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柏举之战:五战五捷,孙武兵法第一次大应用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四明红枫  文章来源:话说西周和春秋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0/8 8:06:15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柏举之战:五战五捷,孙武兵法第一次大应用

  吴国一强盛起来,对他的发展阻碍最大的是楚国。它的西边就是楚国的领土。一山不容二虎,两国就经常发生战争。吴王阖闾是一位有雄心的君主,其实在他的祖父梦寿的时候了有伐楚和称霸的野心。他即位以后,发展生产,励精图治,并大胆起用外来人员伍子胥、孙武、伯嚭等人才,他们虽有各自不同的目的,来到吴国,但都是有才之人。吴王阖庐三年(公元前511年),通过积极准备,吴王与伍子胥、伯瓠领兵攻伐楚国,攻占了楚国舒地;四年,再次伐楚,又攻破楚国两座城池;六年,楚国军队伐吴,吴国迎而击之,大败楚军于豫章,攻克楚国的居巢,俘虏楚公子繁。经过这几次交战,使吴国的信心大增,本来要与晋国争夺中原盟主地位的楚国,由于国内内乱迭起,又遭到与晋交战中的鄢陵之败,使楚国失去了军事上的优势。吴国的军事力量已经在楚国之上。

  公元前512年,阖闾第一次提出要大举攻楚,遭到了孙武的劝阻。孙武认为“民劳,未可,待之”。要让人民得到休息,要等待有利时机。阖闾就听取了孙武的建议。又过了五年,吴国首先伐灭楚国的附庸国徐和钟吾这两个小国,采用了伍子胥提出的“疲楚误楚”的战略方针。具体做法是,将吴军分为三支,轮番出击,骚扰楚军,麻痹敌手。实行这一措施后,吴军先后袭击楚国的夷(今安徽涡阳附近)、潜(今安徽霍山东北)、六(今安徽六安北)等地,采用游击战术,趁楚国无力东顾之际,出其不意攻击,等楚国大军来援,就把军队撤回。敌进我退,敌退我进。害得楚军疲于奔命,斗志沮丧。从公元前584年第一次“州来之战”起,两国之间在短短的60余年时间里,曾先后发生过十次大规模的战争,其中吴军全胜六次,楚军全胜一次,互有胜负三次。总的趋势是,吴国逐渐由弱变强,开始占据战略上的主动地位。它终于导致了吴楚两国决定战争胜负的“柏举之战”。

  公元前506年,楚国大军围攻蔡国,主要原因是楚国的上层对蔡国的索贿和欺凌。蔡昭侯姬申因为没有把一见裘皮大衣送给楚国的令尹子常,结果无端地被蔡国扣押了三年。放回来后,怎么也咽不下这口气,就主动靠拢楚国的对手吴国,愿意为远征的吴军提供军需,与唐国一起出兵联合吴国攻楚。唐国国君也因愤恨于楚国的不断侵凌勒索,而主动与吴国通好,要求联吴抗楚。唐、蔡两国虽是小国,但它们的战略地位相当重要。吴国君臣正要找机会向楚国发起攻击,有了这样的机会,真乃天赐良机。就利用边境的摩擦事件为导火索,出其不意地对楚国发起了大规模的攻击。同年冬天,吴王阖闾亲率大军,与其弟夫概、谋臣伍子胥、伯嚭、武将孙武等,率三万精兵,从水陆两路伐楚。采用孙武“出其不意”的战术,迅速地攻占了楚国北部大隧、直辕、冥阨三个重要关隘,一下就到达汉水东岸。楚国先是遭遇灵王之内乱,平王以后为了得到诸侯的友善,几十年不用兵,但统治者内部的腐化反而加剧。吴军出乎意料地到了汉水,楚昭王仓猝应战,急令令尹囊瓦、左司马沈尹戍、武城大夫黑、大夫史皇等人率军赶至汉水西岸进行抗击。两军隔着汉水对峙。这一年十一月十九日,吴军在柏举(今湖北麻城)与楚军对阵,夫概率领自己的五千部属奋勇进攻楚令尹囊瓦的军队。楚军一触即溃,阵势大乱。阖闾见夫概部突击成功,便挥师前进,楚军兵败如山倒,囊瓦这个平时只知贪墨的令尹弃军逃奔郑国,大夫史皇战死。因主要战场在柏举,后世称吴楚这一次战争为“柏举之战”。

  吴军乘胜追击,虽然楚国又组织了军队来阻击吴军,但将无战心,兵无斗志,与前来救援的沈尹戍遭遇,沈尹戍即被击败,沈尹戍伤重身亡。入郢路上,楚军已经没有大的军事力量可以阻挡吴军了。吴军长驱直入,势如破竹,简直是逢战必胜,结果五战五胜,于十一月二十九日,一举攻陷楚都郢都。楚昭王眼看守不住郢都,只得仓皇出逃到了随国(今湖北随州)。吴军进入郢都,其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开平王坟墓,把他的尸体拖出来,狠狠地鞭打三百,总算报了父兄之仇。吴军继续追击昭王,昭王也险些被吴军活捉。

  吴军驻在陈国,楚国的大夫们都心有余悸,他们说:“吴王阖闾善于使用他的老百姓,让他们奋勇为他作战,在柏举把我们打败了。现在听说他的儿子比他还要厉害,我们将来怎么办?”子西说:“你们只应当忧虑自己内部不和睦,不用害怕吴国将来的侵袭。我听说,从前阖闾每次吃饭食不重味,小菜只有一种,没有第二种;坐卧不用两层席子,房子不造在高坛上,器皿不用油漆和雕刻,宫室之中不造亭台楼阁,车船不用装饰,衣服和用具,取其实用而你尚华丽。上天降下灾祸瘟疫,他就亲自巡阅,安抚孤寡和资助困难的人,在军队中煮熟的食物必须让士兵们先得到,自己才食用;他吃的东西,士兵都有一份,这样勤勤恳恳体恤百姓,与他们同甘共苦,因此百姓不感到疲劳,即使是死了也知道不会白白死去。我们的先大夫子常却反其道而行之,所以我们被吴国打败了。现在听说他的儿子夫差住宿有高台楼阁,睡觉有嫔妃美女陪着,想要的东西一定要得到手,把百姓看做是仇人,没完没了地驱使他们,这样做只会加速自我灭亡,怎么会危害我们呢?”

  吴王阖庐伐楚之战,其规模之大和取胜速度之快在春秋史上是空前的。这次战役规模宏大,水陆并进;时间长久,前后延续达十个多月。吴军攻入楚都郢,逼得楚王狼狈逃窜,经过大规模的五次大战,吴军五战五胜。昭王险些被擒,楚国差一点被灭,而吴国投入的兵力只有三万,而且长驱千里,深入纵深。后来,楚国的申包胥在秦庭连哭七天七夜,才使秦哀公同意发兵相救,才赶走吴军,重新收复都城。吴国由于连年打败南方的大国楚国,国力大增,成了春秋末期的大国。

  那楚国也不是像宋蔡郑等二流诸侯,它是要与晋国争霸的一流强国,曾经问鼎中原,觊觎周室,在与晋国的争战中也是互有胜负,为什么一遇到吴国就会遭此大败?内乱消耗了内力是一个原因,最主要的是他的作战理念和方法跟不上吴国。楚国与中原诸国征战中主要是才用兵车作战,战术方法也是沿用原始古板的对阵方式,讲究作战中的“战术文化”“战场礼仪”,即先排好阵势,双方准备完毕开始接战,所以它与宋国的泓之战中敢于对着宋国已经列好军阵的形势,慢吞吞地渡河,再慢吞吞地整队,因为他知道宋襄公不会在他们渡河的时候攻击,也不会在他们没有列好军阵前来个突然攻击,因为那时作战是要讲“规矩”的,任何偷袭和趁人之危都是为人们所不齿的。但与吴国打仗,也用这一套,那它就要大吃其亏了。因为吴根本就已经不讲这一套了。它应用的是先进的作战理念,就是孙武兵法。孙武兵法与春秋前期的太公兵法的理念已经完全不同。它已经抛弃了那些呆板的作战模式,采用更为灵活的战略战术,被叫做“诡道”。不讲究什么“战术文化”,“战场礼仪”,只有一个指导方针,就是取胜。所以在柏举之战中,一部分楚军还在渡河,楚军还以为在泓之战那样,吴军会等到他们渡完河,排好阵再开始,你慢吞吞地渡河正给了吴军一个大好机会。孙子兵法中就有一条:半济而击之。在吴军的眼里,你们好傻啊!结果五战五捷,势如破竹,一下就把尖刀插到了楚国的心脏郢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