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用户】
吳鵬雄 |
|
英商德記洋行
原英商德記洋行創建於清同治6年(1867年),位於當時安平的海頭社,大多從事鴉片、樟腦、砂糖等大宗貨物交易。
光緒21年(1895年)臺灣割讓日本以後,日政府將鴉片、樟腦大宗貨物交易權收回專賣,洋行貿易量銳減,加上安平港日漸淤塞,影響船舶載卸,紛紛關閉,唯德記洋行仍繼續營業。
宣統3年(1911年)在安平的洋行都關閉後,日人將它改為鹽業會社,臺灣光復以後,再改為臺南鹽場辦公廳舍,民國68年,市政府將德記洋行收回並整修,做為臺灣開拓史料蠟像館。
英商德記洋行,長二十英丈,寬十二英丈,與先後建立的怡記、和記、東興、唻記,合稱安平五大洋行。
洋行建築因為多數採用西方建築,所以視覺上有別於傳統的閩南風格建築。此外,它們也是台灣與西方貿易的歷史證物。
[img]upload/forum/200703/20070317100156B.jpg[/img]
[img]upload/forum/200703/20070317100239x.jpg[/img]
[img]upload/forum/200703/20070317100303I.jpg[/img]
德商東興洋行
同治元年(1882年)淡水首先開港,二年後,安平也隨之開港,所以,外商紛紛在此設立洋行。
當時,規模與體制較大的外商有:英商德記、怡記、和記、德商東興和美商唻記等,合稱安平五大洋行,直到光緒19年(西元1893年)的三十年間可說是安平地區洋行商務貿易的全盛時期。
光緒21年(1895年)日本據臺後,將鴉片、樟腦等大宗貨物收回專賣,只開放砂糖一項,使得洋行貿易量銳減,無法維持,東興洋行遂宣告關閉。
光緒27年(1901年),日人將臺南廳安平支廳廳舍設於東興洋行內。民國九年調整行政區時,安平支廳被裁撤,原址改為臺南警察署安平派出所。
臺灣光復後,一度為製鹽總場宿舍。民國75年(1986年),改設為「安平外商貿易紀念館」,展示安平外商貿易史略極其相關產業。
[img]upload/forum/200703/200703171008294.jpg[/img]
[img]upload/forum/200703/200703171008469.jpg[/img]
[img]upload/forum/200703/20070317100904n.jpg[/img]
後壁菁寮聖十字架堂
「後壁菁寮聖十字架堂」,座落於後壁鄉菁寮國小斜對面,隸屬「聖方濟各教會」一系,民國五十五年(一九五六)以「十字聖號」在本地傳教,設計者為普立茲獎得主德國人波姆。後菁寮天主堂,金字塔造形,置身於綠油油稻田邊,相當醒目。傳說靈感來自稻草堆。由一座圓錐尖頂意指與天同高的型式,創造出宗教建築的新意境。後壁本地教友不多,每月週日輪流舉行「望彌撒」,順序是第一週在「長短樹」,第二週在「後菁寮」,第三週在「白沙屯」,第四週在「安溪寮」,都由「安溪寮」總堂的神父主持,教友藉著聚會時問候平安,聯繫情感,而後菁寮天主堂是其中最具歐洲特色之天主教堂。
[img]upload/forum/200703/20070317101128E.jpg[/img]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