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吴玠吴璘是南宋初期西北抗金战场上涌现的杰出将领。西北战场在全国抗金大业中举足轻重。阅读南宋抗金历史,抛开西北战场,读到的只是断章残篇;研究抗金人物,舍弃二吴,就看不到支撑半壁江山的真正英雄。西北战场不乏雄兵悍将:张俊、韩世忠、刘光世早年率兵勤王,追随在高宗身边,成为近水楼台;李彦仙战死疆场;曲端成了留守将领中的姣姣者。他曾是泾原军最出色的统帅,也是其它各路西军最不及格的友军统领。张浚宣抚川陕后既往不咎,设坛拜曲端为大将军,他却在张浚眼皮底下将有令不从、见危不救、临敌不赴的故伎重演,自取其祸,从而把吴玠吴璘推上了历史舞台。张浚组织的富平之战,犹如一道序幕,拉开了二吴担当西军主角,创造和改变抗金历史的新篇章。从此,吴氏兄弟在占南宋半天下之地的甘川陕一带,演绎了抗金史上最壮烈的画卷。
遗憾的是,能够完整地欣赏这幅画卷者,为数并不多。究其原因,诚如王智勇先生所言:“毫无疑问,在宋金战争最激烈的高宗朝,西部宋军所以能稳固边防并重创金军,吴氏兄弟的存在是最关键的因素。如果没有吴氏兄弟的出现,宋金西部战争史也许将要重写。但是由于诸多原因,特别是宋宁宗朝吴璘之孙吴曦叛宋降金,给吴玠吴璘兄弟的抗金伟业投下了灰暗的一笔,使史籍多少有意无意地淡化了吴氏兄弟的业绩,实在有欠公允。”(《南宋吴氏家族的兴亡》)因此,对二吴生平事迹的挖掘和传述,无疑是宋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笔者最初接触二吴资料,大概在1990年前后。1997年完成了《吴玠吴璘研究资料选编》。当时并无自己写传的想法, 但对二吴传记的期待比较迫切。此后陆续收集了一些本子,如王曾瑜的《岳飞新传》、王智勇的《南宋吴氏家族的兴亡》、杨倩描的《吴家将》、邓广铭的《岳飞传》、王云裳的《刘锜评传》等。拜读这些传记,在全面了解抗金历史方面获益不浅,对二吴史料的缺失和史学家在对待抗金人物及驾驭史料时的公正与偏执也略有所悟。于是形成了一些不同见解,随之产生了撰写《吴玠吴璘传》的想法。
为历史人物立传,必须尊重原始资料,用史实说话。本传对二吴早期记载资料比较缺乏之处,尽量博采众长,予以补充,并粘贴了一些野史资料。实在无法补充,本着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原则,切忌牵强附会,无据生造。对记载资料比较丰富但脉络不够清析之处(如蜀口三捷),尽量分析、选择、调整、完善。自己未搞清的东西,宁肯存疑,也不拼凑。对一些舍本逐末、毁誉无准、前矛后盾、莫衷一是的观点,不敢妄加评论,只想把自己的理解写出来,但愿能为读者用公正的眼光去阅读这段历史,用比较的观点去审视抗金英雄提供点帮助。
兄弟二人合立一传,在处理角色关系时,吴玠生前以玠为主,璘为辅;死后以璘为主。处理时事关系,以时为序,个别事件适当集中。处理材料主辅关系,以二吴活动线索为主,辅以背景材料和相关人物,尽量对一些大的事件有个轮廓交代。在述评关系上,以述为主,适当加些评论,评论多在一些有偏执、有争议的人和事上。在结构上,为方便读者,只设章,未设节,且将章回文体与常用句式结合起来,围绕主要事件命题。
本传只写二吴,不续其子孙。不是因为子孙中出了个叛宋之吴曦,使二吴80年忠孝门户一朝扫地,而是南宋初期的二吴与中后期的子孙处在不同历史时期,思想、志节、建树、阅历与其子孙有较大差异,如果把他们拉在一块,容易淡化对两位伟人的认识。淡化一两个历史人物事小,曲解一段历史则是大事。吴曦叛宋是不能抹煞的历史事实,对二吴的英名不无影响,但宋史的修撰者们在撰述二吴功绩时虽着墨不多,还算是客观、公正,后人研究和评价二吴,不应连这点公正都没有。
稿件面世时,突然意识到自己是在为一个重要历史时期的两个重要历史人物立传,且有许多专家的成著定论在前,才觉得可怕。所幸这是一个问津者不多而又需要留心比较才能走出诸多误区的领域。比如韩世忠藉以成名的大仪镇之战,虞允文获得主战派领袖政治资本从而走上相位的采石之战,都是战胜金军偏师数百人的小仗,而吴玠仙人关之战,仅其部将张彦在一次劫寨时就斩首千级、生擒敌将二十余人。再比如南宋时传称的“中兴四将”(张、韩、刘、岳),实际上是抛开了川陕这一重要战区而言,虽有以偏概全之嫌,尚在一个层级上。而章颖《南渡十将》所列刘锜、岳飞、李显中、魏胜、韩世忠、张俊、虞允文、张子盖、张宗颜、吴玠十人,鱼龙混杂,轻重颠倒,更难服人。
与专门从事史学研究的人相比,自己是个门外汉,充其量只能算南宋初期那段历史的忠实读者。好在这段历史只要认真去读,毕竟有规律可循。如从吴玠、岳飞的行迹和际遇中不难发现:真正的名将,比主人(皇帝)更在乎国运的兴衰;主人比名将更惧怕对手(敌人);对手比主人更懂得名将的价值。而强虏压境思良将,危局缓解妒贤能,则是南宋士大夫们的通病。再比如以文制武是南宋统制者一贯奉行的基本国策,而执行这一国策的过程和结果却因人而异。就西北战场而言,张浚、胡世将、虞允文和其他文臣截然不同,他们以自己开明、进取的态度,既完成了制约武将的使命,又发挥了武将们的作用。意识到这些,并不意味着已经找到了规律、走出了误区,只是找到点空间而已。
笔者向来崇尚简淡、平实的行文风格,撰写此传时曾自立一格:矫枉不必过正。修改时又力除过誉之笔。因为传主一生的行为和功业足以让人相信,将其置于同期名将之列去写,无须拔高,只要客观、公正,就能读出高下。岳飞、韩世忠是抗金英雄的代名词,有关他们的读物不少,本传无意于和他们抢戏,如能让读者知道:在这两位妇孺皆知的抗金英雄背后,还有个提一旅之众,攻百倍之师,所向无敌,勇冠三军的吴玠,和一举收复3路17州(郡),让岳飞“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壮志几乎变成现实的吴璘这样两个用赫赫战功改写了抗金历史的英雄,则作者之愿足矣!
本传名为传记,实际是作者梳理的一段读史笔记。由于水平所限,文字上比较粗糙,一些观点尚不成熟,史料引用中的错误也在所难免,还望读者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