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云倩 热衷宗谱的武汉科大教授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志刚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2/28 22:07:17  文章录入:吴志刚  责任编辑:gohwu
 

 

 附:

故  乡  行

                     (散文诗)吴云倩

别梦依稀,四十年流光易逝,长相忆。

长相忆,贵相知;贵相知,不相疑。

          今秋重逢,六十岁花甲已过,鬓飞雪。

鬓飞雪,孙绕膝;孙绕膝,祖孙乐。

忆当年,青春年少,追求革命,奔赴征程。

侬,誓志革命,效春蚕,至死丝尽。

伲,献身祖国,步先烈,大义懍懍

惊涛骇浪,同舟共济,艰难险阻,沐雨栉风。

看今朝,鹤发童颜,故知相聚,难尽千言。

叹,家乡巨变,乘东风,阔步迈进。

赞,陶都紫砂,享盛誉,四海蜚声。

江南水乡,山明水秀,人文荟萃,人杰地灵。

一路欢欣一路情,金樽美酒情义深。

频频点首,祝旅途一路平安。

声声尊重,托南飞鸿雁寄语。

归去来矣,轮机隆隆,江风拂拂,此情此景。

此景此情,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比景深……

1992.11.24于江申轮七号

凿石索玉 寻觅先祖渊源 不辞千辛万苦 

剖蚌求珠 终获六科宗谱 难尽万语千言 

      为什么我对宗谱如此热衷?

      我是江苏宜兴人,家住杨巷六科圩。1949年苏州女子师范学校毕业。19498月参加革命,现为离休干部。由国家调干上大学,于1955年苏州大学毕业,分配来武汉科技大学教外语,教龄38年。《无锡名人辞典》登载我弟吴岳南事迹,他复印寄给国外(挪威)定居的儿子吴弘。吴弘看到我家世居六科圩,书香门第,祖父是秀才……。大大赞叹曰:“这才是给我们的最好的遗产”。由此,我弟要我写一些祖先的业绩。我立即动笔,根据儿时听老人们的传说,根据我亲眼目堵的事迹,再加上个人的恩怨情仇,写了一份《吴氏家史》。可是,假的是经不起推敲的,真的依据又无从得知,要找到当年的《家谱》,才是真实的历史记录。但是,六科吴氏的宗谱作为“文革”中的“四旧”,全交村支部书记付之一炬,望洋兴叹!

      我找到《宜兴县志》、《杨巷镇志》查阅,根本找不到一丝痕迹。打电话、写信、向同龄人了解、向长一辈的人了解……,都记忆很少,甚至无兴趣谈及。他们认为,都到现在这个时候了,还找老古董,有何意思呢。有一个在四川成都银行工作的同龄人,我打电话过去,一个四川老太说:“你们不是写回忆录,就是家谱。他住院了,我要去医院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上海图书馆有宗谱档案阅览室,其中有《六科吴氏宗谱》仅三本,全套应有二十二本。尽管如此,片纸值千金,我都复印到手。又要我儿子在电脑上查找全国各地何处收藏《六科吴氏宗谱》,把吴氏宗谱都下载下来。其中有河北大学收藏的吴氏宗谱,编者吴唱,1926年编的。吴唱是六科圩人,名吴题初,曾编宗谱,这就是《六科吴氏宗谱》了。但是,谈何容易,我哪能到河北大学去找呢?

      2007年春节,我和苏州女子师范学校的老同学电话拜年问好,她听说我在找宗谱。由她提供,她家乡的亲戚家中有一套《六科吴氏宗谱》,她想带回北京,但太重了,上下木板夹着,共有二十余本,有小桌那么高,实在拿不动。以后,有一亲戚一将此谱带到辽宁,交我女同学的弟弟保存。这喜讯从天而降,我得到她弟的热诚邦助,将有关我家往上一世世接通的资料,将原谱复印、装订寄我。我感激、赞叹,受德非浅啊!

 我对宗谱认识上的飞跃:

      开始,我仅收集有关我家庭、直系的资料,弄通一线相承就满足了。这是狭溢的本位主义,渺小的个人圈子。直到我2007年去南京参加全国高校京剧演唱研讨会,在会前先到无锡一周,主要是拜访吴伟勋老先生,拜访《中华吴氏大统宗谱》编委会的专家们,参观梅村泰伯墓、常熟虞山仲雍墓,江阴申港季子墓,并拍下泰伯、仲雍、季子的庙、墓等照片。同时想找我六科吴氏始传祖吴师尹何时何地迁来宜兴的。我对吴伟勋老先生及办公室几位女同志热心接待十分感激。吴老送给我许多资料,办公室同志为我复印《吴氏统谱》,谱上有七十八世,七十九世师尹(居宜兴)正好接上头。而且纠正了我《六科吴氏宗谱》上的“灌”为误写。我深感他们都是受泰伯的至德精神的感召,付诸行动。永远值得学习。

      无锡回来以后,看了许多书藉和资料,使我对宗谱的认识有一个飞跃,把我从“小我”引向“大我”,把我个人对家谱的兴趣引发到吴文化上来认识。泰伯至德精神、三让与开拓、创建了吴国,把中原文明引到长江三角洲,发展和创造了吴文化,在3300多年前比孔子还早700年。如今,孔子学说,在国内外名望很高,而我祖泰伯精神不亚于孔子学说,我们作为吴氏子孙,要珍惜、要发扬、要创造吴文化,为新世纪的腾飞而发一份光。

宗谱重男轻女,为什么我对宗谱如此关切:

在旧社会,男尊女卑十分严重。儿子是个宝,女儿不如草。宗谱上只写男姓,代代传承。光宗耀祖靠男姓,女儿只是赔钱货,养大出嫁,就是别人家的人了。所以,生了儿子要请喝喜酒,吃红鸡蛋,做糕、粽、团园(即高中状元),送给各户亲朋好友。生了女儿,便认为霉气,还埋怨产妇为什么不生儿子而生一丫头。我有五个女姐妹:大姐毓卿,二姐住卿(停住),我云卿是第三个女儿了,父亲紧锁着双眉。第四个生了一个弟弟岳南,父亲大喜,认为是我带来的弟弟,对我略有笑容。第五胎又是个弟弟舒南,因母病无奶水喂养,顾了奶妈喂养。接着次年生第六胎是女儿,父亲烦了,取名嫌卿,并要我母亲将奶水喂二弟舒南,把嫌卿抱出去给农民家喂养。母亲不同意,这么可爱的女儿,她生来应得的一份奶水呀。父亲发火了:“你女丫叉是个宝!” 终于未奶出去。二弟多病,四岁夭折。嫌卿后改学名为艳卿。解放后参军,改名吴琦。至今不能提嫌卿两字,连艳卿也不能唤,要叫她吴琦。可见在幼小心灵上的伤害有多深。第七胎生五妹,父亲取名小嫌,连个卿字都不给,由我这个三姐白天抱着玩,晚上与我睡。接着下面生第八胎是个弟弟,当时父亲肺痨病入膏肓,听说生了个儿子,喜欢不已,取名宝南,并说:“我要没有肺病,我全身心都好了啊!” 四个月后,父亲终于与世长逝了。这小弟便成为全家的“宝”。而我的小妹,总因缺少照料,我还是个十岁的孩子,小妹由于出麻症后疴痢疾,无钱医治,在父死后四个月,年仅四岁,带着自认名叫小嫌的名字而夭折了。至今我想起小妹,便情不自禁热泪盈眶,要是小妹能活出来,到1949年全国解放时小妹已12岁,我已参加革命工作,我完全有能力培养小妹读书成人的。我在20084月,蒋景华写蒋氏家谱时,向岳南要写荷英一脉的名单,岳南问我,写上小妹妹就写小嫌玛?我气话说,是的,这是父亲十分嫌弃而取的名字。当日我晚上失眠,小嫌这个名字,怎能上大雅之堂呢,我为她起了个名字叫“小卿”。打电话通知岳南,为我妹正名,这也是我发自内心的呼吁吧。

吴氏宗祠每年清明祭祖,只能男的去吃公堂,跪拜祖先后,坐下来吃一顿丰盛的饭。女儿是没有份的。俱往矣,历史就是如此。早前为母系社会,,后为父系社会,直到解放后才专门有搞妇女工作的机构。我们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一切。现在,通过宗谱,使我对吴文化有进一步的认识,我现在不单是为了家谱,更多的是对吴文化有兴趣。我想,通过全套《中华吴氏大统宗谱》出版后,将会给我更多的知识和文化,期待早日出版。

欣闻《统谱办》同意将我所收集的《六科吴氏宗谱》纳入《中华吴氏大统宗谱》世系传中,对我十分鼓舞。因此,我加班加点,每晚到二点半,早上八点再搞,废寝忘食,但我心中十分愉快。尽量查看是否疏漏、不清,加以核实校正,减少总编麻烦。

吴氏女儿,虽然旧谱上不要我们,但今后我编的家谱,会写上女儿的一脉,因为这也是吴氏传承的血统。我作为一名中华儿女,作为泰伯后裔,吃点苦、作点菲薄的贡献,是义不容辞的。我今年八十一岁,八十岁学吹鼓手,为了整理宗谱,我学电脑打字,单枪匹马,四处寻觅,这种战斗性的生活,也是老年生活中的一件乐事。

                                          吴云倩写于武汉江南家园

                                                       2009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