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有高、洪、方等三人的一致支持,吴三桂轻而易举地登上将坛,身挂帅印,达到为将者所企望的地位。三桂入选总兵,除了必不可少的社会关系,也是当时军事的需要。洪承畴原任陕西三边总督,同李自成农民军周旋十余年。当辽东军事时局日益恶化,明军防御吃紧时,于崇祯十二年初被调到这里,出任明军的统帅。他一到任,就检查各处兵士训练,兵力配置,及将领优劣等情况。他阅示山海关内外,发现明兵的训练不足。来自前线的侦察情报,使他感到“虏情紧急”,而明兵“必刻期”尽速完成训练,以应付同清兵的不可避免的战斗。此时,急需“选举辽东练兵大将”,“速图整练”军队,提高他们的作战能力。他与高、方等选中吴三桂,来负责“统练辽兵”《明清史料》丁编第7本,603页。,包括演习刺杀、熟练使用各种武器,布阵、进退方法、掌握战斗号令,等等,这对于每个士兵都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关系到战役战斗的胜败。担任此项任务训练的人,不仅要有实战经验,而且应当通晓兵法,以此而论,吴三桂倒是一个很合适的人选。洪承畴提出一项练兵计划,业经高起潜同意,朝廷批准,即从现有辽兵中抽出一万,分驻中后所与前屯卫两处,正居关外八城的适中之地,责成吴三桂和监纪通判朱国梓“详审安插,分合操练”。三桂的部下辽人游击董永显,“管领内丁,胆勇超众,屡次建功”,也被选中,由游击提升到后勤中营管参将。《明清史料》丁编第7本,607页。洪承畴认为,宁远、锦州各有“总镇”(即总兵官)驻扎,再于各冲要之处布置劲兵,使宁锦一线首尾相应,八城不单虚,山海关则“益厚保障”。《明清史料》丁编第7本,607页。三桂即照其部署,与朱国梓分练辽兵。他“日日言练”,提出:“不独练人,尤宜练(武)器,必人与器相合,器与人相合,而后可以言练。”《明清史料》首本第1本,32页。他严格进行训练,兵士的战斗素质明显提高,仅用两年的时间,三桂与其他负责训练的将官已练兵三万,成为一支有战斗力的劲旅。吴三桂任团练总兵,不限于练兵,同时也参加对清兵作战。
这是在三桂提升总兵的第二年,也就是崇祯十三年(清崇德五年,1640年)五月十八日,明兵与清兵在杏山(今辽宁锦县杏山)附近的夹马山发生一场遭遇战。原来,在杏山西五里台居住的蒙古多罗特部民,共有30家,60余人。他们秘密约降清朝,请求清兵前来接应,保护他们免遭杏山、松山、锦州等处明兵的堵击。正巧皇太极亲历锦州一带巡视,当即指令郑亲王济尔哈朗、多罗贝勒多铎、多罗郡王阿达礼等一批骁将率护军1 500人前去迎接这批蒙古人。清兵为躲过明兵的阻击,便于十七日夜偷过锦州城,次日即十八日,天还没亮,顺利到达杏山西五里台。护卫蒙古人急速回返。黎明,被明兵发现。《清太宗实录》,卷51,30页。驻防杏山的辽东分练总兵刘肇基率军出城迎战。他于七日奉命率5 000余精锐兵马自前屯卫起行,十一日赶到杏山“安插”。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档》第16号卷,4号。《清太宗实录》,卷51,30页记:“杏山总兵刘周智”,误,实为刘肇基。他闻警,即从所部5 000人中抽调3 000人马,从原驻守此城的明兵中调出300人,共3 700人,投入战斗。吴三桂在离杏山北十余里的松山附近驻防,一得到警报,立即出动3 000人马,“长驱直过杏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档》第16号卷,7号。。锦州总兵祖大寿会游击戴明率马步兵700赶来会战。很快,明兵集结7 000余人马,进逼清军。关于此役双方兵力,清官方明确记载:明7 000,清1 500。明官方无此记载,据吴三桂报告:“明盔明甲奴贼一万五千余骑”(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档》第16号卷,7号),比清官方所报清兵1 500人增加了10倍兵力。又据刘肇基所部5 000人,战斗时出动3 000人是可能的,加之三桂及锦州兵马,总数达7 000,比较接近实际。但清方所自报兵力显系缩小。从战后双方损失相当,可知清兵至少在2 000以上。清将济尔哈朗为避开城下明步兵,引诱其骑兵出战,便把所部撤退到离城九里的夹马山地方,扎住阵脚,明骑兵紧紧追随,至阵前,明百余骑兵首先出击,呼喊冲来。济尔哈朗纵兵还击,分队冲入。紧接着,济尔哈朗挥众将冲入阵中搏战,清护军皆系精锐,勇猛异常,更兼有济尔哈朗、多铎、阿达礼一批悍将,特别能冲锋陷阵。三桂虽然不示弱,表现了高超的战斗技能,却敌不住对方的凶猛攻击。清兵以他为目标,迅速把他围在中间,他拼命冲杀,“与贼血战”,却无法出围,幸亏刘肇基及时援救,才使他脱离危险。明兵且战且退,在杏山城下,清兵不敢恋战,乘机回兵,明兵亦不敢拦截,任其通过。此役明兵“失亡千人”《国榷》,卷97,5865页;参见《明史·刘肇基传》,卷272,6982页。,副将杨伦、周延州、参将李得位等被俘,当场斩首。《清太宗实录》,卷51,31页4。三桂奏报:此役明兵“大获全胜”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档》第16号卷,第7号。,不尽符合实际。从副将杨伦等人被擒,亦可看出明兵损失不小。清兵损失与明兵大致相当。六月十五日,皇太极从沈阳发来一万兵马增援;十七日、十八日又“发披甲兵”,虽说是“发兵换班”,确“因杏山上阵损伤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档》第88号卷,第7号。显见清兵为迎护蒙古多罗特部民付出了一定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