360多玄孙。吴宣长子纶、三予绍均为来代状元,次子经为后周中军都尉,吴纶生10子,长子宏,次子宥均中进士,四子福中探花、八子宝宋翰林,九子仪中举人.十子景中进士.次子经生3子,三子绍生5子,其四子吴洪官宋图阁学士。吴宣其他子嗣,或从政,或经商,或从事农耕,在当时当地均有影响。

后贤闽宪尚书包宏斋赞吴宣:“不膺王爵孟家封,跋涉云山几万重,来向江南为始祖,后人千载仰高风。”

四、源流支分遍海宇

据《中国吴氏通书》载:1992年人口调查中,吴氏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3. 5%,按当时人口比例算.吴氏人口已近4000万人,(包括台湾)按各姓氏人口顺序捧列,为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吴为筇10位,而吴宣后裔,在有的资料中提到,约占吴姓人口的三分之一。

江西南丰,是江南吴氏大宗的发祥地,吴宣从四川弃官避居江西,中间留次子经在临川石井,自己带领长子纶、三子绍举家来到南丰洽湾坪下、莱溪韭源落籍,卜筑卜居,肇基发展。由于宣公子孙英才辈出,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军事将尉、技艺、经商,也有远渡南洋创业发展的。自宋、元、明以来,宣公支属之繁,遍及江南诸省,以至港、澳、台和越南、日本、新加坡等地区或国家。

在南丰县境内,宣公后裔遍及莱溪、三溪、太源、傅坊、洽湾、市山、琴城等17个乡、镇,87个村,较集中的有九联、石邮、康都、太源等30多个村,人数超万计。

在江西省境内,宣公后裔先后向南城、宜黄、金溪、黎川、广昌、宁都、石城、萍乡、修水、瑞金等十多个县市发展,人数少的数千人,多的如萍乡市达38000人、修水县达12100余人。据《中国吴氏通书》编委会瑞金分会提供的资料,瑞金市吴氏后裔在大革命时期,积极参加革命斗争,随红军长征,流血牺牲,国家确定的中国人民革命烈士名单,其中有吴氏子孙231人(包括女性22名)。

在江西省境外,宣公后裔迁徙较早的是福建。南丰县城东门关口的吴家大祠大门对面石牌坊,有“派衍江闽”四个大字,即为历史见证。以后陆续播迁广东、广西、贵州等省,继而发展到台湾、香港等地以至南洋各地。

在福建的光泽、宁化、连城、上杭、永定等县的吴氏后裔,都奉宣公为一世祖。

在广东的五华、广宁、河源、大埔、怀集、丰源、丰顺、和平、南雄、龙川、清远、紫金等十多个县市,他们的族谱均载明为宣公后裔。

在广硒的龙川、藤县、岑溪、荔浦,在贵州的天柱等县市,根据《中国吴氏通书》提供的情况,都系宣公后裔播迁之地。

  在台湾,据《中国吴氏通书》载:“于五代年晋后晋高祖天福元年(公元936年)蜀国附马宣公,由四川之阆州携妻徙居江西临川、南丰,至宣公之孙宥公,于宋仁宗天圣五年(公年1027年)移居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以霜子孙移居福建漳州,广东等地者日众,”“然后由福建、广东各地来台,溯其源流,如属福建永定、漳浦、南靖、龙溪、晋江灵水,广东省梅县、蕉岭、平远、潮阳、陆丰'、江西省南丰、临川等县者均为宣公之后”。又载:“今台湾地区(包括澎湖)的吴氏家族,多来自福建南安、漳州、泉州、晋江、安溪、海澄等地,还有不少来自广东,如台北新店  吴氏,据传祖籍即为广东。”“福建晋江吴氏中有吴宣后裔

吴鉴、吴镒兄弟徙居台湾嘉义县,吴鉴后裔居嘉义刘厝庄,  吴镒后裔居嘉义草湖庄。”据1959年统计,迁台吴氏人多  来自闽粤两省,多数是吴宣与吴祭之后。来台后散居各地,在当今台湾吴氏家族中,以吴伯雄家族最为显赫,吴伯雄生于1939年,祖籍福建永定县下洋重镇思贤村,是吴宣之  孙吴宥的后裔。吴伯雄家族出了六个博士,政治地位、经济实力在台湾屈指可数。

在香港和南洋吴氏,有许多是吴宣的后裔,如香港新界榕树澳、三角嘴、丹竹坑等地吴氏,多是元朝期间由厂东嘉应州迁入的。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业、泰国等国家的吴氏人,一般是明清期间主要由广东、福建、广西等地迁入的,不少成为当地社会名流,有的成为著名政治家(比如新加坡的吴作栋),有些在经济方面占有重要地位。20世纪初,新加坡华人吴文波,曾赴印尼协办《天声日报》,鼓吹革命和独立。菲律宾吴氏族人,不仅

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在社会上也占有重要位置,如在反抗日本的侵略战争中,菲律宾吴氏人就起了不小的作用,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队的指挥员,即吴氏宗族的吴扬。

宣公后裔播迁国内外甚广,历史悠久,头绪繁杂,除文中涉及到的有资料可以查考外,其他方面定有疏漏,无法一一考证。

  (吴先福)二00五年六月二十日

    注:文中资料来源于《辞海>、《史记》、《论语》、《中

国吴氏通书》、《吴氏宗谱》

  

 

相关文章列表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用户:邮件:
评论总数: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热点专题
关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