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用户】
吴卫东 |
|
在苏南的吴地,有个地方叫昆山,传说玉出昆山,但昆曲却是着着实实发源于昆。
在云南的昆明,却有不少的“吴”迹---- 吴三桂、吴存义、吴心圆、吴澄,还有吴井祠
云南的风水书中有云:飞龙在天,霸王卸甲,一甲管三山,三山有三穴。
龙在飞天的时候,会留下两样东西:一是龙身上的水,二是头、身、尾的三片鳞片。
山上的水成了滇池,从龙身上留下的三片鳞片形成三座山,每座山各有一个穴位,称为财穴、智穴、权穴。
昆明西山龙门就属于智穴。
而财穴位于昆明东郊鸣凤山,这里土厚树大,郁郁葱葱,土乃生金。吴三桂把金殿修在这里。
现在聊一聊这个云南的财穴与“吴”之迹,之后再聊云南的权穴与“吴”之迹。
昆明城东北郊鸣凤山,俗名鹦鹉山,原名相度山,鸣凤山太和宫金殿,又名铜瓦寺,系明代以来云南著名的道观风景名胜区。为迎接1999年在昆明举办的世界园艺博览会,当地政府先后在鸣凤山金殿投资2000万元,金殿名胜区跻身云南省一流风景名胜区。
明万历壬寅年(1602年),道士徐正元叩请云南巡抚陈用宾,仿照湖广武当山七十二峰之中峰修筑紫禁城,冶铜为殿,铸供真武祖师金身。明崇祯十年(1637年)云南巡抚张凤翮将铜殿移到宾川鸡足山天柱峰。天柱峰为此又称“金顶”。鸡足山铜殿毁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张凤翮移铜殿时,太和宫铜殿的基座、下层平台砂石浮雕栏杆未拆,保存至今。
1980年清洗铜殿烟尘污垢时,发现铜殿正梁上通体被烟垢覆盖的铭文---“大清康熙十年岁次辛亥大吕月十有六日之吉平西亲王吴三桂敬筑”。铭文证实清康熙九年(1670年)吴三桂修葺太和宫,重建真武铜殿,铜铸神像,竖“铜幡竿十余丈,亭亭特立”。康熙十年(1671年)十月十六日竣工落成。因吴三桂康熙十二年(1673年)举兵反清,故方志碑记只称“清康熙九年重铸”,回避是吴三桂重铸铜殿。
吴三桂重建真武铜殿后,铸了一口“七星宝剑”悬挂在铜殿内,这就是碑记中所载真武“慧剑高悬,常伏魔而制怪”。吴三桂又将其使用过的一把木柄大刀,重12斤(6公斤)留在太和宫,以炫耀其武威。
金殿是昆明人贴近大自然的摇篮,除了那著名的铜殿的钟楼外,绝少人工痕迹,几乎完全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特别是金殿的后山,金殿公园的后门是一大片树林和花草,是一个充满野趣的宁静世界,幽静得有点荒凉,还着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和明代的山茶花。这里的茶花十分引人瞩目,一簇簇,一团团。大片盛开的茶花与金殿古建筑相互辉映。附近还有一株云南著名的山茶花树王,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约二丈余高,满树茶花开得正艳,枝干粗壮,生机盎然,格外引人瞩目。
云南山茶花朵大,直径十五厘米以上,千姿百态,有淡黄的“金山茶”,也有红白相间的“大玛瑙”和“童子面”。
昆明在金殿公园的鸣凤山建起了全国最大的山茶花专类园,占地150亩。金殿茶花园是集云南茶花之大成的去处。园中荟萃了云南、广西还有华东等地精品名种。如“狮子头”、“恨天高”、“早桃红”更为难得的还有号称茶花皇后的“金花茶” 。共有山茶花、金花茶和茶梅共300余种万余盆株。茶花园并非一般数株聚为一坛一圃的花园,它是各种茶花自然培植于林间,草地,石径旁,土坡上,开时红白灿烂,如大片云霞匝地。春节前后,是金殿山茶花盛开的季节,每当山茶花在冬春之际盛开于漫山遍野,花紅似海,人们就会如约而至,使“鸣凤山茶”成为了昆明人心中的老品牌,也成为了昆明新十六景之一。与园中山茶花相辅相成的还有在金殿风景名胜区举行的民间山茶花灯会
山茶花也叫做曼佗罗花。按一般说法,把草本植物写成曼陀罗花,把花本植物(山茶花)命名为曼佗罗花。曼佗罗花,而非曼陀罗花。一字之差,天壤之别。曼陀罗花是一种“毒品”,有文记载:广西曼陀罗花,遍生原野,大叶白花,结实如茄子,而遍生小刺,乃药人草也。盗贼采干而末之,以置人饮食,使之醉闷,则挈箧而趋。南人或用为小儿食要,去积甚峻。意思是说,宋人有用它来作蒙汗药的。功效是不是类似《唐伯虎点秋香》里周星星那“杀人灭口,居家必备”的家传毒药含笑半步颠呢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