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文化振兴时期的文献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刘惊雷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2/28 17:26:33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中经古文外,所谓鼎葬古文者厥惟此种。盖自宋明以来诸家谱录集摹古文之移无途于此者。③
    又按:吴式芬病故时,该书并未完成。其次子吴重熹又请许瀚④继续较订,其后又经许瀚弟子丁良善复校。
    (三)金石汇目分编

    二十卷,卷首有吴式芬序。本书为吴式芬故世后,许瀚代为校订,存世底稿本由许翰校字,吴重熹最终整理完成。清宣统年间海丰吴重熹刊本,北京文禄堂印本,①民国二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北京大学图书馆善本书目》著录,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藏。
    本书是在孙星衍《寰宇访碑录》的基础上,“分地为编,删其重复,正其外误,凡有新获,辄为增益”②,经年累月编写而成的。收录范围主要为碑刻墓志,钟鼎砖瓦未收。
    全书凡二十卷,各卷分别为:卷一京师(顺天府)、卷二盛京(奉天府)、卷二直隶(分上下卷)、卷四江苏、卷五安徽、卷六、江西、卷七浙江、卷八福建、卷九河南(分上中下卷)、卷十山东(分上中下卷)、卷十一山西、卷十二陕西(分上下卷)、卷十三甘肃、卷十四湖北、卷十五湖南、卷十六四川(分上下卷)、卷十七广东、卷十八广西、卷十九云南、卷二十贵州。③以碑刻所在地分卷,原则上一地一卷,中原地区所出碑刻较多,故河南四卷、山东三卷、陕西二卷;另外一卷末还附有朝鲜、日本的碑刻。每卷之内又分州县,详载该地所出,眉目清楚,非常便于查检。本书取材广泛,“凡古今金石诸书,世有传本无不备采;复取历代史及诸家文集说部以益之”④,材料翔实可靠。对于自己未曾见到实物的材料,则列入各卷“待访”一栏,注明材料出处,侯后人查考有据。正条释文主要标明碑刻的时间、地点、字体、形制等等,有些还附有简要的考证,例如卷九“河南府”中的“伊阂佛完铭”条,注云:“岑文本撰,褚遂良正书篆额,贞观十五年十一月,今撰书街名及年月并缺”;又如“唐三藏圣教序并记”条,注云:“太宗撰序,高宗撰记,王行满正书篆额,显庆二年十二月,在县学”。⑤
    按:本书搜罗宏富,编排合理,可为研究古代碑刻的工具书。

    (四)封泥考略

    十卷,十四册。与陈介祺合撰,书中无序言、凡例、跋文。清光绪十八年石印本,清光绪三十年石印本,1982年台北艺文印书馆影印《封泥考略》汇编本;国家图书馆、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图书馆、山东大学图书馆收藏;该书付印底本现存上海博物馆。

    该书共收录秦汉官私封泥867枚。大部分出自四川、西安。也有一部分为山东l喻淄所出。其中又以秦汉封泥为主,战国仅有几方。书中先列官印,后列私印、闲印,‘言印又分中朝官、王国、侯国和郡县诸官。其卷一辑有古玺封泥(包括“皇帝信玺”一方)99枚,卷二辑有玉玺、承相侯等朝中诸大臣的官印封泥70枚,卷二辑有郡守、太守官印封泥131枚,卷四辑有太守、都尉官印封泥90枚,卷五辑有县邑道的令长、道令官印封泥80枚,卷六辑有丛相印及其它封泥1能枚,卷七辑有尉印及其他封泥92枚,卷八辑有国师、大尹官印封泥55枚,卷九辑有新莽朝封号印封泥59枚,其中多“附城”之印(“附城”为新莽对关内侯的专称),卷十辑有汉臣名印、私人印及姓名印等封泥59枚。该书中每种封泥均有原拓片,后附文字考释(考释主要由翁大年撰写)。
    按:该书是中国古代封泥研究中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重要著作,它首开利用封泥文字证史、补史的范例,其后的《齐鲁封泥集存》、《续封泥考略》等封泥著录都因循此书的编例,尤其对考正秦汉官制、地理有重要学术价值,对研究秦汉篆刻也有重要参考价值。如书中所收“河南太守封泥”,征引《汉书》为证石:“按:《汉书·地理志)):河南郡,故秦三川郡。高帝更名,属司隶太守。”
    又如“河间王玺封泥”,除征引《汉书》中《地理志》、《诸侯年表·百官公卿年》等材料外,又引《汉官仪》云:“孔子称:封泰山、禅梁父,封者以金泥银绳印之以玺;又日:建武三十二年登封泰山,尚书令减碟封石,检以金为绳,以石为泥。”②证明封泥用绳:复引《抱朴了》:“古之人入山者佩黄神白章印,以封泥著,所在之四方,各百步则虎狠不敢近。”③由此可知道家也有封泥之举。
    又按:该书又名《海丰吴氏藏汉封泥》。

    (五)双虞壶斋印存

    四卷,清海丰吴氏刻本,清(1644一1911)铃印本(八册本),《山东通志》著录。国家图书馆藏、山东省图书馆藏。
    该书为吴式芬自藏古玺及秦汉、魏晋青铜、玉印的拓谱集。该书第一册录玉印、古玺、秦印、官印,第二册录姓名印,第二册录姓名印、受篆(古代篆体之一)二套印、朱白文印等,第四册录二面印、六面印、吉祥文印、腊封等,共计1067方。每册首页为“海丰吴氏双虞壶斋印存”题记,次页开始铃印,每页6方,而首册之官印类则全部标明印种。
    按:此稿本与《十钟山房印举》稿本、《飞鸿堂印稿》底稿本并称“三大印谱稿本”。①除此稿本外,还有《双虞壶斋印存》六册本、七册本、八册本及十五册本,然而收录印数均少于此本。
    又按:“双虞壶”是吴式芬所藏的两件同铭的虞司寇壶,为周代虞国司寇伯吹所做,吴式芬以此命其室为“双虞壶斋”

    (六)双虞壶斋八种日记
    十二卷,清海丰吴氏家刻本,《山东通志》著录,该书由其从孙吴重熹刊入《海丰吴氏文存》。清许振伟作序。
    该书为吴式芬各地为官时的日记、随笔。凡八种:出都日记、北行日记、桂山日札、梁园日札、黔行日扎、长安日扎、浙搓日扎、迥搓日扎,记其出守及归田前后十九年事。
    按:许振伟序云:“所记先生立身立朝梗概”,“至周备矣”。“遇刑狱财斌诸大政,则本末必载,若采访各行省金石碑版文字及校勘名家所藏宋元法书名画真伪,则评品绝精好古家常资为证据”。②

    (七)陶嘉书屋诗赋

    二卷,此集为钞本,含诗一卷,赋一卷,((续修四库提要》著录,该集由吴重熹刊入《海丰吴氏诗存》,凡诗百余首,赋十余篇。

    (八)待访碑目

    不分卷,此为稿本,《山东文献书目》著录,《清史稿艺文志拾遗》著录。 国家图书馆藏。
按:此稿本应为《金石汇目分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