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公众号1:worldwucom 公众号2:cwu2015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文化 | 风水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查看所有留言 签写新的留言 | 源流寻根 | 网友留言 | 网建平台 | 切换到留言本方式
  主题: [ 台灣 ] - 古蹟寺廟之四 :2007/3/17 10:34:21


用户
吳鵬雄
五妃廟 位於舊名桂子山(也叫魁斗山)的五妃廟,是明寧靖王朱術桂從死姬妾:袁氏、王氏、秀姑、梅姐、荷姐等五人的墓塋與墓廟,就大義從死壯烈犧牲的意義看,它的範圍包括了兩位侍宦殉死的埋骨處:義靈君祠。 寧晴王朱術桂,字天球,別號一元子,是明太祖的九世孫第十五皇子遼王朱植的後裔,授輔國將軍;福王時,晉鎮國將軍;唐王為帝,改封寧靖王。明萬曆四十五年丁巳(西元一六一七年)生,永曆三十七年癸亥(西元一六八三年)卒,享年六十七歲。清軍入關,明室南移,寧靖王與鄭鴻陸迫居金門、廈門,會師鄭成功。永曆十八年甲辰(西元一八六四年)鄭經奉迎寧靖王渡臺,在西定坊構築新居,稱為一元子園亭(即今大天后宮)。因兒臺灣初闢,土壤肥沃,便在萬年縣竹滬莊(含高雄縣路竹鄉)一帶,墾拓田園達數十甲。永曆三十七年癸亥,靖海候施娘征臺,鄭軍失利,鄭克塽乞降。堅貞愛國的寧靖王以為義不可唇,決定殉死,並將心意告知五妃,希望她們自求生計。 自元配羅氏死後,便隨侍在側的五妃,聽後都表達了全節從死的決心,於是從容自縊。寧靖王在料理後事,辭別故舊及鄭克塽之後,由投環而死。在石侍宦也跟著從死在側。 五妃墓原是一座不封不樹的墓塋。清乾隆十一年丙寅(西元一七四八年)巡臺滿御史六十七及漢御史范咸,命海防同知方邦基修墳,並在墓前建廟祭祀,所以後人多稱「五妃廟」。又在南門外立「五妃墓道」碑,「弔五妃墓」詩及跋,這座石碑現在仍保存在大南門碑杯中。光為明末寧靖王朱術桂從死之姬妾袁氏、王氏和勝妾秀姑、梅姐、荷姐等五人合葬之處。明永曆三十七年六月間,清大軍破澎湖,鄭克塽投降,寧靖王決心殉國,其五位姬妾深明大義寧願全節,相繼自縊於中堂。次日,寧靖王將五妃之靈柩安葬於南門城外魁斗山後(今五妃廟址)。 自寧靖王與五妃先後殉節後,台人即在墓前建廟祭拜。清乾隆年間,因廟宇荒頹,隨即整修,並立碑曰「寧靖王從死五妃墓」。清乾隆十六年重修,時稱五妃墓,清光緒再修,亦稱「五妃娘廟」。日治時,亦曾整修,當時台南州知事手撰「五妃之碑」。最近一次於民國八十六年修復落成,現為一級古蹟。 [img]upload/forum/200703/200703171017297.jpg[/img] 安平小砲台 臺灣府城西側,即昔臺江內海,外緣百連綿的南北沙汕二道,長約百餘里。其中號稱天險的鹿耳門,自從清道光二年壬午(西元一八二二年)起,便逐漸淤塞,進而積沙成陸,成為廢港。整個商業重心及設防要地,因而轉移到南方的安平大港。 做為南汕之自的安平,東障府城,西扼四草,北阻郭賽,南控七鯤身,海防地位極為重要。道光二十年庚子(西元一八四0年),中英鴉片戰爭,清廷為防英軍竄入臺洋,命臺灣道姚瑩嚴防滋擾。姚瑩在查勘了全臺的砲臺形勢後,上呈《臺灣十七日設防圖說狀》,建議在主要及次要的海口十七處,分別設防。 當時安平地區計設有:大港砲臺、紅毛城砲臺、天后宮砲臺、安海頭砲臺、灰窟尾砲臺。安平小砲臺即為其中之一。當時議建的廠臺和砲墩,多以竹簍、麻袋貯沙土壘砌。但是,翌年興工時,為顧及經久耐用,改砌石牆。砲臺配備除了原有兩千肋以下鑄鐵砲外,並從內地發運新鑄八千肋大砲八八千勘大廠,分別安置在安平、雞籠及滬尾三口。由於砲的威力較大,所以另砌砲臺承安重砲。 廠牆高六尺,上做雉堞,垛口高三尺;砲臺長八丈,寬五丈,四週用實心砌造。安平小砲臺,原是面向臺江,阻絕敵船,捍衛府城的防禦設施之一,稱為小砲臺,因對應於沈葆楨所建的工鯤身砲臺(又稱安平大廠臺),就規模大小而稱呼的。同治十三年甲戌(西元一八七四年)臺灣知府周懋琦曾加以重修。根據日據時期留存的檔案照片,砲台上安置的人砲轍已是一八六一年式英國B.P前膛砲,百可能是這一時期更新的配備。民國三十八年己丑(西元一九四九年),國軍曾以此為要塞,添建碉堡。 民國六十九年庚申(西元一九八0年)臺南市政府重加修砲臺上垛口。目前,因地理形勢變易,大港往日的軍事景象已不復見。[光]清道光20年(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台灣兵備道姚瑩為了防止英軍窺伺台灣,加強台灣城(即安平古堡)防務,奏請在台灣十七口設防,其中在安平大港新設砲台就佔了四座,安平小砲台就是現存其中的一座(另一座為四草砲台)。 當時安平小砲台面向台江內海,與西岸的四草砲台形成犄角,同護衛台灣府城及據守安平大港。光復後國軍曾於砲台上建造碉堡一座,民國79年曾經整修。 [img]upload/forum/200703/20070317102031k.jpg[/img] 開基天后宮 開基天后宮俗稱「小媽祖廟」,是相對於一級古蹟明寧靖王府改建的「大媽祖廟」(大天后宮)而有的稱呼。這是府城最早的媽祖廟,因此以「開基」來冠稱。 創建的年代,約在明永曆年間。當時這個地方,正是鎮北坊德慶溪出口的南岸,俗稱水仔尾。媽祖廟建在此地,正顯示出民靠海為生,靠天吃飯,祈求平安的強烈願望。清乾隆年間,知府蔣允君、蔣元樞曾先後增修。日劇時也屢有修葺。光復前,一度遭盟軍轟炸,嚴重毀壞,民國三十七年乃再重新修護。基天后宮、主祀天后,亦稱天上聖母、媽祖或媽祖婆,是臺灣民間信仰最虔誠也最普遍的神明。傳說中的媽祖,原名林默,祖籍福建興化府莆田縣湄州嶼。關於她的生卒,史載紛紜,比較一致的說法是,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庚申(西元九六0年),卒於宋太宗雍熙四年丁亥(西元九八七年),享年二十八歲,媽祖自幼諳水性,有生以救助海上人家而聞名。羽化,經常顯靈,為航海人指引方同,被漁民們尊為航海之神。 早期臺灣的塑拓先民,自閩粵渡海而來,經常與驚濤駭浪為伍,生命安危繫之於天,故多奉迎媽祖神像同行,析求平安,化險為夷。安然抵達後,為感念媽祖的庇佑,又在海邊或河海港口建廟祭祀,並析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開基天后宮,俗稱小媽祖廟,是對應於西走坊寧晴王府邸改建的大媽祖廟而稱的。創建於明永曆年間,位於當時鎮北坊德慶溪出口南岸的水仔尾,是本市最早興建的媽祖廟,故以開基冠稱。清乾隆三十年巴西(西元一七六五年),知府蔣允君捐修。蔣元樞任知府時,再加修建,規模擴大。 嘉慶以後至日據時期屢有修茸,臺灣光復前,遭盟機轟炸,嚴重破壞。民三十七年戊子(西元一九四八年),境眾大修。民國六十年辛亥(西元一九七一年)及民國六十二年癸丑(西元一九七三年),士紳境民募款重修,廟貌煥然一新。[光]開基天后宮是府城最早的媽祖廟,創建年代約在西元1662年(明永曆16年)已有300多年悠久歷史,可說是當時府城內建置最早的媽祖廟,故冠以「開基」2字。 媽祖廟建在鎮北坊德慶溪出口的南岸俗稱水仔尾。這顯示出民靠海維生、靠天吃飯,祈求平安的強烈願望,是昔日庇護台江與德慶溪航路平安的重要廟宇。 清乾隆年間,知府蔣允焄、蔣元樞曾先後增修。日據時也屢有修葺。光復前,一度遭盟軍轟炸,嚴重毀壞,西元1948年再重新維護。 [img]upload/forum/200703/20070317102300h.jpg[/img] 大天后宮 大天后宮,俗稱「台南大媽祖廟」,是台灣第一座官建媽祖廟。大天后宮供奉的主神,也就是俗稱的媽祖婆,是台灣民間的宗教信仰中最普遍的神明。大天后宮原為明寧靖王朱術桂的王府。清康熙二十二年(西元1683年)水師提督施琅攻佔台灣後,鑒於台灣人民對於媽袓信仰的虔誠,為收服民心,乃奏請清廷將寧靖王府邸改建為媽袓廟,並將媽祖晉封為天后,廟稱大天后宮。大天后宮主要可分成四大部分,三川殿、拜殿、正殿、後殿,稱之為「四進」。栩栩如生、尺寸碩大的媽祖神像是本宮最大的特徵,是約300年前一位大陸泉州師傅所做,可說是台灣泥塑雕像的代表之一。 一般廟宇門上皆繪有門神,而大天后宮為了顯示天后的尊貴,不繪門神,改以門釘替代來裝飾。大天后宮由於地位崇高,所以歷代名人所貢獻的匾額不勝枚舉,尤其歷代帝王御筆親題的匾額,更是深具歷史價值。拜殿左右兩邊的牆上分別嵌有兩塊古石碑,其中施琅將軍於康熙二十四年(西元1685年)所立的「平台紀略碑」是現在台灣所保存的最早清碑,書寫攻台之經過、安撫民心及善後處理的方法。大天后宮具有豐富的建築特色與歷史文物,穿梭其間,宛如置身藝術殿堂,令人有如獲至寶的感覺。 [img]upload/forum/200703/200703171025255.jpg[/img] 延平郡王祠 西元1662年(明永曆16年)鄭成功去世後,台民為感念鄭氏驅荷復台,開疆拓土的功績與精神,特在此地立廟奉祀,卻因政治顧慮,而稱「開山王廟」。 直到清同治年間,欽差大臣沈葆楨來台籌辦防務,深入瞭解民意,才上疏朝廷,強調鄭成功是「明室遺臣」,而不是清朝的「亂臣賊子」,並奏請為鄭氏立祠。朝廷核准後,官民籌募經費,從福州載來工匠、材料,將開山王廟擴建成1棟台灣少見的「福州式」建築,於光緒元年竣工。名稱也改為「明延平郡王祠」。 日治以後,鄭成功因與日本有血緣關係,所以倍受推崇,祠名改成「開山神社」,增添不少日式建築風格,每年祭典更成為府城一大盛事。光復後,政府為表彰明鄭復台精神,將原福州式建築拆除,改建為鋼筋水泥的中國北方式建築,舊廟新建,造成列及古蹟的爭議。然祠中珍貴文物豐富,尤其為數眾多的清代楹聯,包括原廟創建者沈葆楨手書,筆力雄渾、意義雋永,仍極具歷史價值。 位於祠旁的「民族文物館」收藏著許多台南文物:1樓主要陳列史前文物,說明台灣與大陸的地緣關係,及先民生活的演進過程。2樓所展覽的多為台南歷史文物,包括與府城相關的先賢,例如鄭成功、沈葆楨等人的畫像或遺墨。此外,舊日府城的日常生活用品,如街牌、眠床、地契、銀票等均有陳列,讓人深入了解先人生活起居狀況,十分值得一遊。 [img]upload/forum/200703/20070317103059t.jpg[/img] [img]upload/forum/200703/200703171031366.jpg[/img] [img]upload/forum/200703/20070317103313X.jpg[/img]
 返回列表
1 条贴子   首页 | 上一页 | 1 | 下一页 | 尾页 6条贴子/页  转到第

回 复 留 言
姓  名:
性  别:
邮  箱:
留言主题:


留言内容:
是否隐藏: 正常 隐藏 * 选择隐藏,只有管理员可见。
验 证 码: *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09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备粤ICP备13015218号 华夏吴氏QQ群:85987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