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之旅----瓦屑坝之谜
视频在下面网页
江西瓦屑坝,传说600年前,安庆人的祖先就是从那里迁徙而来,这究竟是传奇的历史?还是历史的传奇?安庆电视台《天天直播》栏目带您一起踏上——寻根之旅。
一个庞大的电视记者采访团,安庆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潘红带队,记者4人:“天天直播”汪小覃,宿松电视台刘朝晖,潜山电视台余雪峰,桐城电视台詹克彪,另有“打开电视”记者随队采访拍摄行动。
安庆电视台副台长杨帆亲自助阵,随行顾问为《皖省首府——老安庆》的作者张健初。
如此之大的采访行动,在安庆电视台,恐怕空前绝后。
2000年3月1日,《安庆日报·下午版》刊发《瓦屑坝:安庆人的根》,首度把“瓦屑坝”推到安庆人面前,文章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1991年一个温暖的冬天,我们由安庆去桐城。路上停车用餐后,信步走出饭店,见一位60来岁的老人正在翻晒棉秸。闲聊中问他:“您是本地人吧?”“是呀。”“您的老祖宗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哦,老祖宗……是从江西来的。”“是江西瓦屑坝吗?”“是呀!你怎么知道?”老人激动起来,“我们这里的人差不多都是从瓦屑坝迁来的,不单是我们村,前前后后的村庄都是瓦屑坝老祖宗的后代。”“您是怎么知道的呢?”“这里谁不知道?从小就听老辈说的嘛。族谱上也写得清清楚楚。”
文章作者葛剑雄最后肯定地说:“像其他实例一样,老人的话证实了我们根据文献资料得出的结论:桐城、宿松、潜山、怀宁等安庆市的属县中,有很多人是瓦屑坝移民的后裔。”
葛剑雄,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6卷本《中国移民史》主编。
在安庆市图书馆,能查看到的族谱,有36种。其中有18个姓氏,迁自瓦屑坝和鄱阳县,另有26个迁自饶州和江西,占72%以上。
桐城《三安汪氏宗谱》:“有炎公者,由徽迁豫章之瓦屑坝,至庙龙公胥宇于桐西三安,系传十余世。”
《皖怀潮氏宗谱》:“善长公由瓦屑坝迁皖,宅白云山(万松山)下,即今太平境,旧名潮家巷。”
《百忍堂张氏宗谱》:“贵族张氏自贵六公因元兵燹,由豫(章)迁怀,卜居县西镇观门外。”
类似文字,在安庆的一些家族牒谱中,经常出现。
最早提出江西移民概念的,是清初宿松人朱书。他在《杜溪文集·卷三》中介绍安庆:“神明之奥区,人物之渊薮也。然元以后至今,皖人非古皖人也,强半徙自江西,其徙自他省会者错焉,土著才十一二耳。”
官居大学士的张英,也说自己:“吾桐与潜同郡而接壤,相距百里许。余之先自鄱阳瓦屑坝徙于桐,始祖为贵四公。潜亦同时同地并来鄱阳,始祖为贵七公,徙居于潜之青山焉。”
村民知道我们过来,早早地在胡氏宗祠等待我们。
胡氏宗祠建于半岗之上,大门上方“瓦屑坝”3个大字,显示出这应当是瓦屑坝最为雄伟庄严的建筑。瓦屑坝村自己开设的一个移民展示馆也在这里。
对于瓦屑坝,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电视摄制行动,村民格外兴奋,几乎全聚集到胡氏宗祠来了。面对5部摄像机,他们既好奇又兴奋,都想说上一句两句。
村民胡昔训堪称瓦屑坝“地方学者”,无论瓦屑坝的历史、文化、变革,包括地理、风情、民俗,几乎无所不知。分发给我们的瓦燮县、芦州府远古地图,挂在胡氏宗祠里的瓦屑坝彩色“移民图”,等等,都是这位“乡村土画家”凭自己的想象一笔一笔勾出来的。但胡昔训对胡氏宗祠这幅“移民图”不满意,他说值得推敲的地方太多,移民中的“移”色彩也不重,他已经创作了另一幅更精致的,交给县里专家了。后来我们去鄱阳县采访,在《鄱阳湖文化》执行主编左泽家,果然见到胡昔训新作“移民图”。民间艺人的色彩,民间艺人的技法,无章可循,也土得掉渣,但越看越觉得画面纯朴而天然,能让人产生许多关于移民的联想。胡昔训还是瓦屑坝的外交家,在他的口袋里,装有许多名片,其中既有全国各地来瓦屑坝寻根的江西移民后裔,也有许多研究移民文化的专家学者。
瓦屑坝村还有一个老年协会,会长胡贵泉,解放初期就是村里的支部书记,做了30多年村官,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才退下来。老人有5儿5女,都在外地工作。在瓦屑坝,胡贵泉是小康人家,有钱,但老两口攒下来的钱,多半都赞助了公益事业,如莲湖大桥,如瓦屑坝小学,也包括胡氏宗祠。粗粗算一下,也有将近10万元,真不简单。面对我们褒奖,老人说他们是传统观点,心里揣的,还是“大集体”,无论做什么,总想把村里搞好一些。当然,孩子们也支持。
除胡氏外,瓦屑坝的大姓,还有高姓、朱姓、何姓、程姓、张姓、邵姓、汪姓等,共有32种之多。一个自然村落,拥有如此之繁杂的姓氏,也确实匪夷所思。但,这恰恰也是瓦屑坝的神奇之处。
在瓦屑坝,有两古遗址不能不看,一处是胡家私港,另一处是扁子港。村民口传中的繁华商贸街——筷子街,就依扁子港而建。时至今日,在扁子港,我们不仅能看到大片碎瓦滩,还能晰地看到一摞摞古瓦,整齐码放在湖岸边。透过古瓦,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扁子港两岸鳞次栉比的商铺,熙熙攘攘的客流,耳边也隐隐传来高高低低的叫卖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