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用户】
吴建基 |
|
[center]南开俊彦吴氏兄弟
李净 [/center]
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在回忆他自14岁至24岁在南开中学、大学学习和执教的经历时,曾这样说过,这十年是他性格、习惯的成形,求学基础训练的重要时期。而南开岁月不仅是吴大猷的珍贵回忆,也是他和吴大任、吴大业、吴大立兄弟四人共同唱响的生命之歌。
1921年夏天,14岁的吴大猷跟随应邀出任广东旅津学校校长的伯父吴远基来到天津,虽然旅途很漫长,但他并不寂寞,因为同行的还有伯父的孩子吴大业和吴大任,以及四叔的孩子吴大立。更有趣的是,这分属三房的堂兄弟四人竟然一齐考入了南开中学,住进了一间宿舍。每当他们一同出入图书馆、食堂等地,那相仿的年龄,相似的相貌,以及整齐划一的用具,常常令众人的目光忍不住在他们身上多停留几秒钟。
“大猷”、“大业”、“大任”、“大立”,兄弟四人十分清楚自己的名字背后是家人殷切的期望,尽管出外求学的日子很艰苦,但是他们仍然在相互鼓励中奋力前行。图书馆里的两套百科全书是他们的挚爱,广袤的宇宙和神奇的自然如巨幅画卷般在他们眼前展开。一种对知识的强烈渴求促使他们不断探索科学世界的奥秘,并且最终成为其锲而不舍钻研学术的动力。
而对运动的喜爱又使兄弟四人的心情变得更加舒畅和愉快。当时他们并没有钱来购置齐全的运动设备,例如打网球也只能靠东拼西凑。刚开始,四个人只有一个球拍,后来才慢慢从外国人手中买来一些球拍和差不多快不能用的旧网球。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十分偏爱这项运动,特别是吴大猷,直到老年,仍对此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如果说中学阶段的学习为吴氏兄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引起了他们对学问的兴趣,那么在南开大学四年的培养和训练则使他们不仅明白了求知的意义,而且使之下定了做学术研究的决心。1925至1926年,除了吴大立因母亲病重返回家乡外,其他三人陆续以优异成绩进入南开大学。吴大猷最初入矿科,后因矿科停办转入物理系;吴大业入南开名气较大的商科学习;吴大任则在上大三时从物理系转入数学系。
当时为他们讲课的都是颇有名望的教授,如饶毓泰、钱宝琮、姜立夫、邱宗岳等。在名师悉心而严格的指导下,一向用功的吴氏兄弟进步很快,他们不但高质量地完成了专业课的实验报告,还选修了大量基础课程,这些课程介绍了物理、数学、经济等学科的最新成就,使他们大开眼界。老师们十分喜欢这几个敏而好学的学生,于是不遗余力地为他们传授真知,并为之创造一切学习和研究的条件。在饶毓泰等教授的极力推荐和帮助下,兄弟三人先后获得去美国和英国著名大学深造的机会,他们的学术生命也因此而更加丰富了。阅读资料、专心实验,兄弟三人完全沉浸在学术研究的乐趣中。课余,他们还与同学自发组织起讨论会,研读英文、法文、德文等外文学术名著,并轮流做报告;一些学生创办的报纸上也常常可以见到他们写的学术短文。渐渐的,吴氏兄弟在各自的专业中成为小有名气的“专家”,他们身上所蕴藏的科研潜力也得到饶毓泰等名师的一致认同。
吴大猷、吴大任、吴大业大学毕业后分别在不同时期执教于南开。他们不仅在理论物理、微分几何、货币经济研究中独树一帜,而且秉承南开教师敬业乐群的精神,他们也在物理、数学、经济学科的教学和建设中无私地奉献着,成为颇受学生喜爱和尊敬的老师。吴大业就因思路敏捷被学生称作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的“快刀”;吴大任不仅任教于南开大学,还曾担任副校长,为南开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吴大猷更因后来培养出李政道等杰出科学家,而成为世人公认的一代名师。兄弟三人也因此有了“吴氏三杰”的美誉,尽管时过境迁,但马蹄湖畔、思源堂外,随处都可以触摸到吴氏兄弟留在历史深处的记忆。阅读这点点滴滴的记忆,便是聆听大师们娓娓道来的岁月故事。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