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二十三日,也就是山海关大战的第二天,多尔衮决定乘胜追击,向农民军展开新的攻势,直取北京。行前,多尔衮下令将李自成的兵部尚书王则尧斩首。王则尧原是明朝密云巡抚,明亡,投降了农民军,李自成授予兵部尚书。山海关战役前夕,王则尧被派去山海关,劝说三桂投降,三桂再次予以拒绝,并把他扣留起来。现在,三桂把他交给多尔衮处置。王反复无常,毫无气节,留之无用,多尔衮把他处死了事。《清世祖实录》,卷4,18页。这天早晨,清军、吴军整装出发,多尔衮调给吴三桂马步兵一万,作为先锋,追击农民军。多尔衮发布军令:“此次出师,所以除暴安民,灭流寇以安天下也。今入关西征,勿杀无辜,勿掠财物,勿焚庐舍。不如约者罪之。”他又颁布文告,晓谕官民,声明清军“取残不杀,共享太平之意”。逃窜山谷避乱的百姓得此布告,都放心地返回乡里,剃发迎降。《清世祖实录》,卷4,17页。
李自成率残部自山海关溃败,连夜逃至永平,驻营歇息。他以为三桂会遵约,许他从容撤至北京。但是,已经降清的三桂只能惟多尔衮之命是听。他既受命为先锋,率部先行,为清兵入据北京打头阵,是不敢行动迟缓的。
当天,吴三桂率部进逼永平。农民军虽说已集结数万,但败退之后,士气大衰,与吴军刚一交战,就被击败了。李自成拔营被迫继续向北京退去。行至永平城西二十里的范家庄,他再也无法容忍对三桂叛卖行径的愤怒,下令将吴襄斩首,用竹竿挑着头颅示众。《庭闻录》,卷1;《国榷》,卷101,6077页。自成为抛开三桂的追击,马不停蹄地日夜兼程逃往北京。
四月二十六日,自成及其败军回到北京,即匆匆准备登极正大位。面对清、吴联军即将兵临城下的紧迫形势,遭到惨败的农民军,士气低落,无法再固守住偌大个孤城北京。自成在出师山海关前,已有了回关中的想法,而如今在兵败之后,便决意放弃北京,向关中撤退,再图固守。他找来牛金星商量,心情忧郁地说:“北兵(指清兵)势大,城中人心未定,我兵岂可久屯于此!即十个北京,不敌一秦中险固。今为之策,不若退处关西,以图坚守。”牛金星表示赞成,说:“大内(指皇宫)金银搜刮已尽,但皇居壮丽,焉肯弃掷他人!不如付之一炬,以作咸阳故事(指西楚霸王项羽焚咸阳)。即使后世议我辈者,亦不失为楚霸王之英豪。”自成点了点头。《明季北略》,卷20,375页。有关撤退大计,就这样决定了。此时,自成本无心即位,但受到部下的一再催促,考虑到有利于今后的斗争,他还是同意了。
从农民军扬眉吐气地进入北京,天下唾手可得,到兵败之后即将退出,前后不过一个来月。时局变化如此之大,后果又是这样令人沮丧,这一切,难道不是三桂勾引清军造成的吗?自成对三桂痛恨已极,不能有半点宽恕,他要使三桂的叛变付出血的代价。二十七日,他把三桂的继母祖氏、弟弟、妹妹及其族人共三十四口全部处死,尸体丢在王府二条胡同。吴氏家族被杀人口,有说38口,有说50余口,有说30余口。可信说法当是34口。见《庭闻录》,卷1、《甲申核真略》,36页、《国榷》,卷101,6079页。昔日的吴氏大家族遭到了灭顶之灾,仅三桂和他的一个哥哥吴三凤幸免。正是:
全家白骨成灰土,
一代红妆照汗青。《圆圆曲》。
清、吴联军大败李自成,“已得破竹之势”,而三桂事先已给至北京沿途各州县发去通告,令他们归降,不得阻碍。这些州县无力抵抗,乖乖听命。清军一路顺利,所过之处,无不迎降。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上编,卷58,3728页。
二十八日,三桂率所部进至近畿,传檄远近,通告人们,他的“义军”不日就要进入北京,他要求“降贼诸臣反正自赎”《平寇志》,卷11,245页。。城内城外,人心更加惶惶,那些士绅们暗暗高兴,盼望三桂早日入城。原先他们提心吊胆,害怕抢掠轮到他们身上,纷纷逃出京城南下,三桂的檄文使他们镇定下来,停止出走,只等三桂来。已降农民军的明朝官员也准备摇身再变,向三桂投靠。
北京局势呈现混乱状态。李自成不愿因三桂的逼近而打乱他即位的计划,命刘宗敏、李过、李岩等出城拒战,唐通为先锋,合各军连营十八座,阻止吴军入城。三桂挥兵进击,后有清军陆续赶到,兵锋甚锐。两军接战,农民军又遭失败,连失八座营寨,据称:伤亡二万人,唐通被刺落马,刘宗敏等败退入城。《平寇志》,卷11,245页。
二十九日,这是农民军在北京的最后一天,也是农民军入城的第四十天。清、吴军的先头部队已经进入北京郊外,李自成毫不理会,毅然即位,在武英殿举行即位典礼,追尊七代祖妣为帝后,由天佑阁大学士牛金星代行祭天礼。时间紧迫,即位仪式草草结束,立即着手撤退。令全军整束行装,收拾宫中尚未运完的宝物,随军带走。午后,用马骡驮薪木运至内殿,用车辆把大量硝磺、桐油等易燃物散放在薪木之上。接着,发出通告,令百姓出城。霎时,城内到处人喊马叫,一片混乱。约到夜里十时左右,自成下令放火、发炮。硝磺、桐油一见火,腾地一声,转眼之间,星星之火已变成烈焰,被引着的薪木发出劈里啪啦的声响。炮弹击中宫殿,倒塌声震天动地。宫城九门雉楼及大部分宫殿笼罩在火海之中。城外草场也被点燃,火光熊熊,与宫中大火相映,火光烛天,照耀得如同白昼。……《平寇志》,卷11,248页;《国榷》,卷101,60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