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故事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吴氏网 >> 资讯 >> 统谱 >> 浙江 >> 正文
义兴  吴氏
作者:gohwu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6-14           ★★★
  史有吴国,后有吴地、吴文化。按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载:“泰伯封于吴,子孙以国为姓”。泰伯被视为吴地吴氏始祖。宜兴吴氏众多,世居宜城、闸口北渠、高塍毫村、芳庄等地。宜兴吴氏家族爱国忧民的家风,使其族人成为与朱明王朝相连的名门望族。
 
六科吴氏
忠节英名  一榜六科
     吴师古,字敏求,杨巷人,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进士。曾任枢密院编修。吴师尹,绍兴三十年 (1160年) 进士。吴师直政和间进士,著有《耿听声传》。兄弟三进士,却未在宜兴的史料中发现,究其缘由主要是吴师直的功名是在湖州考取,一直被归为湖州人氏,所以长时间被遗忘。
     绍兴年间,奸臣秦桧等乞求议和,屈辱称臣。面对丧权辱国的行径,与吴师古同僚的江西人胡铨,以“冒渎天威,甘俟斧钺”的勇气,奋笔写下了著名的《戊午上高宗封事》(史称《斩桧书》),直截了当指出秦桧卖国求荣、欺君误国的险恶用心。此疏一出,京城文士争相抄阅,先睹为快。作为同事兼知音,吴师古连夜将此刻板印行,临安(杭州)官民传诵如风。此事让宋高宗非常难堪,秦桧更是惧恐交加,以“狂妄上书,语多凶悖,意在鼓众,劫持朝廷”之罪,革去胡铨官职。吴师古则因此而被贬至袁州[今江西宜春],且“永不昨应奉”。一位铁骨铮铮的江南才子从此在历史舞台上难觅踪迹,时隔不久,吴师古在郁郁寡欢中客死他乡。孝宗年间,平反昭雪,追谥“文节”,以彰其行。至明代,杨巷人为这位不畏权势、仗义直行的志士建造了“吴文节祠”(故址在杨巷文化站西北侧)。                      ——注 摘自宗伟方《铁肩担道义  丹心照千秋》
      吴师古的后裔大部分集居于镇东五里的莲溪圩,明崇祯年间,一族兄弟六人,吴三畏、吴帝赉、吴节、吴衍畴、吴滋、吴学禄,同赴南京应试,并同时考取1名贡生、1名膳生、2名增广生、2名生。吴氏六兄弟同时考中科举,传为佳话,村名遂易名为“六科圩”。
 
北渠吴氏
  五世进士  文武兼修
      按《北渠吴氏族谱》记载“北渠吴氏自二世祖旺一公徙居阳羡之北渠,自吴性起连续五代(根据《北渠吴氏族谱》残卷查找到四世,第五世待查),辈辈高中,五世进士,门庭兴旺。
      吴性,字定甫,号寓庵,嘉靖甲午举人,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进士,就河南南阳儒学教授,升南京户部、山西清吏司署员外郎事主事。敕授承德郎,升南京户部,陕西清吏司署郎中事主事,补户部江西清吏司署郎中事主事,告改南部复任南京礼部精缮,清吏司署郎中事主事,转南京礼部主客,清吏司署郎中事主事,升尚宝司司丞。吴性虽“弱冠即颇有文名”,但不谙官场之道,未能一展宏图。而致仕后却三赠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四赠太子太保少保、武英殿大学士,五赠太子少傅、建极殿大学士等殊荣。这正好印证了“国家”一词,即国即是家,家又组成国,二者密不可分。而按照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准则,足见吴性的胸怀之广,远见之长。吴性育有五子,次子可行,三子中行,四子尚行,五子同行。
     吴可行,字子言,号后庵,嘉靖丙午举人,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会魁,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检讨,赐蟒玉一品服出使琉球,进阶徽士郎。吴可行育有六子,三子宗因,字亲于,号谨所,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乡魁,授湖广石首县知县,改浙江台州府司理。
     吴中行,字子道,号复庵,嘉靖辛酉举人,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会魁,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阶文林郎,纂修会典,建言廷杖为民。诏起原官,历升春坊中允掌坊事、司经局洗马、国子监司业,论德兼侍讲,纂修玉蝶,充经筳讲官,值起居注侍读,学士掌南京翰林院。
     吴中行育有八子,次子宗亮(又名吴亮),字采于,号严所,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乡魁,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会魁,金殿传胪,授中书舍人,河南主考,湖广道监察御史,巡视北城九门盐法,巡按大同宣府,考察降福布政,经历都事,升南京仪制司主事,复升验封司郎中,改光禄寺寺丞,历升大理寺右少卿赠大理寺卿,阶通仪大夫.吴宗亮育有十一子,其中次子柔思,字德嘉,号徽止,天启辛酉举人,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进士,授福建古田县知县补河南祥符县知县。七子简思,字德临,号明止,崇祯庚午年举人,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差北新关,升山东东昌道。八子刚思,字德乾,号见止,别号修焕,崇祯乙卯举人,癸未进士馆选副卷第一,授吏科给事中。清顺治年间举任江西饶州府司理,补任湖广武昌府知事。著有《远山阁集》。
      三子宗奕,字世于,号敬所。万历庚子举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授浙江缙云县知县,后补福建漳州府龙溪县知县。四子宗玄,字又于,号纯所。万历辛卯举人,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进士。历任国子监助教,承德郎,浙江严州府知府,湖广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六子宗兖,字鲁于,号詹所。万历庚子举人。
      吴中行第七子宗亶(又名襄),字服于,号赞皇,别号北山公寓。癸卯举人,授福建延平府南平县知县。育有五子,其中三子文思,字静文,号真熙。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武亚元,诰赠奉政大夫,福建福州府清军海防同知。
吴尚行,字子敏,号循庵。育有二子,长子宗奎,次子宗本。吴宗奎,字明于,号聚所。万历辛未举人。吴宗奎之子吴方思,字方思,号艺堪,崇祯癸酉举人,庚辰(公元1640年)进士。授四川潼川州知州,任户部册库司员外郎。
      吴同行,字子异,号从庵。监生授光禄寺监事。育有五子,长子,宗逸。次子宗达,三子宗选,四子宗闰,五子宗进。长子吴宗逸是周延儒的丈人。次子宗达,字去闻,号青门。万历庚子举人,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廷试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礼部尚书,吏部右侍郎、左侍郎,东阁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等职。四子宗闰字成于,号衡门,诰赠骁骑将军副将管广西上思州守备事。其子位思原名思宣,字文昭,号剑庵,康熙二年武举人,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武进士,授陕西甘州卫守备,升广西上思州副将管守备。五子宗进,字士干,号退所,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武乡魁,钦授靖江守备,升浙江都司使。
     大师级画家吴冠中先生,据族谱第八卷记载,属孚字辈,谱名孚智。其父为泽字辈,字秉彝,号广北,生于光绪辛卯七月初一子时,排行二,取本乡黄土村朱氏,继娶本乡沙滩村陆氏,生三子:冠中,冠华,冠英。
     一门五世进士,一探花、一传胪、二乡魁、三会魁、十进士、兼有武亚元、武乡魁、武进士,地位显赫,可谓是明朝显赫一族。
     
紫砂情缘   文脉厚重的宜城吴氏
      宜城吴氏因与紫砂的渊源而源于吴仕。吴仕,字克学,号颐山,明代宜城人。幼年时聪明过人。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进士,初任户部主事,后历任山西、福建、广西、河南四省提学副使,任职期间,选拔了许多优秀人才。后任四川参政。因愤严嵩专断国政、称病致仕,居家吟诵不辍,著有《颐山诗稿》。
      在吴仕于金沙寺(在宜兴颐山东侧,即唐宰相陆希声寓居读书之所)求学期间,家僮供春看到寺内僧人捏壶饮茶,闲暇时便模仿试制出了“供春壶”。供春是否为紫砂壶的始祖,我们先且不论,但吴仕与供春将紫砂文化发扬光大,影响俱增,千金难求,却是事实,紫砂壶不再是闲人、隐士闲来无事搓把搓把的一个玩物或某个器皿。如何做到这一点,不得不提及吴仕的家庭与生活环境。吴仕之父吴纶,“吴纶字大本,以子仕贵封礼部员外郎。自垂髫时形瞿神异比常,不乐仕进,雅志山水,日与骚人墨士往来倡酬,于其中有陶然自得之趣。性喜茶,于名泉异荈,悉远致而品尝之。”吴仕与江南的文人学士的密切关系,这为宜兴紫砂在吴地文人中间的推广,为紫砂与艺术殿堂之间架起的桥梁,可以说是居功至伟的,自此吴氏家族与紫砂文化结下了百年情缘。
      吴仕晚年育有两子,长子骍,嘉靖年间例贡。次子敦復,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举人。孙士贞,,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进士,官浙江上虞知县。曾孙吴炳(1595—1648),字可先,号石渠、灿花主人,宜城人。万历进士,先后任武昌蒲圻县知县、福州知府、江西提学副使等职。南明永历年初,以兵部右侍郎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永历二年,护送太子到湖南,被清兵俘虏,囚于衡州湘山寺,绝食而亡。吴炳被称为:“临川派的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其不朽剧作《绿牡丹》、《画中人》、《西园记》、《情邮记》、《疗妒羹》合称为“灿花五种”。吴贞毓,吴炳族侄,字元生,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进士。明朝灭亡后。唐王朱聿键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闰六月称帝于福州,建元隆武。吴贞毓逃离北京到福州后,被隆武帝授官吏部文选主事。任南明户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因组织力量反对孙可望谋反泄密被害。
      吴纶之侄吴俨字克温,自幼聪明,勤奋好学。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进士,朝廷以其文学优等又擅长书法,授予他庶吉士官衔,任翰林院编修。此后,又升任翰林院侍讲学士,为从五品官,执掌南京翰林院。明武宗正德初年,吴俨被招到北京参加《孝宗实录》的编修,并担任为皇帝讲解经史的讲筵。因吴俨不为刘谨利诱所动,而被罢官。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阉祸被除,被诏复职,升礼部左、右侍郎,又拜南京礼部尚书。终因君王昏庸,郁郁而终。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