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公众号1:worldwucom 公众号2:cwu2015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文化 | 风水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查看所有留言 签写新的留言 | 源流寻根 | 网友留言 | 网建平台 | 切换到留言本方式
  主题: [转帖]这是一个真实的吴三桂吗?(一) :2008/4/23 18:04:26


用户
吴太雄
康熙王朝在吴三桂的历史问题上做了手脚    我在研究吴三桂的历史问题的时候发现一个问题。康熙王朝在吴三桂的历史问题上做了手脚。许多有关于吴三桂历史问题和相关联的历史资料被他们人为的销毁了。我在这里讲的并非信口雌黄。   由于历史总是由胜利者编写的,他们吹嘘、美化自己。而把自己的敌人(失败者)歪曲、丑化得一塌胡涂。吴三桂就是受到这种待遇的历史人物。现代人心目中的吴三桂。就是被清政府歪曲、丑化了的吴三桂。   清王朝骂吴三桂骂了两百多年。后人并不知道吴三桂究竟是什么人。于是也跟着骂。清政府骂吴三桂是因为他差一点儿就把康熙王朝打垮了。后人骂吴三桂是误认为他帮助了清政。   其实真正的吴三桂从来就没有帮清政府做过什么事。高官厚禄只不过是清政府用来拉拢他的一种手段。因为他手中握有重兵。清政府用武力是无法消灭他的。   但是清政府老爱吹嘘吴三桂请他们入关。   清王朝在吴三桂的历史问题上究竟隐瞒和歪曲些什么呢?   一、山海关之战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一回事?清王朝为什么销毁了山海关之战的相关文件?   二、吴三桂是什么时候真正降清?   三、吴三桂云南起兵的真正原因是什?   四、所谓的《三番之乱》吴军与清军的真正战况怎样?康熙王朝掩盖了那些丢脸的战役?   五、吴军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山海关之战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一回事呢?   清王朝的文档资料保存完好。为什么唯独销毁了山海关之战的有关文件?清王朝究竟想对世人隐瞒什么?不妨我们来探讨一下!   1、清军最早决定从西协就是(密云)入关。后来为什么要改由山海关入关?   2、吴三桂如何知道清军的计划?并决定配合清军引诱李自成攻打山海关。然后让清军从中协(喜峰口)入关,抄李自成后路。把李自成一网打尽。   3、多尔滚口头上答应借兵一万给吴三桂。而实际上又一拖再拖不肯兑现?这是为什么?   4、吴三桂最初设计山海关之战,是一个歼灭战。后来为什么又改变为仓促的击溃战?   5、清军到达山海关的当晚,为什么深夜炮声不断?步兵半夜移阵。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6、清军和李自成军为什么在一片石发生了遭遇战?   7、后来李自成为什么又与吴三桂几次谈判联合抗清问题?   以上这些历史问题都被清史忽略。更确切地说被清王朝有意隐讳了。   吴三桂与清军征战数十年。并且与多尔滚是老对手。一夜之间怎么就会变成亲密伙伴呢?敌对之间往往充满猜疑、诡诈、相互利用。多尔滚与吴三桂也决不会例外。山海关战的许多疑问正好证明了这一点。   历史证明,早在吴三桂与多尔滚接触前。多尔滚已经出发。这时候多尔滚打的旗号是消灭李自成帮助明朝平定内乱。并且决定从西协就是(密云)入关。绕道北京之后。抄李自成后路。这完全是洪承畴的主意。   因为洪承畴与李自成曾经交战多年。深知李自成的战术。洪承畴说李自成吃软怕硬,一触及溃。要清军从西协(密云)入关,抄李自成后路。防止李自成逃窜。清军正在按照这个计划行动,并且已经开进至阜新。   吴三桂显然是通过洪承畴得到这一情报的。因为洪承畴曾经是吴三桂的老上司。可以肯定的是;吴三桂是通过洪承畴与多尔滚接上头的。因为在这时候,他们共同的总头目崇贞皇帝已死。他们可以公开接触而不用忌讳。   吴三桂向清军借兵一万的事。也由此而来。并且不多不少只要一万。是吴三桂担心打不过李自成吗?引诱李自成攻打山海关是吴三桂的主意。那有既怕打不赢,又要引诱人家来打的道理。   清军远比李自成军强悍,吴三桂也就从来没有怕过。更不用说吴三桂拥有的是五万久经征战沙场的正规军。而李自成军是凑合起来的农民军。吴三桂军拥有清军多年久攻不下的防御工事。无乱怎样讲吴三桂决不会担心打不过李自成。   那么为什么又要借兵一万呢?这其中的奥妙在那里呢?   松、锦大战之后。洪承畴亲自指挥的松山明军。被俘人员是三千多人。祖大寿的锦州被围困降清明军七千多人。两组人数相加正好是一万人。与吴三桂借兵一万正好吻合。   2 康熙王朝在吴三桂的历史问题上做了手脚    清王朝一直声称这两支降清明军。除祖大寿全家人外。其余全部都被清军屠杀干净。这种说法可信吗?清王朝为什么要这样讲。他们想要掩盖什么?……   我们知道连最笨的军事家和政治家都应该懂得,要瓦解敌军和削弱敌军的最好办法就是优待俘虏。清军并不笨。如果连降兵都要杀。那么今后谁还会投降你呢?   多尔滚最拿手的办法就是让汉军和汉人剃头。汉军降兵如果不剃头换装。那么他今天降了你,明天又会反戈。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就三投三反。汉兵一担被剃头换装,就无脸回家见爹娘。这时候的松锦降兵以经被剃头换装。外表同满人一样。一些松山将领就是因为不肯剃头而被清军杀害。   很明显吴三桂想要收回这一支队伍。并且想把这一支队伍收编在自己部下。这个计划在老上司洪承畴和亲舅舅祖大寿的配合下,是很容易实现的。只要多尔滚把这一支军队交给吴三桂指挥。就不要想在收回去。这就是吴三桂借兵一万的真正原因所在。   当然多尔滚不会轻易让吴三桂的如意算盘得成。同时多尔滚又不得不借此拉拢和欺骗吴三桂。这就是山海关之战展开的戏中之戏。   ……   吴三桂与多尔滚商定。多尔滚从中协(喜峰口)入关,抄李自成后路。两面夹击李自成。可是多尔滚却直接扑山海关而来。这不可能不会不引起吴三桂的警觉。   正在这时候。清军与李自成军在一片石发生遭遇战。事情很明显了。多尔滚想从一片石抄李自成后路。李自成也想从一片石抄吴三桂后路。所以清军和李军在一片发生遭遇战。   这时吴军和李军加在一起。也只不过十一万人。并且他们两支军队都是孤军。没有援兵的希望。也不会有皇帝从海路运送粮食支持他们。   这时多尔滚统帅的久经征战的十四万清军。已经从宁远起程急行军。向山海关扑来。清军的后方沈阳,可支援多尔滚的军队也不会少于二十万。   清军一担抄了李军后路。也就断了吴军后路。形势对吴三桂极为不利。坚守山海关只有死路一条。吴军唯一的生路只有冲杀开李自成军。才有逃脱的希望。   吴三桂军向李自成军发动击溃战的当天。有人看见吴军中夹杂有清兵。“李军中有兵士大叫,达子兵来也!李军大乱。李自成掉转马头就跑。”   世人和史学家以此记载推断,吴三桂这时候就投降了清军。清王朝也以此为荣。他们默认了这个推断。但吴三桂本人承认的是在他追剿李自成到潼关以后。   如果按史学家这种推断。山海关之战的许多疑团就无法解释。如果吴三桂这时候就投降清军。那么他就没有必要发动这场击溃战。把本来以经落入圈套的李自成吓跑。让李有逃脱的机会,去杀死自己的父母亲和全家几十口人。   李自成很快就明白。吴三桂军中的“达子兵”不是真正的清兵。他们是身着清兵服,剃了半个头,留有一条大辫子。讲一口流利汉话的清兵。说白了他们是松、锦降清明军。他们原本跟吴三桂军是同一支军队。   据记载。这支清军是分三路夹杂在吴三桂军中的。如果是素不相识,敌对了几十年的两只军队。在汇合后短短几个小时的时间里就能这样十分融洽,连一点戒备心都没有地相处在一起吗?如果是真正的满族兵,语言交流方面的障碍就更不用说了。   可想而知。这支清军和吴三桂军的关系非同一般。与吴军有这种亲密无间关系的只有松、锦降清明军。因为他们原本与吴军就是同一支军队。他们的数量正好是一万人。结合清政府声称“这两支降军以经被屠杀”的说法。其中的奥妙就不言自明了。   吴三桂军对李军发动击溃战以后。一追就是四十里。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摆脱多尔滚的包围。李自成很快就明白吴三桂的意图。故派张若麒与吴三桂谈判联合抗清问题。吴三桂提出的条件是;“请归太子二王,速离京城,奉太子即位而后罢兵。”的条件。   另外南明小朝廷封吴三桂为蓟辽王。并表彰他借兵打败李自成。也说明吴三桂当年并未降清的事实是清楚的。   为什么清王朝硬要扭曲这一段历史?隐瞒山海关之战的真相为清王朝带来那些利益。            1、多尔滚是打着吴三桂请他们入关。帮助明朝平定内乱的旗号进入北京的。山海关之战的真相会戳穿他们的这个骗局。            3 康熙王朝在吴三桂的历史问题上做了手脚    2、吴三桂成功收回松、锦降清明军。令清人丢脸。   3、丑化吴三桂让他遗臭万年。为此他们大事渲染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送信求救兵。吴三桂穷途来归等等。……   结论;山海关之战的真相。   李自成出人意外地进入北京。清军满人认为李自成抢占了本来应属于他们的胜利果实。因而决定出兵讨伐李自成。洪承畴认为李自成不堪一击。建议清军经密云入关。抄李自成后路进北京。主要是防李自成逃窜。清军接受了这个建议。并且已经进军至阜新。   清军同时派人到山海关招降吴三桂。同时李自成也派人到山海关招降吴三桂。这时候的吴三桂是他们双方争取的重要人物。   吴三桂最初决定投李自成。但是北京传来坏消息。吴三桂的父亲被抓,并且遭拷打,爱妻陈圆圆被刘崇敏霸占。李自成的士兵抢劫糟蹋百姓。这时候吴三桂认为投李自成无前途。于是转而与清军秘史谈判消灭李自成的问题。   当吴三桂从清军秘使口中获悉。清军准备进攻北京消灭李自成时的计划时很感兴趣。决定与清军合作。   并提出引诱李自成进攻山海关。让多尔滚从中协(喜峰口)入关,切断李自成后路。两面夹击李自成。按照这个计划。如果李自成敢于进攻山海关,将插翅难逃。作为合作条件。吴三桂提出借兵一万,并且点名要松、锦降清明军。   这时候的吴三桂并不害怕清兵入关。因为在这以前清军已经多次入关。并且他们每次入关都是为经济目的烧、杀、抢、虏一番后又回关外去了。   但是这次吴三桂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清皇太极刚死,政权刚刚落到多尔滚手上。他接受了范文程等一大批降清汉人的建议。决定入主中原。并且经汉人范文程的帮助。颁布了禁止 烧、杀、抢、虏的禁令。   多尔滚收到吴三桂来信后。决定利用松、锦降清明军为诱饵。让吴三桂与李自成相互残杀。等他们两败俱伤后。清军再从宁远直赴山海关把吴、李两军一网打尽。   多尔滚的计划败露以后。他又想利用喝血酒,定盟约来稳住吴三桂。然后从一片石,抄李自成军后路。包抄吴、李两军。   多尔滚没有按照计划从喜峰口入关。不可能不引起吴三桂疑心。清军与李军在一片石的遭遇战说明。多尔滚企图一口吞下吴、李两军的战略目的暴露无遗。   吴三桂迫不得已连夜发动攻势,解救出被多尔滚管制下的松、锦明军。第二天一早,便向李自成军发动击溃战。主要目的在用于逃出多尔滚包围。   李自成获知吴三桂的意图后。便派张若麒与吴三桂谈判联合抗清问题。但是当李自成获知诱导其攻打山海关是吴三桂的计谋后。是又气又急,当时就在永平杀害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   李自成逃回北京后,又进行疯狂的报复性屠杀。在北京二胡同杀害了吴三桂的母亲全家共三十六口人。   吴三桂军由于没有找到皇太子。仍然是孤军一支。坚守北京当然不可能了。于是借追剿李自成为名。大踏步撤退至潼关。两天以后,多尔滚打着吴三桂请他帮助明朝平定内乱的旗号占领北京。   二、吴三桂是什么时候真正降清?   早在松、锦大战后吴三桂退守宁远、山海关。崇贞皇帝封他为关宁四镇提督。皇太极多次派人写信招降吴三桂;如吴三桂的哥哥吴三凤,舅舅祖大寿等等。一大批早期降清明朝旧官僚的招降都失败了。因为吴三桂根本就不想降清。   清军入关前又派洪承畴、祖大寿前往山海关招降。都没有成功。相反吴三桂却想利用清军消灭李自成,结果反被多尔滚利用。吴三桂与多尔滚双方已经失去信任感。因此在多尔滚执政区间吴三桂跟本不可能降清。   这时候吴三桂很气愤他说;“多尔滚不守信,贪心无厌,背弃前盟,驱兵南入,灭我社稷”……可见他之间的成陈见不浅。   但是在南京南明小朝廷覆灭后。吴三桂开始动摇。这时候能说服吴三桂的人只有一人,就是洪承畴。因为在洪承畴降清前,他们是上下级关系。这时清人重用洪承畴,任命他为江南招抚使。也可能他是招抚吴三桂有功受到重用,或者是清人重用他得以勾通与吴三桂的关系。   吴三桂从潼关西进汉中。清政府吹嘘说是受他们的指派。从唐通给清政府的奏折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破绽。
共有回复3条
  回复: Re: [转帖]这是一个真实的吴三桂吗?(一) :2011/8/21 8:46:50


【游客】
吴新友

一代枭雄

 返回列表
  回复: 历史上的吴三桂为什么只能追溯到上一代呢? :2011/8/25 21:55:32


【游客】
吴楚材

 

吴三桂与山阴州山吴氏的渊源考

      明亡清兴这段历史,中华大地上出了一位威震华夏、战功盖世的争议人物,那就是明封平西伯、清封平西王的大周昭烈帝吴三桂。古人很重视历史人物的籍贯,而偏偏吴三桂的籍贯在《明史》中无记载。对于吴三桂身世之谜,当代吴三桂研究专家李治亭在他的《吴三桂大传》中这样解释:“吴三桂一家原不是中后所人,他的先祖本是徽州(安徽徽州)人,再迁居至高邮(江苏高邮)。在他出生前,大约祖父时第三次搬迁,‘流寓辽东’才定居下来。所以,论籍贯,吴三桂应是中后所人,祖籍徽州或高邮。吴三桂到底是什么地方的人,史书记载不一,歧说纷出。如《清史稿•吴三桂传》笼统说是辽东人;《平定三逆方略》与赵翼《平定三逆述略》说是山海卫人;《明季北略》说是中后所人;《辽左见闻录》与《桑郭余铃》说是锦州人;《平吴录》又说是铁岭卫人,等等。今人也无一致意见。”
      沉寂了四百年之久的谜团未解开,近几年又有山阴州山吴氏(明、清时期绍兴望族,先后出过进士41名,举人130余名)站出来说吴三桂出于州山一脉。绍兴史学界的不少资深人士认为,州山有关吴三桂的种种说法,的确由来已久。对于此传说到底有几分可信性?笔者分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如有引用不当或与史实不符,欢迎批评指正。

       一、州山一带有关吴三桂的主要说法
        1、狮子台门是吴三桂的,国号“大周”源于州山。
州山吴氏称,稍具文化修养的州山吴氏家庭,长辈都要把家族中的两位人物介绍给自己的子女,一个是被称为“蛇头太公”的州山吴氏一世祖慎直,另一个就是吴三桂,而对吴兑、吴兴祚等州山名人基本不提。据长者回忆,州山“培风馆”内的一块木化石,系吴三桂送给“尚书第”的礼物;里庄的狮子台门是吴三桂的祖屋,但吴三桂不住在狮子台门,住在辽东,另一位寓驻辽东的州山人物吴大圭,则在里庄村周山脚下的“老井头”生活过。同时相传,元末明初,刘国师曾经“看风水”登临过里庄村北的一座小山,说“此地可作一州”,山因此被命名为“州山”。但当地人习惯上仍把此山读作“周山”,意思是有了这座山之后,州山的四周都有山了。吴三桂起兵反清、定国号“大周”就源于此。

       2、“老谱烧毁、新谱做旧”与“赶出‘老五房’”。
        对家谱中之所以没有吴三桂,州山吴氏族人这样解释,“吴三桂反清后,州山有人在朝中做官,怕受株连,所以把老的家谱烧掉,新的家谱作旧,因此以后的家谱中就没有吴三桂了。”
        同时,州山还有一批身份特别的吴姓人氏,主要集中在里庄的“老五房”自然村,其他如型塘的黄山岭自然村等也有分布。这批吴氏后人,对外也声称自己是州山吴氏,但在解放前宗祠举行祭祀仪式时,待遇则与异姓没有什么两样,而且他们祖宗的名讳也没有登记在清以后的《山阴州山吴氏族谱》中,他们也承认自己是“赶出‘老五房’”。
       3、吴三桂衣冠冢与“鞋头珠”的传说。
        州山盛传,吴三桂反清失败后,曾被割“冷血头”,因此,族人为他造了三十六座衣冠冢,其中只有一座有他的“金头”。事后这些衣冠冢都被盗掘,但没有找到传说中的“金头”。解放后湖塘街道湖中村有一穴被平毁改田的“大坟”,就是传说中吴三桂三十六座衣冠冢的一座。
        另据原址柯岩风景区的柯山村民讲述,湖南山对面有一“渡头”(注:当地人称湖中之田为“渡头”),样子像小脚老太的鞋子,因鞋头上旧有一座“反王”的坟,当地人便称此“渡头”为“鞋头珠”。该坟夜间经常闹鬼火,很诡异,平时没人敢去。捕鱼人说,每年清明深夜,都会有一只州山方向的上坟船到“鞋头珠”上坟。有一年鉴湖涨大水,“鞋头珠”河坎倒塌。有一次,一位渔民发现放出去的鸬鹚回来少了一只,便沿着线在“鞋头珠”的位置找到了这只鸬鹚。找到时,鸬鹚脚上还抓着一件亮闪闪的东西。原来,鉴湖水把“鞋头珠”的石椁涨塌了,里面露出一个拳头大小的“金头”,被鸬鹚当成了鱼。自从“金头”被发现后,柯岩渔民再也碰不到半夜三更的州山上坟船了。
       4、项里不做霸王戏,州山不做三桂戏。
从前,每到逢年过节做社戏的时候,州山的长者总要关照一句“州山不做三桂戏”。因为当地人认为,项羽、吴三桂都是与州山有关的英雄人物,并且都以悲剧告终,禁演与项羽、三桂有关的地方戏是出于对先人的尊重。
        对于项羽、吴三桂的命运悲剧,州山人习惯上从风水上去找原因,说州山的“龙脉”(注:里庄有蛇山、项里有外蛇山)只能出“三横王”,不能出“白头皇”,所以刘伯温来州山时没有破这里的风水。项羽与吴三桂是因为后来想争天下,才会在劫难逃。有州山民谣说,堪舆大师刘伯温所到之处“十龙九斩首,一龙不斩首,逃到萧山‘长山头’。”萧山“长山头”即移居绍兴前的山阴州山吴氏集聚地。

       二、州山吴三桂传说的文献考证
        1、关于“老谱烧毁,新谱作旧”的考证。
        州山关于“老谱烧毁、新谱作旧”一说,可以从民国版《山阴州山吴氏族谱》中得到印证,吴三桂反清后至嘉庆、道光年间,州山的明代老谱确实曾一度失传,而且此事与时任福建按察使、主编康熙以后州山新谱的吴兴祚有重大关联。
        据清嘉庆十九年吴寿朋(注:乾隆进士吴寿昌之弟,《梓里记后叙》的作者,乾隆辛卯举人,曾任贵州梓桐县知县)所作《读家谱辩》记载,康熙二十六年重修的家谱说“慎直(注:康熙新谱中州山的一世祖)元末避难山阴,先世世系居址失传,因此无稽之谈云涌风起,有谓元朝子孙者,有谓陈友谅子孙者、张士诚子孙者,诬祖甚矣。”该文作于嘉庆十九年,首次书面把老谱失传的事书面公布于族中。
        另据道光十九年吴国柱(注:《清稗类钞》中《吴百台好菊》一文的主人公吴国梁、字百台的兄长)所作的《访查远祖世系记》记载,“尝读留村公(注:吴兴祚号留村,康熙时曾任兵部尚书、两广总督,康熙版《山阴州山吴氏族谱》的发起人和编者)所修族谱载先世无考怀疑有年矣,迨族人出葆亭公《抄谱小引》与琢山公《读家谱辩》始知,慎直公以前尚有两代,系出萧山上长山,乃留村公略而不载何也?”还说,“及道光辛卯年十月将重修族谱告庙后数日,润之家□得天启时老谱一本,求全册不得,幸系首卷两代炳然。”该文作于道光十九年,说皇天不负有心人,找到了老谱,但只有其中类似总纲的第一卷,其他子孙的情况仍无法查考。
       2、关于“狮子台门与木化石是吴三桂的”考证。
        州山有“狮子台门是吴三桂的祖屋,但吴三桂住在辽东”的说法,经考证,里庄狮子台门具有明末清初建筑的特征,残留装饰也与明、清《舆服志》中规定的亲王府类似;作为边庭重镇的总兵,吴三桂也有送礼给“尚书第”后人吴孟明、吴邦辅等锦衣卫大臣的可能。
       (1)狮子台门与祁彪佳台门为同一时期建筑。吴三桂与祁彪佳同处明末清初,而州山又与柯岩梅墅地域相近,可比性较强。虽然祁氏台门保存不如狮子台门,但张能耿先生所著的《祁承爜家世》一书中,有祁氏后人祁存孝绘的祁彪佳“察院第前台门”及“后台门”平面图各一幅。经比较,两者的基本结构较类似,台门左侧均为库房,右侧均为厕所;两个台门的“台门斗”均为三间,其中两侧的前半间均为停轿的廊;两个台门的照墙及“台门斗”均设有雕花石凳,从遗存的石凳看,雕刻的式样、工艺极为相似。两个台门最明显的区别,是祁彪佳台门的厅堂屋为五间,狮子台门为九间;祁彪佳台门有中轴线,而狮子台门的“台门斗”与仪门、大堂明显不在一条中轴线上。

       (2)狮子台门有明末清初亲王、公主府第的标志性饰物。明初《舆服志》规定,百官第宅“不许雕刻古帝后、圣贤人物及日月、龙凤、狻猊、麒麟、犀象之形。”“(洪武)三十五年,申明禁制,一品、三品厅堂各七间。”清代基本沿用了明代《舆服志》的规定。经实地踏勘,州山狮子台门照墙(已于解放后平毁)上,曾绘有旭日东升图案;“台门斗”正中的木雕为双凤图案;“台门斗”两侧石柱上装饰有麒麟砖雕;仪门上饰有龙凤呈祥石雕;大堂门及木框上装饰有凤凰麒麟、凤凰牡丹等木雕;重檐式的厅堂屋共九间,连廊十一架;厅堂屋最东首的窗内侧,有木雕“鲤鱼化龙”图案,龙为四爪;厅堂屋东面承重墙上有砖雕凤凰麒麟图装饰。

       (3)狮子台门败落的时间点恰好是吴三桂败亡后。狮子台门建于何时,文选资料没有明确记载,但台门没落的有关情况可见于《山阴州山吴氏族谱》。狮子台门原有一大一小两处花园,小的叫“长园”,大的叫“大园”。这两处花园解放后还在,围墙为五板“石销墙”,后来里庄村建造纸厂、牧场时,围墙石板被移作它用,花园遗址也被用于村民建房。《家谱》最早出现“长园”地名的,是州山吴氏二支大分的12世孙吴廷枚的条目下。吴廷枚系清初国学生,死于康熙二十二年,死后葬于“长园”。之后,州山还有乾隆时人吴士达、吴其能、吴其明死后也葬于“长园”。《家谱》最早记载“大园”的,是州山吴氏二支二分的12世孙吴廷佐的条目。吴廷佐生于康熙十二年,约死于乾隆五年,死后葬在“大园”,其后还有吴廷火可 、吴廷彬、吴文忠、吴维清、吴家祥、吴思敬等也葬于“大园”,其中死于乾隆八年(癸亥年)的吴廷火可 ,还是一名候选县丞。吴三桂创立的“大周”亡于康熙二十年,而狮子台门的“长园”、“大园”又恰恰是在之后才沦为野草荒冢的,其中缘故不言自明。

       (4)州山吴氏长期居崇祯朝锦衣卫要职。《明史》记载,“(吴兑)孙孟明,袭锦衣千户,佐许显纯理北司刑。”“崇祯初,起故官,累迁都督同知,掌卫事。”又说“(孟明)子邦辅袭职,亦理北司刑。”除以上两人,州山在锦衣卫任职的人还有不少,如族谱中《期生金吾传》记载,孟明子国辅曾参加岭南(广东)武试获第一,后任职锦衣卫南镇抚司佥书,都督同知,最后历官至太子太保、左都督。北镇抚司是锦衣卫最权重部门,办案直接对皇帝负责,而孟明、邦辅父子长期居此要职,地位显赫,难怪吴三桂要作“娶妻当娶阴丽华,做官当做执金吾(即指锦衣卫)”的感叹。同时,《清史稿》记载吴襄父子曾有大棱河、松锦两次大败,但三桂均因祸得福,不能说与朝中强援无关。一次结果是“襄坐失机下狱,擢三桂总兵,守宁远。”另一次是“松山破,承畴降,三桂坐镌三秩,收兵仍守宁远。”

        3、关于吴三桂“衣冠冢”一说的考证。
        吴三桂于康熙十七年八月病亡,对其最终归宿,《清史稿》中称:“(康熙)二十一年春,从议政王大臣请,析三桂骸,传示天下。”这说明州山人有关吴三桂被割“冷血头”的传说有史实依据。对于吴三桂的身后事,其它文献资料有更加详细的记述,内容与州山所传“衣冠冢”有关联,主要文献有《平滇始末》和《吴三桂大传》。
       据清初文献《平滇始末》中记载,昆明城陷后,“搜查三桂棺柩,□尸示众,无可踪迹。其侄某出首,云尸已焚化,匣骨藏安福园石桥水底。戽水掘骨,并世蟠首尸解京,亲诣祭告诸陵。判其尸骨,传示各省,悬之通衢示众。”
        在《平滇始末》的基础上,当代学者李治亭在《吴三桂大传》中对此事作了进一步阐述。李治亭说:“清兵迫昆明时,吴世蟠和他的岳父郭壮图以防万一,极其秘密地把三桂的尸骨改葬他处,此事只有世蟠、壮图等极少数的几个人知道,可是他们都死了,他人无法知道三桂的真尸骨埋在何处。”“清军已挖掘过三桂的坟墓,但都是伪墓。清军到处搜寻,甚至一天中挖掘十三具尸骨。连清统帅们也无法辩真伪,下令用火都烧掉。”对于吴三桂的墓葬,李治亭的最终结论是:“综合各书记载,朝庭所得三桂尸骨不一定是真的。因为世蟠临败前,必将他的祖父尸骨妥为保存,免致败后遭戮,伪造几个疑墓是完全可能的。”

       4、“州山不做三桂戏”的考证。
        虽然民间盛传“州山不做三桂戏”是祠堂的规定,但《山阴州山吴氏族谱》的《吴氏家训》中却没有任何文字记载。但纵观整部族谱,明末清初虽有一大批吴氏族人征战疆场,却没有任何一篇人物《行状》、墓志铭中掺杂有吴三桂的内容,更没有贬低吴三桂的话,而同时期华舍张溇的胡氏族谱中,则有许多对吴三桂的不敬之词。
        吴三桂降清与反清这段历史本应出现在康熙二十六年的《山阴州山吴氏族谱》中,但主导这次修谱的却偏偏是康亲王杰书(代善之子)的“红人”吴兴祚,因此修谱特别谨小慎微,对事涉三桂的更是讳莫如深。据八世孙怀杰所作的《纂修族谱纪事》记载,“(吴兴祚)因念修谱一事断不可缓,召族中谙练者数辈至端署,相与参较正其讹补其略,溯流穷源合统成书。”“留村于退食之余皆手自校订,凡四阅月始得告竣。”
虽然吴兴祚修谱时对三桂一事处理得十分巧妙,既照顾了族人感情,也没有让朝庭看出破绽,但仔细查考,不免有“欲盖弥彰”的暇疵。如在叙述和福建耿精忠部作战一节时,全文没有出现“三藩”一词,而直呼耿精忠部将朱统錩;还把折节招降三桂大将韩大任一节的功劳记在了总督姚启圣身上。清《国朝耆献类征初编》中,载有吴兴祚无锡老友秦松龄所撰《行状》一篇,但该《行状》没有被收录入《山阴州山吴氏族谱》。文中事涉招降韩大任的内容节选如下。
        时吴逆将韩大任败走吉安,拥众数万,犯汀州,闽中大震。公启王曰:“此可折节而招也!”因轻裘,率数骑趋大任军,叩其垒,大任延入。公长揖毕,仰天大哭。惊问其故,公曰:“吾来,生吊将军也,安得不哭!将军所以威行海内者,以吴王待将军如心腹之重故也。今托以专阃,深信不疑。数年之间未建咫尺之功,屡为官兵所败,铤而走险,突入闽南;康王拥告捷之师、挟久逸之众,破将军如摧枯拉朽耳。将军兵败身辱,孤骑南下,吴王杀之如机上肉耳。是其死期已近,安得不使仆预为吊也!”大任迟回久之,曰:“然则归降康王若何?”公曰:“祚之来,为王使,以迓将军之师。请公解甲归朝,效命大邦,可保终身之令名也!”大任悟,乃率众降;良王大喜曰:“公此行,何异汾阳之见回纥也!”

        三、州山的吴三桂成长环境分析
        1、明末清初州山吴氏确有“三”字辈存在。
经查《山阴州山吴氏族谱》,明末清初州山吴氏分别出现过两房“三”字辈,一房是一支二分,另一房是二支三分。一支二分的“三”字辈为八世孙,有三龙、三凤、三桂、三辅等30余人,其中的“吴三桂”是绝户,父名吴一理。二支三分的“三”字辈为十世孙,代表人物有三才、三捷等,分别为清顺治十二年、十五年武进士。

       2、山阴州山吴氏系将门世家。
        据张金奎先生所著《明代军户地位低下论质疑》一文,山阴州山“吴氏初始亦以业儒为主,门下府、州、县学生员众多,其中学业最优者当属一支大分统大房之吴兑 ”。“吴氏族人弃文从武,最早始于一支大分的七世(孙)吴遴。吴遴祖父吴洪,娶兵部侍郎陶寿之女,……”。吴兑子有孚不耻为武夫,“亲自参加武举考试,并中万历十五年(1587)会举,后积功升至都指挥,任至山东副总兵。”据统计,明、清两代,州山吴氏共考取武进士29名,其中吴襄中武进士的天启二年,州山吴氏共考取四名武进士。以下为明、清两代州山吴氏武进士名录:
        吴大武   嘉靖四十一年    明威将军、榆木岭提调
        吴显忠   隆庆二年            奉国将军、云南副总兵
        吴大学   万历五年            明威将军、署指挥佥事
        吴扬忠   万历十七年        绍兴卫所镇抚
        吴用宣   万历三十八年    锦衣卫镇抚、南赣坐营都司
        吴    震   万历四十一年    直隶南汇守备
        吴从哲   万历四十四年    永生洲参将
        吴襄琦   万历四十四年    福建六鏊守备
        吴    琏   万历四十七年    锦衣卫镇抚、管扬州游击将军事
        吴泰征   万历四十七年    锦衣卫镇抚、开封参将
        吴大试   万历四十七年    守备
        吴维屏   万历四十七年    福建建宁道中军守备
        吴有成   万历四十七年    河南南阳府守备
        吴从明   天启二年             武略将军、署广东指挥佥事
        吴有熙   天启二年             昭勇将军、指挥佥事
        吴    选   天启二年            万全掌印都司
        吴之葵   天启二年             都司佥事、广东南韶守备
        吴友仕   崇祯元年             河南领班都司
        吴有宾   崇祯元年             守备
        吴贞明   崇祯元年             温处道中军守备
        吴恒爱   崇祯四年             广西都司、游击
        吴从周   崇祯四年             参将
        吴维宁   崇祯十三年         锦衣卫千户
        吴孟浩   崇祯十三年         锦衣卫副千户
        吴维新   崇祯十六年         锦衣卫千户
        吴三才   顺治十二年         山西平阳府平坦营都司佥书
        吴三捷   顺治十五年         怀远将军、池州游击
        吴良骏   顺治十八年         宣府副总兵
        吴    舟   康熙五十一年     候选东宫侍卫
       3、明末州山吴氏有族人在辽东发展。
        据族谱记载,明嘉靖年间,州山吴氏二支四分就有一名六世孙吴晔在辽东发展,为辽阳廪生,还担任过蔚州卫训导等职。继后,又出现了一批在辽东较有影响的州山人物,如在辽东开办军官学校的东宁卫镇抚吴大斌,蓟辽总督吴兑,领正红、镶红两旗的代善亲王的管家吴执忠等。族谱上有明确记载的明末州山吴氏在辽东人物(不包括在卢沟桥一带阵亡的州山吴氏族人)有:
        吴    晔   二支四分六世孙   辽阳廪生、蔚州卫训导
        吴大斌   二支三分七世孙   辽东东宁卫镇抚
        吴大圭   二支三分七世孙   辽东清河卫守备
        吴    继   二支三分七世孙   辽东都司、经历
        吴大武   二支三分七世孙   蓟镇榆木岭提调
        吴元恩   二支四分七世孙  迁住辽东辽阳(子孙未入族谱)
        吴元思   二支四分七世孙   迁住辽东辽阳(子孙未入族谱)
        吴来臣   二支四分七世孙   辽东总兵李如松部将、吴晔子,朝鲜碧啼馆阵亡,赠武略将军
        吴宗汉  二支三分八世孙    葬辽东
        吴存忠  二支三分八世孙    葬辽东清河卫
        吴执忠  二支三分八世孙    入代善亲王幕,呼为“蛮宰”
        吴景忠  二支三分八世孙    葬辽东
        吴廷忠  二支三分八世孙    辽东清河卫庠生
        吴宗道  二支三分八世孙    辽东武举、辽东守备,两度率水军参加抗日援朝战争
        吴景桂  二支三分八世孙    万历辽东武魁,赠都指挥佥事
        吴友义  二支三分八世孙    松锦战役中松山城陷殉国
        吴希尧  二支三分八世孙    辽东海州卫庠生 
        吴朝聘  二支四分八世孙    陷辽东
        吴朝相  二支四分八世孙    生子四,俱陷辽东
        吴兴祚  二支三分九世孙    辽东辽阳籍贡生(两广总督、兵部尚书)
       4、吴襄父子的“第一桶金”与州山。
        吴襄父子在辽东如何崛起这一段历史,很少见于文献资料,有关资料仅见于李治亭著《吴三桂大传》与李利锋著《明辽东团练总兵官吴襄列传》。经查考,两者观点接近,都说他善养马。其中李利锋认为,“吴襄随父贩马为生,善相马驯马,因好马出辽东,遂往来于锦州与中后所,故迁居辽东宁远城(今辽宁兴城市)。”
        吴兑是边境马匹互市的推动者和组织者。《明史》记载,吴兑巡抚宣府时,“尝侦俺答离营猎,从五骑直趋其营。守者愕,控弦。从骑呵之曰:‘太师来犒军耳!’皆拜跪迎导,且献酪。兑遍阅庐帐,抵暮还。市者或潜盗所鬻马,兑使人棓击之,曰:‘后复盗,即闭关停市。’”马匹的最大买主是部队,可以做边境马匹生意的只有蓟辽。远在江南的吴襄家族,到遥远的北疆从事本不懂行的马匹生意,没有部队和地方上的人脉是无法想象的。
        吴襄在辽东的发展,离不开边帅李成梁的提携,而族人吴大斌、吴兑都先后与李成梁有交往。据《明辽东团练总兵官吴襄列传》,“吴襄投奔辽东伯、总兵官李成梁门下,举办团练,保境安民。明廷嘉之,委以辽东团练总兵一职。”
        另据《山阴州山吴氏族谱》记载,吴大斌曾经是李成梁的幕僚式人物。“初谒宁远伯李公(李成梁),抵掌而谈天下,傍若无人。宁远公遇之如上宾,诸当事莫不□延公为幕。”
        至万历初年总督蓟辽的吴兑,又与李成梁同属张居正团队,俩人有过较长时间的上下级关系。《明史》记载,“(万历)九年夏,复以本官总督蓟、辽、保定军务兼巡抚顺天。泰宁速把亥与青把都交通,阴入市宣府,而岁犯辽东以要款。朝廷拒不许,兑修义州城备之。明年春,速把亥来寇,总兵官李成梁击斩之。其弟炒花、侄老撒卜儿悉遁去。诏进兑兵部尚书仍兼右都御史。寻进太子少保,召拜兵部尚书。”

        四、有关吴三桂祖籍地认定的几个细节
        1、吴襄父子在辽东有三千子弟兵。
        据《吴三桂大传》所述,甲申年二月,崇祯曾在中左门召见户兵两部及吴襄。问吴襄及三桂部兵力时,吴襄说名册八万实际三万,真正的战士只有三千。又说:“此三千人非兵也,乃臣襄之子,臣子之兄弟。”据清初彭孙贻所撰《平寇志》记载,“辛未(甲申年二月十二日),召内阁、户兵部科及总兵吴襄来中左门”,此事应属实。如果把吴襄的话打一个大的折扣,3000子弟兵中吴襄的亲属也应是一个大数目。如果高邮说能成立,那么高邮吴氏这样大的团队迁移,一定会给后人留下很多蛛丝马迹。而当时州山确有一大批吴氏子弟在辽东,或守边,或寓居,真如李治亭所说,是名符其实的“辽东豪族”。

       2、与三桂同时任职的蓟辽总督王永吉是高邮人。
        崇祯甲申年,江苏高邮籍的王永吉总督蓟辽军务,而三桂当时以总兵镇守宁远,两者既是上下级关系,又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清初计六奇撰《明季北略》称,崇祯要三桂弃宁远守山海关的诏命,就是通过王永吉下达的。原文为“迨寇患急,朝廷悔之,屡下旨撤,督臣永吉。”总督与总兵,一个是带兵的最高武官,一个是督军的最高文官,如果同属高邮,那督抚就不能给皇帝以安全感,况且辽东是明朝全国军事力量的精锐,万历时查办戚继光与张居正交往的案子就是先例。
        同时,王永吉与吴三桂私交一般,看不出有同乡之谊。姚雪垠所著《李自成》中说,吴三桂在山海关大战前,“吞并了蓟辽总督王永吉的督标人马约有两千多人”,此事可以从《明季北略》中得到证实。居庸关守将叛变投李自成后,“总兵马岱,自杀其妻子,疾走山海关,谓王永吉曰:事势如此,何以自安?遂度关投吴三桂。”又记载,攻下北京城后,“李自成至永平,总督王永吉以三十骑,戎装乘马间道南下。”
       3、明末清初的西吴悔堂是谁?
        明末清初的所有正史秩史中,对吴三桂评价最高的,当数《李闯小史》的编者“西吴九十翁无竟氏”。西吴老人在文章的叙言中评价说,“吴三桂舍孝取忠,弃家急国,效申胥依墙之泣,以遂秦哀逐吴之功,真正奇男子大丈夫作用。”还说“余结厦(云溪)半月泉精舍,遇‘懒道人’从吴下来,口述此事甚详,因及平西剿贼一事,娓娓可听,大快人意,命童子援笔录之。”在《北京城文武偷安 承天门闯贼射箭》一章中,西吴老人还用大量笔墨大书越中节义人物倪元路、施邦曜、周凤翔三人,分别为《重记越郡三忠死难实录》和《草莽孤臣吊越郡三忠赋》,其他死难忠烈除无锡人马世奇外,均一笔带过。
        出于清初文字狱的考虑,该文的口述者“懒道人”与编撰者西吴老人均已隐去了真实姓名。从内容分析,西吴老人疑住在现在的杭州云溪,“懒道人”可能是无锡一带的人。再从作者的行事方式看,与清初的另一个神秘的文化人、《越中杂识》的作者——西吴悔堂十分类似。因此推测,俩人极有可能都是绍兴府人,或者更大胆一点推测都是州山吴氏的族人。因为“西吴”可能指平西王吴三桂,“无竟氏”即没有完成的事业,“悔堂”则隐含对吴三桂反清一事的反思。

        4、说吴三桂是高邮人的计六奇与吴兴祚的瓜葛。
        现有文献资料中,最早说吴三桂是江苏高邮籍的是《明季北略》,作者是明末清初的史学家、无锡人计六奇。该书流传很广,是研究明亡清兴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计六奇在“吴三桂请兵始末”条目下这样记载,“吴三桂,字长白,高邮人,辽东中后所籍”。关于《明季北略》的成书时间,杭州大学图书馆在出版时作过这样的说明,“虽成书于康熙十年(一六七O年),但因清初文禁,一直未能付梓。直到嘉庆、道光年间文纲稍驰,才有北京琉璃厂半松居士木活字本刊行。”
        据《国朝耆献类征选编》记载,康熙二年,“(吴兴祚)补江南无锡县知县。十三年八月,迁行人司行人,仍留任(知县)。”康熙十四年四月,经漕运总督帅颜保疏,升福建按察使。在计六奇《明季北略》成稿之前到吴三桂举旗反清后一段时间,吴兴祚还在无锡做计六奇的“父母官”。而且吴兴祚修州山族谱的时间,早期准备工作也是在无锡开始的。据州山吴氏八世孙怀杰《纂修族谱纪事》记载,“(族)侄留村令锡山时即慨然欲举行其事,逮晋擢闽宪(即福建按察使)继即开府,方用兵海上身先将士,末遑顾及。”

        另据无锡秦松龄所撰吴兴祚生平《行状》,吴兴祚其实是个文化人,在无锡时曾与秦松龄等一起修编过《无锡县志》。秦松龄眼里的吴兴祚,“素嗜金石文字,游览所至,残碑断石搜罗靡遗。尝撰《无锡县志》,未竟而迁官。后令续成之,余与修纂之事,多取公旧稿也。”作为一名无锡籍的史学家,计六奇应在吴兴祚社交圈之列。
       5、吴三桂与吴兴祚的共同爱好。
        吴三桂与吴兴祚两位同属生于辽、长于辽的武臣,却都对南方的昆剧都情有独钟,在明末清初,俩家的昆剧家班与绍兴的状元坊张家、梅墅祁家齐名。其中虽有韬光养晦的成份,但也与本人的兴趣爱好分不开。
        据清初孙旭所撰《平吴录》,三桂镇云南时,“浙人吕黍子言于桂曰:‘王权尊势重,致使傅、李参劾,盍营园亭,多买歌童舞女,日夜欢娱,使朝廷勿疑。’桂以为然,即令黍子督造安福园于王府之左,松柏高三丈许者,移种皆活。历三年,园成,与吴复庵等弹琴赋诗,徜徉其间。又使赵虾采买吴伶之年十五、六者,共四十人,为一队申衙,故有戏具备。”
         另据南京大学中文吴新雷教授编撰的《清晖山馆友声集》,身为兵部尚书、两广总督的吴兴祚,在昆剧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清圣祖康熙二十五年(丙寅)(1686)春,两广总督吴兴祚的家庭昆班在广东端州演出了万树的新作《风流棒》传奇。”还说吴兴祚所聘宜兴人“万树在公务之余,一方面编《词律》,一方面便写剧本。‘甫脱稿,大司马即令家伶捧笙按拍,高歌以侑觞。’”“受了万树的影响,吴秉钧、吴棠祯都跟着写作剧本,幕府中的吕师濂写了《金马门》传奇,吕洪烈写了《回头宝》和《状元符》等四本传奇,在两广总督署中竟形成了一个昆班创作群体。”
        6、隐姓埋名的州山狮子台门。
        里庄是山阴州山吴氏的发祥地,明、清两代州山吴氏簪缨继起,在坊间留下了鳞次栉比的古代台门建筑,里庄狮子台门就是州山众多台门中的一个。
        州山的台门,以官阶、出身命名的居多,如“尚书第”、“都统第”、“翰林第”、“柱史第”、“大夫第”、“进士第”等;也有以“房头”命名的台门,如“让德堂台门”、“青公台门”、“小三房台门”等;一般的富户则以地名、房屋特征命名,如“猪溇墩台门”、“新洋房台门”等。作为州山占地最大、规格最高的官宦台门,狮子台门却以“台门斗”中的两只狮子命名,似有不妥,仿佛台门主人刻意要给人留下一个富户台门的错觉。这样做既不符合封建社会的门第观,也有悖于屋主人化巨资搞建设的初衷。

wucucai@21cn.com  返回列表
  回复: Re: [转帖]这是一个真实的吴三桂吗?(一) :2011/8/25 22:34:49


【游客】
吴楚材

        根据《山阴州山吴氏家谱》记载,州山最早去辽东的是二支四分六世孙吴晔,出生于公元1520年,他的父亲是河北祁州府的州判。嘉靖末年(公元1561年),吴晔被推荐为辽阳卫贡生,后任蔚州卫教谕等职。后来,一支大分的七世孙吴兑巡抚宣府,这是家谱上记载的第二位到辽东的州山族人。

        史称“教授辽东”的州山二支三分七世孙吴大斌,家谱没有记载去辽东的具体时间,只是说他万历初年结婚后,发表了一番立志做大事的感慨,然后遨游海内,最后选择了辽东辽阳。根据他的结婚年龄推算,估计到辽东的时间是在万历三、四年间,此时正好是吴兑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以后就是州山子弟大规模寓居辽东的开始。

        而根据李治亭的说法,三桂的家族是从他祖父一辈开始寓居辽东的。他的父亲吴襄则是天启二年中的武进士。由此可以推算,三桂家族的搬迁时间应该在吴襄中武进士的前四十年左右,即大概是在万历十年前后,与州山吴氏寓居辽东的时间差不多。

        还有,《清耆獻類徵選編》中说,与长兄吴大斌一起“教授辽东”的吴大圭,其子吴执忠曾“负贩辽东”,后被延入代善亲王幕,被呼为“蛮宰”(大圭的孙子吴兴祚曾任康熙两广总督、兵部尚书)。这“负贩辽东”是否就是李治亭所说的“贩马辽东”呢?

wucucai@21cn.com  返回列表
4 条贴子   首页 | 上一页 | 1 | 下一页 | 尾页 6条贴子/页  转到第

回 复 留 言
姓  名:
性  别:
邮  箱:
留言主题:


留言内容:
是否隐藏: 正常 隐藏 * 选择隐藏,只有管理员可见。
验 证 码: *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09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备粤ICP备13015218号 华夏吴氏QQ群:85987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