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天大树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吴氏一脉,人定胜天。回眸家史,重温吴氏渊源。
《吴氏渊源简述》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悠久广博,文明业绩璀燦辉煌。姓氏文化贯穿着中华的文明史,在历史上出现了很多关于姓氏文化的专著。最早姓氏文化以家族家谱的记载形式出现,比较单一。在汉初出现了诸如《世本》这样的集诸家姓氏为一集的书籍,记录了黄帝以来迄于战国时期帝王诸侯及卿大夫的世系,谱号等。吴氏亦有所述。再有就是《姓氏急就篇》为西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所撰,唐代林宝撰的《元和姓纂》,北宋时期编的《百家姓》等,还有很多很多,其中都有关于吴氏的叙述,所以说吴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是一个贯穿着历史发展的姓氏,历史上吴氏名人辈出,俊秀参差,有平天下为民为国的风流人物,也有甘做布衣不事权贵的隐士。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历史延传之精髓。
关于吴氏家族,它的渊源可追遡至黄帝,是黄帝的直系后裔。出自姬姓,相传,商时黄帝的十二世孙古公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儿子姬历颇有才干,生姬昌,姬昌出世时,有圣瑞出现,所以太王就属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儿子泰伯和二儿子仲雍知道父王的意思,是先传位于姬历,再传给姬昌,就决定自动让贤,便一起南下荊蛮(周人敌视楚人的蔑称)。泰伯和仲雍给当时比较落后的江南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被当地土著推举为君长,号称句吴。泰伯死后,因无子女,遂由仲雍继位,仲雍在位六年,育有二子,长季简,次居简,仲雍公卒后,葬于江苏省常熟县虞山(鸟目山)。后来周武王灭商,周朝建立,封仲雍的三世孙周章为诸侯。国号改称吴,追封泰伯为吴伯。至此,吴泰伯即为吴氏的受姓始祖,而仲雍公为吴氏的传姓始祖。
吴国的壮大,始于仲雍公的第十九世孙寿梦公,建都平江(今江苏吴县),在位二十五年,卒后葬于赢博(今山东泰安莱芜县)。育有四子,伯曰诸樊,仲曰余祭,叔曰夷昧,季曰季札。季札本该继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还逃到延陵,以耕田为生。这以后,吴王寿梦的后裔骤分为两支,即以,诸樊,余祭,夷昧后裔为一支的渤海郡吴氏子孙,以季札后裔为一支的延陵郡吴氏子孙,这也是吴氏两大郡望的源出,这以后,两大郡望名贤辈出,出现了渤海郡之吴王阖闾,夫差这样的名君。其后裔遍布各省,以季札延陵为望出的吴氏子孙也占据了吴氏子孙的大多数,吴氏经过漫长的繁衍发展,成为全国的大姓之一。对中国的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这一段历史,体现了我们吴氏先祖的唯才是用,以国事为重,不谋己利,以天下苍生的生存为己任,敢于放弃,又勇于担当。以人为本,以国为大的精神。时刻激励着子孙,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我们寿昌余洪村吴氏,望出渤海,据传是泰伯公二十二世孙吴王夫差太子鸿之裔,鸿传十世至芮,芮秦时为番县令(今鄱阳县),秦末为顺应天意助项羽破秦,封衡山王。后又助刘邦定天下,被封长沙王。其后裔一支迁安徽桐城。始迁祖十八世孙典浩公自安徽桐城于乾隆年间,择居于风景秀丽的协余庄童岭脚垅门上(今余洪村协余)。以耕读忠孝传家,至我辈已二十五世,至今已传二十七世九代子孙秉承古训,勤俭持节,积极上进。于2012年,团结一心,完成了家谱的续修,传承了本支吴氏宗族文化,接下了历史的接力棒。为吴氏文化的发展留下了一笔财富。
吴氏渤海郡裔孙晋荣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