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用户】
吳鵬雄 |
|
台灣農曆年前後有許多傳統習俗,雖然進入工商業社會後,許多習俗已經被簡化或捨棄了,但還是有不少習俗如守歲、初一不能午睡等。為農曆年增添不少樂趣。
台灣的民間習俗,大部分都傳承自漳州與泉州的生活習慣。由於台灣傳統社會以農業為主,所以留下來的習慣,大都與農業生活有關。在冬末過年前,農耕結束,是一年的尾聲,也是新一年的開始,所以傳統社會非常重視。
台灣俗諺說「新年頭,舊年尾」,就是希望藉著除舊佈新來迎接新一年的到來。所以到了年底時,家家戶戶都會大掃除,掃掉一年的晦氣,期望新的一年有好的開始。
在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半夜<註一>起,就要「送灶神」。通常祭拜灶神時,除了三牲外,還會加上水果、花生糖、甜湯圓、甜粿、麥芽糖等。傳統上這時候最重視的是甜食,希望灶君「吃甜甜,說好話」,不會向玉帝打小報告。
再來是「清屯」,也可以說是年終大掃除的最後一個步驟。因為台灣習俗神桌平時不能隨意亂動,一直要到這時候才能沒有禁忌的打掃。清屯的過程頗為複雜,除非家中還有老一輩的長者,否則這項習俗通常會被忽略。
清屯結束後,再來就是二十五日的接神。一般人都認為「接神」是迎接財神爺,但事實上是要迎接玉皇大帝與眾神。根據傳統的說法,二十四日是灶君向天上的玉皇大帝述職並休息的日子,二十五日則是玉皇大帝帶領眾神,到人間視察民情。由於玉帝與眾神下凡巡視,民間生活起居就必須格外謹慎,通常父母或長輩會告誡小孩不可以罵人、吵架、甚至不能曬衣服。
除夕是一年的最後一天,是台灣人最重視的日子。這時家家戶戶都要將各式各樣過年所需的東西準備完全,才不會破壞未來一年的運勢。命理學家鄭宗瓘建議,除夕時應該把家中盆栽花草清洗乾淨,然後繫上紅色絲帶。由於「花」與「發」音似,所以家中如果有正在開的花更好。
發紅包是除夕夜另一項重頭戲。
到了除夕晚上十一點多,會有「拜天公」的儀式,一般認為「天公」不是隨便可以拜的,只有在正月初一和正月初九,才可以祭拜,初一是元旦,初九則是生日。
從初一開始,則有許多禁忌是需要注意的。如已嫁的女兒初一不可歸寧<註二>,否則會使娘家變窮。但現代社會女性主義抬頭,許多人不再遵守這個禁忌。家庭主婦劉玲珠就表示,「好的或意義深遠的習俗當然應該保存,但像這種習俗實在沒什麼道理,沒有必要顧忌這樣的習俗。像我就常常初一回娘家。」
初一也不能午睡。俗諺說「男子睡田壟崩,查某睡土灶崩」(男子午睡田壟會崩壞,女子午睡爐灶會崩壞)。主要是希望大家珍惜美好的時光,不要浪費在午睡上。
此外,不能說壞話或不吉利的話,例如吃飽飯,不能說「吃完了」,應該說「吃飽了」;也不能煎粿,怕將年粿煎到焦掉。台語的焦掉,諧音同赤貧之赤,會帶來赤貧的預兆;拜拜用的糕類則禁止用白色的,白色代表喪事,如果是白色的糕類,就應該在上面點上代表吉利的紅色,稱為點紅。
其他常見的禁忌還有不可掃地、潑水,以免將財運掃掉或跟水流。也不可動刀剪,菜刀、剪刀屬於凶器,春節動刀剪是不吉利的象徵;不能殺生,殺生必見血,為不祥之兆,會引起血光之災。
中正大學歷史系教授顏尚文表示,許多過年習俗由於工商社會發展,生活步調加快而逐漸消失或改變。但有些習俗具有省思的涵意,即使因應時代而改變,習俗仍不失為自我警愓的方法。
<註一>子時,半夜十一點到隔天凌晨一點。
<註二>出嫁的女兒回到娘家。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