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留胜迹合编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柳林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21 9:14:14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江山留胜迹合编

吴玠吴璘兄弟是南宋杰出的抗金将领。他们以身许国,独当一面,在西北抗金战场驰骋四十多年,为保卫南宋政权和人民生命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其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留下了许多遗迹,有关垒、堡寨、战场;有居处、遗物、墨迹;也有祠庙、陵墓、碑石、谱牒,真实地记录着一代名将的丰功伟绩和他们留在人们心中的永久怀念,实为研究二吴之奇珍。这些遗迹,有的已被岁月的风尘湮没;有的重新得到开发、考证。笔者经多年搜集,辑得介绍资料六十余条,于1997年整理成篇。之后又据近年所获资料,多次订正和增补,增至101条,现将其合编。限于阅历,有些做过实地考察,有些仅摘自书面记载,故疏漏之处难免。斧正、补充之劳,有待知者。

一、战地遗址

平夏城:位于今宁夏固原的董铎堡,系泾原路怀德军治所,吴玠击退夏军和首次任知军之处,北宋抵御西夏的军事要塞之一。

青溪岭:在甘肃泾川县西南,汭丰乡境内。《吴玠传》:建炎二年(1128年),吴玠以泾原军先锋,据青溪岭大破金军,追奔30里,金人始惮。

彭原店:在甘肃庆阳县西南,建炎四年(1130年)吴玠拒金兵于此。《吴玠传》:“金兵来攻,玠击败之,撒离喝惧而泣,金军中目为‘啼哭郎君’。”

大散关:在宝鸡市东南26公里的大散岭上,系秦中四塞之一。自宝鸡渭滨区益门镇至凤县的煎茶坪,全长40公里,以二里关所在的大散岭为最高端。南宋时吴玠吴璘及其部属多次与金人交兵于此。大散关现为旅游胜地,大门有联:“三秦雄关名千古,二吴豪气传万年。”关下所立 “古大散关”碑旁,原有吴玠吴璘雕像及功德碑。文革中碑毁像存。雕像旁有一古井,名曰“龙泉”。相传吴玠当年以龙泉剑剁地出水,源源不断,由此得名。敌楼有和尚原大战纪念馆、兵器库;山下博物馆有犒赏三军的大肉石,比乾隆东坡肉石大十倍,系馆藏七宝之一。

箭筈关:在陕西岐山县东30里箭筈岭上。绍兴元年(1131年),金将没立、乌鲁折合分两路进攻和尚原,吴玠分兵以拒,败没立于此。一说败没立之处在陕西千阳县南五公里之箭扩谷。

和尚原:位于宝鸡市西南的秦岭南坡,背靠玉皇山,面对大散关;南有栈道天险;北依神沙河谷;西有牧马滩、点将台遗址;原北三公里处有旗杆石遗址,均为吴玠屯军时所留。乾隆《宝鸡县志》载:“和尚原,县西南50里,大散关之东。宋将吴玠吴璘同杨政遏阻金兵、大破兀术处。前有高岗,名石塔山,又称大王山。大王即玠、璘。上有旗杆石级五,系原垒望台岗,必盘援而上。”民国《宝鸡县志》载:“和尚原,西南60里,大散关之东。由上神坌入山,逾大王岭,涉东峪河,至原三十余里。其形边仰中凹,广袤约有千亩。”“大王山,在县南50里,山为观音堂南屏。” 和尚原之战被列入影响中国历史的100次战役中。

清姜河:渭河南岸的一级支流,源于秦岭北坡的大散岭,流经大散关峡谷至宝鸡入渭,沿途有龙门关、上神坌、二里关、下身坌。在绍兴元年和尚原第三次战斗中,此河谷始为金兀术进攻和尚原安营扎寨之处,继为宋军反击并重创金军的主战场。

方山原:在今陕西陇县西南,宝鸡胡店、香泉、赤沙三乡之间的陇山之尾,约4.5平方公里,与秦岭相邻。是吴玠驻守和尚原时的粮草基地,宋、金反复争夺的军事要塞。1142年绍兴和议时划给金朝,1161年收复。原之东南沟壑处有一险地,人称“杨家寨”,传为杨政驻节之地。

饶风关:古称饶风,今称饶峰,位于陕西石泉县与西乡县之间的饶风岭上,为汉中东大门。绍兴三年(1133年),吴玠曾率兵与金军大战于此。《石泉县志》载:“(饶风岭)在县西70里。置关岭上,有‘宋将军吴玠碑’。险峻倚天,石径盘纡,为秦楚蜀必由之路。宋金战争,此为雄关。” 山上还有一块“射虎石”,系杨从仪单骑射虎之处。另据安康县志办阮太国先生介绍,史载吴玠从饶风岭撤退,是退至西县,不是西乡。西县在勉县西,隋置百牢关于此,为入川要隘。《续通鉴》所载真符县之饶风关,在今陕西洋县东。

武休关:在陕西留坝县南50里武关驿村西边山上,处褒、斜二谷相接处。旁扼褒斜道,当秦岭南北交通要隘,是汉中北大门。饶风岭战后一月,金兵自汉中撤退,吴玠伏兵邀击于此,大败之。

杀金坪:一名胜金坪,又名吴家坪,在仙人关东北1.5公里的穆坪村。绍兴初年,吴玠兄弟大破金兵时所筑。《杨从仪墓志铭》载:“公(从仪)尝从忠烈(吴玠)登杀金坪,过第二堡门,忠烈顾瞻形势,指虏败处,以策击鞯,谓公曰:‘此襟喉地,往岁一战,安危所系,非公出力,几败大事。’叹赏久之。”清人张伯魁有诗曰:“此地人称古战场,吴家坪上望苍苍。凿山开道金兵败,宋室偏安仗二王。”坪西有何家寨,马军寨,系二吴当年屯军之地,后在平田整地中,屡有残戟断钉(扎马钉)及石马槽出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63载:金帅撒离喝尊信佛教,与僧人午长老关系密切。仙人关有一尼姑为长老弟子,吴玠收在私第,施以厚金,以此获得金军情报。杀金坪下保成铁路经过处,原有罗汉洞,疑为仙人关尼某寄身之处。

石壁寨:在今陕西宝鸡市陈仓区千河镇魏家崖村。绍兴十年(1140年),吴璘派姚仲在此击退金兵。金将珠赫贝勒中箭,引兵退屯武功。秦陇一带有民谣曰:“将军山,赛过城,石壁寨,马踏平。吴家军,锁金门,撒离喝,兵难行。”此谣从南宋时留传至今。

百通坊:在今陕西扶风县西南。绍兴十年(1140年),吴璘遣部将姚仲大破金人于此。百通坊之战,是西线宋军与金兵在平原对阵,并获全胜的一次战斗。

黄牛堡:在陕西凤县双石铺镇东北的黄牛铺,因山形如牛奔得名。吴玠抗金守土,命部将杨从仪筑堡于此。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兵至大散关,游骑攻黄牛堡,吴璘自河池至青野原调兵增援。

剡家湾:宋金战场之一。据《秦安县志》记,位于该县兴丰乡剑家湾和古城乡(又称兴国镇)康家坡村一带。所在之山称长山,与腊家城隔河(南小河)相连。

腊家城:汉姜维建,又称姜城。伪齐张中彦据秦州时重筑。位于甘肃秦安县东南的南山河谷中,有城址残存。《秦安县志》:绍兴四年(1134年),吴玠遣统制杨从仪破金兵于此。绍兴十一年(1141年)吴璘剡湾克捷之后,金帅胡盏走保腊家城,璘围而攻之,城垂破,诏班师。

治平寨:今甘肃静宁县南治平乡。当德顺与秦州之间,宋金德顺之战前,吴挺败金人于此。

瓦亭寨:宋金战场之一。位于六盘山中段东麓的瓦亭峡水北岸。西距萧关不足百里,自古为战略要地。唐有瓦亭关;宋有瓦亭寨;明、清有瓦亭驿、瓦亭递运所、瓦亭巡检司。今宁夏固原县什字乡瓦亭村有古城遗址。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春,吴挺率部在此与金军激战,大败之。

弓门寨:在甘肃张川县东10公里的恭门镇,因其地形如张弓之势而得名。是南宋军队出没关陇的军事据点,宋金反复争夺的古战场。

德顺故城:宋金德顺之战遗址。按史料所载:德顺军初置于庆历三年年(1043年),治所设在笼竿城(今隆德县城)。元佑八年(1093年)以外底堡置陇干县,德顺军治亦迁至陇干县。金皇统二年(1142年),升德顺军为州。静宁王必成、赵宗理以外底堡即静宁故城而将陇干县和德顺军治定位于静宁。平凉祝世林认为德顺军并未迁入静宁,而在隆德底堡河附近建了新城,陇干县亦附设于此。笔者从隆德与水洛、天水之间的地理位置、双方出兵的外围环境、隆德故城和四周的地势、遗址三个方面认定德顺之战发生在隆德故城,即笼竿城无疑。详见拙作《解读宋金德顺之战》

东山堡:在宁夏隆德县城东堡子山,又名登高台。《隆德县志》: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吴璘父子攻破德顺城后,为防御金军反攻而筑。据民国时隆德县长刘相弼《舒雅泉堡子山凿井记》载:“隆城保障门外不半里,有土阜为龟山之尽头处,高十余丈,成正方形,曰登高台。宋吴璘率子挺尝凭眺以资捍御者也。”

水洛城:今甘肃庄浪县城。北宋庆历年间筑。以其处德顺、秦州之间的特殊位置,多次为宋金双方所争夺。德顺之战后期,金军久攻不克,粮运维艰,便潜军水洛,开道陇山,佯作切断宋军归路,出奇制胜之策,实为自便归计。

祁山堡:位于祁山南麓、西汉水北侧平川中的一座石质孤山之上。山形如龟似舰,四周不粘不连,只西南有门可入。城堡始建于西汉。三国时诸葛亮六出祁山,曾设大营于此。隆兴二年(1164年),吴璘生前领导的最后一次抗金就发生于祁山之下。璘亲自提兵至此坐镇。西路宋军在吴拱指挥下,大败金军。宋人洪适的《盘洲文集》中,载有战后高宗颁发的《奖谕吴璘诏》和《奖谕吴拱祁山堡大捷诏》(见《吴玠吴璘研究资料选编》631页)。时任四川制置使的汪应辰在一份奏折中说:“如隆兴二年,金人大入,诸将皆出,独拱祁山一战,人赖以安。”

二、驻守之处

吴家沟:吴玠吴璘故里,在今甘肃庄浪县城南五公里,属朱店镇。至今有吴氏聚居。《静宁州志·山川》:“英家沟,离城十里,即吴将军旧址。说者谓古鸦儿沟。内有交河,山多奇峭。”据考,今静宁县城附近无此地名。庄浪县吴家沟与州志所记道里地貌皆合。“英”应为“吴”之误:“城”当指水洛城。

马圈山:在甘肃静宁城北一公里许,《静宁州志》认定为“宋二吴将军牧马处。”现存一小堡,约六百平米,上有烽火台,下处通往秦陇的交通要道。

南岐山:位于凤州城南,秦岭南麓,据凤县翟天行介绍,古凤州即现在的凤州村,村之南山最高处为南岐山,又名堡子山。三国时诸葛亮曾屯兵于此。北宋在山之西侧建有军用粮仓。南宋二吴守和尚原时也曾以此地作为驻军、训练、就粮之处。山之东有吴堡(村),下有吴曦堡,均为御金设施;西有屯粮之处,至今称作仓坪;山上还有用于练兵的营盘梁。

仙人关:在徽县虞关(亦称鱼关)西10里处,与略阳县白水江镇长峰村(古长举县)相接,是吴玠兄弟长期据守,大破金兵处。两峰对立,几至相接;石壁高阔,须眉飘动,疏然可数,故称。旁有仙人原、青野原,均为当年屯军之处。  史载南宋利州路提刑官高稼曾说:“蜀以三关(即阶州七方关、凤州仙人关、兴元府武休关)为门户,五州(即阶、凤、成、西和州、天水郡)为藩篱。”今人王自立《青泥岭》一文载:青泥岭下距仙人关二里。相传吴玠死后抬往河池安葬时(此说欠准,实葬于庄浪。去河池当为停丧吊唁祭祀),天晴,而岭上泥泞仍可“没踝”。

吴王城:又名“保蜀城”,在仙人关南一里许,是一个四面皆山的山坳,阔约六千五百平方米,与仙人关互相倚重。筑有城垣,二吴及其将属曾长期驻守于此。遗址有残砖断碣,且有饷银洞及管押军犯的狭道,在城侧石壁间。吴王城临江边有一对巨石,人称兄弟石,一个完整,一个中开一缝。相传原为一对石龙,系吴氏兄弟化身。吴玠当年不知原由,射穿一石,不久即逝。据汉中已故史学家陈显远先生《仙人关和吴王城》介绍,吴王城曾经是一座碑城,解放初期尚存的碑碣,多埋在铁路之下。吴王城所在的嘉陵江东岸陡壁上,有柳宗元《兴州江运记》摩崖石刻。在吴王城临江十余米的半崖上,留有一块摩崖石刻。从残存字迹中,知其记载吴玠爱将杨从义射虎事。与《汉中府志·艺文》中“南宋绍兴甲子,总管杨从义行饶峰,有虎灾出,人皆避之,义独跃马而出,一箭殪之”的记载相合。无独有偶,在《河池的传说》一书中,载有一则吴玠驻军吴王城时,曾用犬带铁钩,钻进巨蟒腹中致其毙命,为仙人关百姓除去大害的故事。清康熙初成县知县宋山涛在《过吴公保蜀故址》一诗中写道:“寨势凌云起,吴王有故宫。蜀关曾设险,宋垒不为空。贔屃铭高伐,麒麟卧晚风,嘉陵江上水,百折必流东。”

虞关:在仙人关东5公里。为南宋抗金军队囤积粮草之处,设重兵把守。据明修《徽州志》载:“鱼关,铁山西南麓。唐置鱼关驿,为蜀口要隘。宋曰虞关,设转运使于此。”

七方关:在甘肃武都县东北一百四十余公里,汉中通略阳的古散关道上。仙人关战前,吴璘驻旌于此。

通天坪:传为吴玠吴璘驻军屯田之处。据《徽郡志》注,位于徽县东南70里的花屏山之阳,属嘉陵镇境。古称屯田坪,与宋史中出现频率较多的青野原实为一地。盘山而上,有几处大石龛,现为天音殿。因当地矿产丰富,疑为二吴驻军时的饷银洞或冶炼作坊。

吴王行宫:位于略阳县城北凤山脚下(老人委院旧址),嘉陵江最窄处,即三国时西蜀所筑武兴城,在南山与武兴山之间,关控陡绝,占尽地理优势。系吴氏三代人驻守兴州之处。吴曦叛宋后作为行宫。今已不存。

高台:略阳县城中央高突一丘,三水环绕,恰如象鼻子尖上戴一斗笠,名曰高台。相传此台乃吴玠当年为杀金军使节的傲气,发动十万宋兵用战袍兜土,一夜筑成。现为羌文化广场。

大虫岭:一名西平原,在今陕西宝鸡市东北,旁有天池,在散关之前,与和尚原相对,山形尤峻阻,有水草之利。绍兴十年(1140年),吴璘屯军于此,以拒金人。金帅完颜杲觇之,曰:“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此难于争。”遂退。据宝鸡张有智先生提供,大虫岭小学有吴璘庙。 

米仓山:在甘肃武都北二十余公里,昔称米尖山。海拔2008米,为白龙江与西汉水的分水岭,当武都通往汉中、天水等地的交通要隘,残垣犹存。据《陇南史话》载:米仓山巅有座米仓城,为吴玠所筑,是南宋军队囤粮之处。依山势而建,城垣土筑,有警楼、城垛、军营、粮仓等。

紫金山:是甘肃成县县城中间的一座土山。俗称上城;又称吴公保蜀城。传为南宋时吴璘吴挺父子驻节之地。山并不高,但四面悬立,上有城门、城楼遗址残存。志载明崇祯十五年,县令谢镛奉命建县衙于上城。在其亲撰《新建上城县治碑记》中有“未尝扰民间一文一粒,盖踵宋吴将军之旧址,做唐杜工部之草堂。虽不能种河阳之花,亦可弹宓子之琴。建者虽劳于一时,而居者实逸于后日”之记。

马岭堡:在陕西凤县双石铺镇西11公里的马岭关。《凤县志》:吴玠筑堡,扼凤州之后,金人不敢犯。

家计寨:在甘肃武都县东北约五十公里。《甘肃建置志》:原名杨家寨,控白龙江月掌山路。宋建炎、绍兴间,吴玠兄弟治兵保蜀,择地为砦。家计寨最险阻,有积粟,丰于水泉,寇至常不能破。《甘肃的由来》:“三面徒绝,前通一径,仅堪容骑,最为险要。其名改家计寨者,取保全家计耳。”

兴赵原:在凤县东北,距黄牛堡15里。南宋控扼金军之工事。绍兴十二年(1142年)宋金划界后,杨政奉命率五千人用十天时间修筑的城堡。当诸路之冲,可守可战,与玠、璘先后所筑家计寨、马岭堡、白环堡互成犄角之势。

合水寨:位于成县。《吴挺碑》载,挺驻武兴时,“常率戍兵趋成之合水寨,为堡者三,声势相接;又掘地得泉,为井者十有四。金汤之固,足以捍秦壤而护蜀门,虽李允则暗拓雄州北城,不过是也。”

吴砦:在天水县东渭河峡谷中,距北道约60公里,地名三岔。《天水县志》:“三岔之城由来久矣,宋吴璘屯兵时筑也,故有吴砦之称。”

十二连环城:在甘肃省天水县汪川乡和礼县盐关乡、宽川乡交界处,亦即西和县朝阳关对面的皇城山上,又称“吴营墩”,系吴璘为抗金兵所筑。宋军曾多次败金人于此。十二城斜跨凤凰山东西,城垛连绵,起自天水白关堡,迄于礼县廖集寨,全长15公里。天水汪川镇的大城村,有城曰大城,系十二连城中地势最高的一座古城堡,至今遗迹尚存。《天水史话》:其中三、四城属天水县境,有残垣高一至三米;第二城在礼县境内,城内原有一座古寺,现已塌毁,城附近常有残剑断戟出土。明代诗人、副都御史程讲,曾沿二吴抗金路线寻访古迹,经连城至徽县,写下了一首《忠节词》:“十二连城宿雾黄,一门全节总堪伤。指天方洒金戈血,唾城宁回铁石肠。自分赤心终报主,非绿青史欲传芳。一杯椒酒忠魂在,千仞丰碑照夕阳。”

地网:在天水、礼县相交的白环里村南山下。宋时金兵陷成纪,长道(礼县一乡)为边境,地形平衍,敌骑充斥,步兵不能捍御。宋宣抚吴璘创设地网,其制于平地纵横凿为渠,每渠阔八尺,深丈余,连续不断如布网,使敌骑不得越。成纪原管360条,后增至554条。因平田整地,多已无存,有迹可考者不过二三。

皂郊堡:在今甘肃天水秦城区皂郊镇。宋金战场之一。史载绍兴和议后,吴璘在秦州南境的皂郊堡、赤峪、东柯、吴砦一线设防与金军对峙。隆兴元年(1163年)德顺班师之后,“首筑皂郊等堡,多掘地网,祁山之战赖焉。”(《吴武顺王碑》)乾道四年(1168年),吴挺任知兴州、利州西路安抚使其间,“密修皂郊堡,增二堡,缮戍器,储于两库,敌终不觉。”(本传)

西山堡:位于隆德县城西山腰,宋吴璘、挺屯兵处。依山而建,东高西低,三面邻壑,易守难攻。城内分上下两台,俯视可尽观县城。堡墙东南完好,西北坍塌。

石窟寺:在宁夏隆德县城西南凤凰山,相传吴玠吴璘曾驻旌于此(或云二吴将军曾避暑于此)。寺依绝岩而建,中间凿有大雄、无量、大士殿三窟。四周苍峦环绕,嶙岩峻翠。清探花吴咣为寻祖迹,登临此寺,题诗壁上曰“岩腰小磴通幽阿,列祖解甲将剑磨。劈面山横天一线,热泪倾作雨滂沱。”

吴挺出生地:《世功保蜀忠德碑》载:“王(璘)守武阶(今武都)日,生于守舍。”据考:挺绍兴八年(1138年)生于今甘肃武都桔柑乡大岸庙,与碑文合。绍熙四年(1193年)病逝于兴州军中。移葬于成县城关石碑寨。

吴园:据陶喻之《陆游与庄浪吴氏》一文述,宋孝宗乾道五年,王炎出任四川宣抚使期间,吴挺在汉中(谓为掌兵,实际当时是吴拱守汉中,挺在家守丧)的私邸被称作吴园,颇为豪华。陆游《春晚怀山南》(二)中有“犹在吴园籍落花”句。陆游(时为王炎幕僚)与王炎、吴挺多有往来,曾清赏过王炎收藏的唐韩干画马图、边鸾梨花图和吴挺收藏的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称为平生所见三件尤物。有乾道八年作的《次韵子长题吴太尉云山亭》一诗为证。诗云:“参谋健笔落纵横,太尉清樽赏快晴。文雅风流虽可爱,关中遗虏要人平。”诗中参谋指高子长;太尉指吴挺;云山亭当指吴园中的一座亭子。陶文在关于庄浪郭氏的一节论述中,又说郭(指郭浩后裔)、吴(指吴璘后裔)两家结为姻亲;此帖后来又落在郭氏后人手中(待考)。据朱东润《陆游传》载,王炎的宣抚司与吴园均在南郑。考诸汉中建制沿革,汉中与梁州、兴元同为一地,无论设郡、设州、设府、设道、设路,其治所均在南郑。《陆游与汉中》载王景元《征西幕府和吴园遗址初考》一文说,吴园遗址就是今汉中市的古汉台,也是吴氏兄弟(拱、挺)治事的兴元府的后花园。据《舆地纪胜》卷183《图经》载:“王炎为宣抚使,治兴元,遂居府治,吴拱(时任兴元知府)就私弟治事。虞允文为使,始别建公宇,与府治相直,有堂曰‘阅礼’”。

三、墓冢祠庙

吴玠墓: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甘肃庄浪县城西北八公里的白堡乡坟山村。胡世将《吴公墓志》“弟璘与诸孤奉丧归葬于水洛城北原先茔之次”即指此。此墓系吴氏祖茔,群山环拱,气势雄伟,今存石猴、石羊、龟趺碑座等石雕。

吴王坟山:即甘肃庄浪县白堡乡吴玠墓所在地,原名赵山,后人习称吴王坟山,或称坟山。

吴玠碑、冢:即甘肃徽县钟楼山所立宋故开府吴忠烈墓志铭碑。碑文为胡世将撰,共21行,每行七十余字。《徽县志》载:碑初在城外,明时拓筑入城。嘉庆十三年知县张伯魁因修县志访得此碑于钟楼山,临崖将坠,令石工前移四十步,筑亭以立。1981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34年国民军李铁军旅长在徽县吴山驻防时,在墓碑正中纵刻“宋故将军吴玠之墓”八个大字。钟楼山立碑之处还有墓冢和石马、石羊等石雕。冢为衣冠冢。石雕是19923月从虞关乡穆坪村石马上搬运来的。事见《徽县文史资料》30期。

吴山:位于甘肃徽县城东北隅。山上古柏参天,绿荫盖地,因吴玠墓碑立此而改名吴山。山下有吴家巷,传为吴氏居住之处。

吴璘墓:在陕西略阳县城关镇南坝村,东、西、南三面靠山,北依嘉陵江。墓前约百米临崖处,尚存有石人、石马、石羊。人称“吴王坟”,《汉中地区名胜古迹》首考为吴璘墓。墓场坐南向北,地形奇特。后枕笔架山;左右如圈椅;前后三级坡形;左侧有一突兀小山,本村人称奶妈山,相传为吴璘奶妈葬身处。据当地学者王自立《略阳江神庙考》述,南宋开禧三年(1207年)吴曦叛宋被诛后,吴璘墓、碑均被安丙派人毁坏和消除。

吴璘碑、冢:位于天水三岔以南、秦岭梁以东的松树沟,有土冢及一块刻有“南宋吴璘将军之墓”的石碑。据《天水文物志》考:系后人为纪念吴璘而设的衣冠冢。

吴母陵:在甘肃成县石马坝村,是吴挺生母庆国夫人刘氏之墓。有石马、石虎、石羊等巨幅石雕出现。《吴挺墓志铭》:“十二年(1186年)春,丁庆国夫人忧,公委节去护葬同谷(今甘肃成县)。”

吴挺墓:在甘肃成县北郊石碑寨(因碑得名)。墓碑四螭盘绕,高5.77米,宽2米,碑额刻有“皇帝宸翰”《世功保蜀忠德之碑》,全文7680字。墓前有华表、石人、石马、石虎、石羊等石雕。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吴忠嗣墓、碑:在陕西南郑县新集镇马鞍山。1973年出土“皇宋洋州察推吴君志铭”碑。碑高0.93米,宽0.64米,碑文1234字。碑文有“金华松岗,实墓其址。”证明其墓就在南郑之金华山。吴忠嗣是吴璘之孙,因陇干沦陷,落户南郑,官至洋州观察推官。卒于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年)11月,终年47岁。

石马湾:据汉中陈显远先生介绍,位于陕西南郑县金华山吴忠嗣墓附近,因多有华表、石马而得名。传为吴氏另一祖茔(待考)。清人毕沅《关中胜迹图志》载:“金华山,在褒城县(1959年撤县后归南镇)南九十里。《通志》:从外望之,层峦叠嶂,包裹有莲花;自内视之,逶逦平旷,最为幽胜。相近有青锉山。山多杉桧,其顶有石如锉。”

兰凤王墓:据李跃红《小陇山中的兰凤王》(199752日《甘肃民主协商报》)一文载,吴玠长女吴兰凤,曾以两当县东南部天险南家关为屏障,驻扎在小陇山边缘的大寨山上,点燃了烟囱沟一带的抗金之火,并几代人镇守南道达百年之久。为传说中的巾帼英雄,民间尊称兰凤王。小陇山原有其墓、碑,九十年代被盗。烟囱沟顶有烽火台,当地人采药时常捡到兵器等物。

犯人坟:吴曦之衣冠冢。位于庄浪县朱店镇吴沟、董湾二村之间的荒地上,曾有石羊、石狮、石人残块出现。(丁广学《若谷文稿》)按金史载,吴曦叛宋被诛后,金方在水洛举行了魂葬。将其墓地石雕毁坏,且称之为“犯人坟”,反映了英雄故里民众对叛逆子孙的唾弃。

石马坪:位于甘肃徽县虞关乡穆坪村(杀金坪),因有石俑、石马等石雕而得名。疑为纪念仙人关阵亡将士的公墓所在地。

吴王庙:在甘肃庄浪县刘庙乡王川村。祀吴璘,有雕像存。

三将军神祠:在甘肃庄浪县朱店镇。祀吴玠、吴璘、刘锜。

武安王庙:在宁夏隆德县城儒学庙侧。祀吴玠。

三忠祠:在宁夏固原和尚铺。祀吴玠、吴璘、刘锜。清光绪初固原提督雷正绾建。陕甘总督左宗棠路过此地时曾撰文致祭。

吴王祠:在甘肃静宁县城内。宋时建,祀吴玠、吴璘。明洪武五年改建城隍庙。

三将军祠:亦名三忠祠,在甘肃静宁县城东街,祀吴玠、吴璘、刘锜。明嘉靖二十七年建。清乾隆二十五年重修。明陈之龙有《三将军祠碑记》载于州志。清同治十年七月,陕甘总督左宗棠西征路过静宁时,曾率众将至祠堂致祭并立碑。九十年代初,静人在烽火台重建三忠祠。

乡贤祠:在甘肃静宁县城内。建于明代。祀历代乡贤。吴玠、吴璘列祀其中。明人康海有记。

名将庙:在天水市。共二庙:一在东门内,祀汉赵充国、宋刘锜;一在西门外,祀吴玠吴璘。

忠烈庙:在仙人关吴王城。《续通鉴》:“绍兴十年(1140年)春正月,诏作忠烈庙于仙人关,以祀吴玠。”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玠谥武安,而梁、益间有庙,赐额曰忠烈。故西人至今但谓之吴忠烈云。”新修《凤县志》亦有记。据《舆地纪胜》载,宋时兴元府、大安军均有忠烈庙(祠)。史载吴玠死后不上百年,吴王城即被安丙所据。安公祠代替了忠烈庙;“宣相安公生祠碑”成了后世挖掘到的唯一有字碑。明人刘璜过此,留下了《观吴公玠、璘保蜀城》一诗。诗中慨叹:“落叶乱流秋雨后,断碑常卧夕阳中。阿孙不识经常节,忍使孤忠扫地空。”

忠烈祠:在甘肃徽县东街。祀吴玠吴璘。绍兴十二年建,胡世将《忠烈吴公祠记》按文意及《陇右金石录》所记,当为仙人关之忠烈庙和徽县城之忠烈祠所共享之碑文。据蒋致中《牛空山先生年谱》载,清乾隆七年(1742年),先生任徽县知县时“考诸(玠璘)本传所书,没后即为作庙。迄今千载之久,遗址遂以全荒。……卑职瞻望英风,低徊遗烈;爰于昨岁,自割俸钱,创祠城邑之中;卜地学宫之右。……鸠工自夏,落成于冬。中祀信、涪二王,配以杨、姚诸将。”(牛空山《创建吴将军庙禀稿》) 清嘉庆十一年(1807年)知县张伯魁主持重建,有《重修吴王庙记》存。祠前有五贤祠,祀刘子羽、胡世将、郭浩、杨政、曹友闻。 

义烈祠:据刘汉文、孙启祥《吴玠吴璘及其子孙汉中宦途遗迹考述》载,宋嘉泰元年(1201)吴曦归蜀后曾耗资为其祖父吴璘在兴州建庙,号“义烈庙”。曦叛平定后,改为并祀玠、璘的“忠烈祠”。明嘉靖《略阳县志》载:“敕赐吴玠、璘忠烈祠碑,在城东一里,祠、碑俱废。”清嘉庆《汉南续修郡志》载:“忠烈祠,(略阳)县东一里,祀宋吴玠吴璘。”旧志还载,吴曦当年为建义烈祠,“命士卒负土筑江滨地”。(《两朝纲目备要》卷7)其取土的两处遗迹尚在,一曰堡子山,又名走马岭,在县西10公里处;一曰亮马台,在县西25公里处。

忠烈祠:古成州城西隅裴公莲湖亭北侧,旧有一座宋建炎年间奉诏建立的忠烈庙,后改名为忠烈祠,以祀勋绩卓著的忠烈名宦。吴玠、吴璘、吴挺的牌位图像均入祠内,每年春、秋两祭,礼用三献,祭期吏民接踵而至,隆重异常。

吴公祠:亦称大王祠,为纪念南宋抗金名将吴玠、吴璘而建。位于宝鸡益门镇(今渭滨区神农镇益门堡村)西清姜河畔。初由官方主持祭祀,金朝占领大散关后其庙未毁,只是将祭祀活动由官方降为民间组织。清朝还在吴姓族人中选派通主大王祠奉祀的六品顶戴。吴公祠和关帝庙原来都建在大散关以北约六公里的百丈崖,1955年修宝成铁路时,祠、庙主殿因占道均被拆掉,只留下关帝庙前厅。于是吴公祠也迁至关帝庙,无塑像,仅有《重修大王祠碑》等几块碑刻。清著名诗人杨甲木有诗赞曰:“高原虎踞万山中,赵宋二吴立战功。西北能争秦栈险,东南可使蜀江通。厄关有将擒千虏,当道无人返两京。试看岩头玠璘迹,顿令血泪洒秋风。”作为民间纪念形式的祠庙虽未独存,但宝鸡网站把吴玠、吴璘与周文王、周武王、姜子牙、秦襄公、秦穆公、白起、马援、党崇雅一道列入“十大历史名人”,为宝鸡增添荣耀,更见二吴在当地的影响。

大王庙据宝鸡吴正茂考述,本地民间传称二吴为“宋世大王”, 视为保护神,立庙祭祀有迹可考者共有八处,即神龙镇大散关村观音堂内的大王庙、益门堡关帝庙中的宋世大王牌位,及渭滨区高家镇村境内的庙台大王殿、南堡子山真武观大王殿、解甲滩大王殿、段家磨南岔大王庙、姜谭社区双峰沟大王庙、弥陀院(原龙泉院)大王庙。详见吴正茂《抗金名将吴玠吴璘在宝鸡的祠庙》

靖共堂生祠:在甘肃西和县白石镇(今之县城)。建于宋代,原名忠烈庙,祀吴玠。后绘吴璘生祠于廊庑之下。宋学正米居一有《靖共堂生祠记》。靖共:语出《诗经》“靖共尔位”。

涪王祠:在陕西凤县南山古陈仓道上,祀宋吴玠。立祠者意与勉县武侯祠、留坝县留侯庙鼎列于陈仓、褒斜古道之上,成三足之势。同治九年(1870年)凤县知县郭建本所泐“吴涪王祠碑”现存在凤州乡南天门。十年,郭建本因旧址添建,祠后清泉一派从石缝流出,挹之不绝。古凤州现成凤州村。中有吴堡(村);下有吴曦堡,均为御金设施。

吴玠庙:苏州市郊的宝寿寺中,有吴玠殿三间,每年一次吴玠庙会。相传庙、俗均系当年迁至姑苏的吴玠后人所留。

太昊宫:位于兰州五泉山上。民国年间,刘尔炘主持在五泉山修太昊庙,供奉地方名人40位。其中有吴玠、吴璘。其事绩由李九如、王文焕、水梓等名流撰写,并集为《甘肃人物事略》一书印行。(此条系丁广学先生生前从甘报社资料室采辑。)

旌忠观:据《南宋临安两志·乾道志》卷一载绍兴元年(1131年)《宣抚处置使张浚札子》:据吴玠陈请,陕西出兵,自来祈祷三圣,屡获显应。乞于凤翔府和尚原立庙。赐旌忠庙额,敕封北宋时在御夏战争中以身殉国的高永能、程博古、景思谊三将为忠烈灵应王、忠显昭应王、忠惠顺应王。三年,张浚、杨存中、郭仲荀用己俸在临安踏道桥东为之立庙。

江神庙:位于陕西略阳县南街环城西路嘉陵江边。史载绍兴六年,吴玠因嘉陵江水运顺畅,奏请朝廷封嘉陵江神为善济侯,并为之立庙。后当地百姓在庙中亦祀吴玠,称“吴王庙”。吴玠当时立的建庙碑和庙中吴王遗存均于1207年安丙平定吴曦之叛时所毁。(王自立《略阳江神庙考》)

吴璘家庙:吴璘是南宋将相中享有朝廷恩许立家庙、祭五室并御赐祭器殊荣的四名大臣(即秦桧、虞允文、杨存中、吴璘)之一,其礼仪非常讲究。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三典礼·群臣家庙条,对秦桧立家庙的情况这样记载:“绍兴十六年,上命有司为秦益公立家庙。太常请建于私第之中门左。一堂五室,五世祖居中,东二昭,西二穆。堂饰以黝垩。神版长一尺,博四寸五分,厚五寸八分,大书某官某夫人之神座。贮以帛囊,藏以漆函,用神幄。岁四享,用孟月柔日行之。具三献。有司言时享,用常器常撰;上仿政和故事,特命制祭器赐之。”吴璘是隆兴元年(1163年)许立家庙的。当时驻在河池,1166年又回到兴州。按例二处均设有家庙。开禧三年璘孙吴曦叛宋投金后,宋宁宗“念其先世,不忍夷灭。”对吴璘其他子孙从宽处理,仅迁移出蜀。并下旨“吴玠位下子孙免连座,通主吴璘坟庙祭祀。”可见这一殊荣始终未被褫夺。

吴玠吴璘纪念馆:在甘肃庄浪县紫荆山公园。建于1991年。主要展示吴玠吴璘及其子侄、部属在南宋抗金斗争中的历史功绩。

四、其它遗存

山河堰碑刻:在今汉中河东店。南宋时,吴璘、吴拱驻节汉中时屡次治理、修复。据陈显远《山河堰》介绍,乾道年间(11651173年),先后有杨绛、阎苍舒撰文的《重修山河堰记》碑刻两统,分别记述璘、拱修堰之事。前碑毁于1936年,后碑残片今存汉台。

吴玠诗碣:在陕西汉中褒城山河庙(即萧曹祠)。诗云:早起登车日未暾,芜烟萋草北山村。木工已就萧何堰,粮道要屯诸葛屯。太白峰头通一水,武休关外忆中原。宝鸡消息天知否,去岁创残未殄痕。诗为吴玠所作。字有两说,一说吴玠题,一说是玠同时期的阎苍舒题。清人罗秀《褒谷古迹辑略》注:“此刻相传宋南渡和尚原战后吴涪王感作。宋末此庙被水冲塌,失去尾二字并题名俱芜。至明正德时,已相去三百余年,总制彭公泽始续二字补全。为时已久,无可考据,只填写己衔而已。然诗之语气确是涪王时事。或云阎苍舒代笔。”宋乾道年间汉中郡守王素、明嘉靖时汉中郡丞张良知、汉中府签宪杨瞻皆有步吴诗韵而留下的诗作(见《吴玠吴璘研究资料选编》250页)。

吴璘摩崖诗刻:据清人罗秀《褒谷古迹辑略》载,汉中褒城石门岩壁间,原有宋唐卿(吴璘)诗刻,已佚。诗云:“峭壁矗云三峡里,急湍翻雪五湖边。何年造物施神力,移到褒中小有天。”据陶喻之考,此诗当为吴璘乾道二年视察山河堰工程后即兴所题。

吴公崖刻:据《略阳县志》(新版)476页载:“吴公崖刻,约刻于南宋绍兴间,存灵崖寺。碑文剥蚀甚重,只首行‘开府仪同三司吴公仗全钺护……’尚显。疑此崖刻为铭颂吴璘抗金业绩而作。”按史料所载,吴璘是绍兴十二年进驻兴州、二十六年加开府仪同三司的。

虞刚简诗碑:宋人诗刻,题为《游灵岩寺》,作于1226年(宝庆二年)春。保存在陕西略阳县灵岩寺博物馆。作者虞刚简系南宋名臣虞允文之孙。诗中有“摩挲石刻拜方兴,误国从初恨老秦。十六州归仍遗虏,百余年事语谁人?出师表在今如昔,堕泪碑存旧似新。江水江花岂终极,风光一任转青春”之句,对吴璘1162年收复三路,与虞允文共图北伐和史浩、孝宗班师弃地之事发出感叹。(采自《略阳印象》104页)

锦屏山书刻:在四川阆中锦屏山。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载:“曲端、吴玠建炎间有重名于陕西。西人为之语曰:‘有文有武是曲大;有谋有勇是吴大。’端(一说玠)能书,今阆中锦屏山壁间有其书,奇伟可爱。”笔者曾就此发信咨询过阆中文史委,回函说:“吴玠未至阆中,《老学庵笔记》载有端书,未载有玠书。又询诸耆老,有言文革前锦屏山纯阳洞壁间有‘壮观’二字,可能是玠书,由别处拓来重刊于锦屏山者。但前往觅迹,遍查纯阳洞附近崖壁,因锦屏山几经修饰,且岩石风化剥蚀殊甚,已无迹可寻矣!”

药水洞:又名朝阳洞,在略阳县北60公里白水江边悬崖间。洞中佛宇庄严,内有钟乳,石莲花盆、瀑布、雷洞、风洞,称为胜概。《略阳县志》收吴玠题药水洞诗二首,已不全句。

其一 山僧来往自忘疲,结屋悬崖高不危。

□□□□□□□,□□日已上西池。

其二: 洞居山巅下漏泉,老龙酣睡几千年。

谁将石柱敲岩唤?我是人间一散仙。

《杨从仪墓志》碑:袁勃撰文,李昌谔书丹,王椿篆额,王杰镌刻,共3775字,乾道五年(1169328日立石,高233厘米、宽106厘米、厚20厘米,现存城固县五门堰文管所。碑文记述了二吴爱将杨从仪的家世及其随二吴在青溪岭、凤翔、渭南、神坌、和尚原、杀金坪、回山原、川金堎抗金,饶风岭射虎,洋州治堰等事迹,内容翔实,可补史籍之缺。

杨从仪石刻:据凤县翟天行介绍,凤州城北豆积山通玄洞(俗称张果老洞)石窟中有一处摩崖石刻为吴璘部将杨从仪驻守凤州时所题,内容为当时兵力部署与防务情况,时在1162年前后。

吴挺题额:甘肃宕昌县是宋代军马主要来源地之一,茶马交易活跃。据《宕昌县政协文史资料集》载,宕昌街南三官庙牌坊上,曾悬挂吴挺亲书“宋太尉魏国公设宕昌茶市以茶易马处”匾额一块,文革中被破坏。

吴玠铜雕:甘肃陇南金徽酒厂展厅,塑有吴玠全身倚马青铜雕像,高约两米余。相传南宋时吴家军驻守河池时,酒厂所在地栗亭有甘泉,可酿酒。军士们凯旋归来,当地百姓用自酿美酒犒军,用金盔作酒具。后来就用金盔的谐音金徽作地名和酒名。酒厂以抗金英雄吴玠作为自己的保护神,铸造铜像纪念,不无所宗。

铜棋:一九七四年出土于甘肃西和县皇城根,赤铜铸就,一色赤红,共32字,字形突起。经鉴定为宋代遗物,有人考定为吴玠吴璘镇守西和时对弈的军棋。现存该县博物馆,亚运会上曾借展北京。

故里碑:在甘肃庄浪县紫荆山上。民国三十五年水洛乡民李应中等立。镌“民族英雄吴玠吴璘郭浩故里碑”。

庄浪吴家河吴氏族谱序:系清咸丰七年(1857年)所修。谱序中谓玠、璘之谱牒记载,由于“代远年湮,或因兵戎所煨烬;虫鼠所毁伤,详不可考,亦吴氏之隐忧耳。所可恃者,洛城之南陲有吴家河,居民甚繁,生齿不下数百口。”《世系图说》称:“我吴氏父老口传,始居凤翔五井邨,徙居秦安大柳树,宗支繁衍,继迁静邑洛南双河镇。明季二房分处陲川。大房之裔,有居高汉川(陕西)者;有居照暎川(张棉驿)者。大明以前谱牒遗失,莫详世次然。”

庄浪永宁苏氏谱序:据永宁苏家老庄苏氏谱序载,其先祖苏君翠,曾由吴信王璘之灯夫而渐入官。

静宁西关吴氏家谱序:始见于《华夏吴氏网》,系新疆石河子吴振彦、吴建设发。谱中提供:(1)静宁吴家庙吴姓是1540年(明嘉靖十九年)由隆德通边镇(实今之庄浪)吴沟、深岘(吴家)迁入的吴璘23代孙。(2)静宁西关吴姓始祖吴自成系吴家庙村吴姓书房一系第五代传人。

宝鸡吴氏族谱:吴氏在宝鸡陈南见到最早的族谱撰于北宋元佑六年(1091年);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由六世祖吴琳(进士、江州刺史)重修。之后有元至治元年(1321年)、元至正二十五年(1338年)、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景泰元年(1450年)、明嘉靖元年(1522年)、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七次续修谱序存。1338年由10世孙吴秉甫(兴)撰修的《重修族谱叙》中说:“自始祖肇始,池阳作簿,世族分籍水洛。徙陈仓列名讳者,十一世三百余口。”前后九次谱序中,关于先祖的说法,均与此述无异。

龙屯吴氏族谱:据吴正茂《广东徐闻龙屯吴氏是吴璘后裔》一文介绍,龙屯吴氏是由吴璘第12世孙吴仲胜开派的一支较有影响的吴氏后裔。吴仲胜是四川自贡市荣县人,其孙吴秉珪于明嘉靖三十三年(1557年)以贡监出任徐闻锦囊千户所吏目,后定居于龙屯村,为徐闻吴氏分籍始祖。有清康熙二十四年吴仲胜九代孙吴应平撰《龙屯吴氏族谱跋》附于引文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