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起于行伍之间——吴玠对吴璘平期行踪考述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王智勇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6/5 8:09:18  文章录入:吴卫东  责任编辑:吴卫东
 

第一章 起于行伍之间——吴玠对吴璘平期行踪考述

一、边塞将种

当北宋王朝的第三代统治者宋真宗以迫不急待的心情与北方的辽朝订定立澶渊之盟后,宋、辽紧张关系基本上缓和、稳定下来了。此后,对赵宋王朝边防产生最大威胁的乃是位于西北的西夏政权,特别是自神宗朝以后,宋夏战争不断,双方互有胜负。新的军事形势使宋朝处重新调整、布置边防力量,将其军队的主力基本上都布置到与西夏对垒的边防线上。与西夏军队的长期战争,导致了两个结果:其一,在北方的金朝迅速崛起、屡败辽军后,宋朝廷的决策考们尚未清醒过来,及时对边防力量的布置重新进行战略调整,将其最具战斗力的军队调至正北边防线上,却反而沾沾自喜地同金朝结盟,共灭辽朝。而当金军灭辽后,发现宋王朝的极度腐败和不堪一击,迅速进行灭宋的军事行动。所以当金军开始对北宋的战争后,它所面对的其实并非宋军的主力军。决策的失误及未及时调整军事布置,加速了北宋王朝的灭亡。其次,宋朝廷同西夏的长期战争,同时也就在西北地区造就了一大批骁勇善战的卓越的将才,[秦陇之俗,以知兵善战闻天下。](《宋史》卷四一。《曹彦约传》)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后来南宋抗金力量的中坚。《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一二《渡江后名将皆西北人》有云:

[渡江后,将帅韩世忠,绥德军人;曲端,镇戎军人;吴玠、吴璘、郭浩,德顺军人;张俊、刘锜、王杰,秦州人;杨惟忠、李显忠,环州人;全渊,楷州人;马广,熙州人;杨政,泾州人。皆西人也。刘光世,保大军人;杨存中,代州人;赵密,太原人;苗传,隆德人;岳飞,相州人;王彦,怀州人。皆北人也。……惟吴(玠、璘)、郭(浩)居近塞,尚余将种云。]

翻开《宋史》所载以上将领特别是[西人]的传记,几乎都有同西夏军队的经历。吴玠、吴璘兄弟即是在同西夏军队的对垒中开始其戎旅生涯的。

吴玠,字晋卿;吴璘,字唐卿,世代居住于德顺隆干(今甘肃省静宁县),曾祖吴谦,曾祖母李氏;祖吴遂,祖母齐氏;父吴扆,母刘氏。吴氏先世的事迹,现存史籍均语焉未洋,仅云[三世均以义烈闻]。(《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九六《吴武安功绩记》)大概是三世皆未显宦而事迹过于平淡的缘故。[一]其父吴扆虽也是军人,但职位低下,可能仅至军校。母亲刘氏性格悍烈,甚至连吴扆也对其惮让三分(《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一二《吴玠福不逮吴璘》。吴玠生于哲宗元佑八年(一O九三),[少沈毅,尚气节,长于骑射,晓兵法,读书能通大义。](《吴武安功绩记》)其弟吴璘生于微宗崇宁元年(一一O二),[少长,负气节,善骑射。](《琬炎集删存》卷一《吴武顺王璘安为保蜀定功同德之碑》)吴氏兄弟自幼生长边陲,承袭了当地军民刚烈骁勇善骑射的秉性。至迟在政和元年(一一一一年),即“未冠”之年,吴玠就以“良家子”的身份从军。在宋代,军队的来源大致是:[或募土人就所在围立,或取营伍子弟听从本军;或募流民以补本城,或以有罪配隶给役。](《宋史》卷一九三《兵志》)吴玠父亲为军校,吴玠及后来吴璘以“良家子”的身份投军,应该属于[取营伍子弟听从本军]之例。如吴玠在绍兴四年所制的“兴元良家子”,其成为的来源就是[招两河、关、陕流寓人及阵亡兵将子弟,骁勇雄健、不能自存者。](《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一八《兴元良家子》)和吴玠、吴璘的身份颇为相似。因此,它有别于来自流民或以罪配隶的士兵,其地位当是士兵来源中最高的。吴玠所在军队属于泾原军,泾原军先后共置有十三将,吴玠世为德顺军人,后因父吴扆葬于水洛城(今甘肃庄浪),于是举家徒居于此。因此,吴玠可能隶属于泾原军中第七将(德顺军)或第八将(水洛城)。[二]

政和五年,宋夏战起,宋军在童贯、刘仲武、王厚指挥下,[合泾原、鄜廷、环皮、秦凤之师攻夏臧底河城] 结果大败;六年,宋军攻克了西夏仁多泉城和臧底河城,但夏人于十一月大举攻陷泾原靖夏城,宣和元年,宋军在刘法率领下取朔方,又大败(《宋史》卷四八六《西夏传》)。计自政和五年至宣和元年,宋夏之战互有胜负,吴玠跟随所在泾原军参加了与西夏的战争、并因战功补进义副尉权队将。吴璘亦于宣和元年十八岁的时候参加了泾原军,[战西边]。(《吴武顺王璘安为保蜀定功同德之碑》)

在徽宗朝,宋朝廷的腐败政治达到顶点,宣和二年十月,江南人民不堪花石纲之扰,在浙江发生了方腊起义,其规模之大,迫使宋朝廷不得不调动最具战斗力的原本去与辽军作战以收复燕云之地的陕西六路汉蕃兵前去镇压。《宋会要》兵一O之一六载:方腊起义,宋朝廷[诏童贯为江淮荆浙等路宣抚使,谭縝制置使,王禀为统制,将兵讨之。……仍差曾经陕西出戍人。于是陕两六路汉蕃精兵同时俱南下,辛与宗、杨惟忠统熙河兵,刘镇统泾原兵,杨可世、赵明统环庆兵,黄迪统鄜延兵,马公直统秦凤兵,翼景统河东兵,刘延庆都统制诸路兵马。]于是吴玠又随所在泾原军参加了镇压方腊的军事行动,[从讨方腊,破之。]其后又[击河北盗。](《宋史·吴玠传》)并因此数次征讨战功而[转忠训郎权泾原第十一正将。[三]](《吴武安功绩记》)

吴璘是否参加了镇压腊起义的军事行动,现存史籍均未明确言及,据《吴武顺王璘安为保蜀定功同德之碑》载:吴璘[宣和三年从统制杨可世入燕,道河北。]从上引《宋会要》材料可知:杨可世统率环庆兵参加了镇压腊起义的军事行动,随后宋朝廷又路陕西六路汉蕃兵调往北上与辽军作战(见《宋会要》兵八之一六五至八之一六)。又据《宋史·徽宗传》:宣和四年五月[癸末,辽人击败前军统制杨可世于兰沟甸。]丙戌,[杨可世与辽将干战于白沟,败绩。]十月[巳酉,郭药师与高世宣、杨可世等袭燕,萧干以兵入援,战于城中,药师等屡败。]从上引杨可世行迹中,可以说明跟随杨可世入燕的吴璘亦当参加了在此之前镇压腊起义的军事行动。《宋史·吴玠传》云吴璘[从玠攻战],出可与此相印证。不过,现存吴玠早期行迹的史料中,均未言吴玠参加过对辽军的战斗,从当时陕西六路汉蕃兵的调动来看,他们在镇压方腊起义后即北上于辽军作战,随后又参加了镇压山东、河北“贼”的军事行动。《宋会要》卷三六四《韩世忠传》载韩世忠的早期行趾即完整地叙述了陕西六路汉蕃六军的行动过程,上引杨可世行迹亦与此相印证。史籍仅载吴玠击方腊后又[破河北贼],可能是由于宋军对辽军是惨败的记录,而吴玠在与辽军战斗中没有多少功绩可言,故《宋史》等对吴玠、吴璘所参加对辽的战斗说得很模糊,甚至略而不载,以至仅言[河北贼]而不言辽军。

随后吴玠、吴璘又回到陕西与西夏对垒的边防前线,此时金军已迅速转入对北宋王朝的战争,它以[许割天德、云内、金肃、河清四军及武州等入馆之地]为诱饵,约西夏[攻璘州,以牵河东之势。靖康元年三月,夏人逐由金肃、河清渡河取天德、云内、武州、河东八馆之地]。《宋史》卷四八六《西夏传》遂使北宋王朝两面受敌。于是吴氏兄弟在陕西参加了与西夏军的战斗,[夏人攻怀德军,]吴玠率百余骑兵突然袭击,夏军败退,吴瑜遂率兵乘胜追击,共斩获西夏兵一百四十六,并因此战功[转秉义郎擢本路第十二副将]。[四]](《吴武安功绩记》)吴璘亦[力战破夏人,补官。](《吴武顺王璘安为保蜀定功同德之碑》)

同西夏军的对垒搏杀,是吴氏兄弟一生的军事生涯的开始,与后来同金军的战斗相比、仅仅是拉开了无数次惨烈战斗的序幕,不过是大决战前的军事演习而已,吴璘后来比较与西夏和金战斗情况时曾说:[璘从先兄有事西夏,每战,不过一进却之顷,胜负则分。至金人,则更进迭退,忍耐坚久,令酷而下必死,每战非累日不决,胜不遂追,败不至乱,盖自昔用兵所未尝见。](《宋史·吴玠传》)尽管如此,同西夏军的战斗锻炼了吴氏兄弟,使这一代叱咤风云的将才经历了最初战斗的洗礼,使他们对战斗的残酷性及临敌应变、阵法等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些初步的战争经验及因此获得的临战经验,为他们即将开始的保卫四川、重创金军的一系列重大战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注 释

[一] 《斐然集》卷一四载有吴谦、李氏、吴遂、齐氏、吴扆、刘氏的《对赠制》、《东窗集》卷二一亦载有赠吴谦、吴遂、吴扆及刘氏制。《斐然集》云其先世[隐约自修,沉潜弗耀,仁深德厚,报虽不在其身,本固末蕃,久而克昌]可证。

[二] 此参考王曾谕先生《宋代兵制初探》四《北宋后期兵制》。

[三] 《宋史·吴玠传》作[第十将]。

[四] 《宋史·吴玠传》作[第二副将]。

[五] 史籍上裁徽宗朝有另一吴玠,祟宁、大观年同为朝散郎,都水使者,政和、宣和年间为高阳关路安抚使。见《宋史》卷九三《河渠志》、《宋会要》方域一五之二四、八之二。、食货五七之一四、《宋史》卷一九三《兵志》、《三朝北盟会编》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