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故事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吴氏网 >> 资讯 >> 统谱 >> 四川 >> 正文
营山县母家沟吴氏播迁及传派情况研讨
作者:吴代金    文章来源:吴氏Q群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3-28         ★★★★★

本支吴氏自唐末以来播迁及传派情况的研讨

(四川省营山县凉风乡母家沟支系)

吴代金

本支吴氏现存的由邻水族人吴璧山主编、营山族人吴国瑛协编的老家谱,自1772年编成以后,到现在已经有241年了。其原稿已不复存在。现今由营山族人吴承远、吴仰信(字建立)保存的是1805年营山族人吴起元(吴国瑛之子)等到邻水抄回来的。

根据这本老家谱所述,本支吴氏是泰伯的后裔中的吴念三郎的发派。先祖游仕江南,未归原籍,建业于上杭县。传至吴永礼,遂于明成化年间由福建上杭迁到广东南雄府始兴县青化司月光村,传派一十一代至吴发秀,其子侄辈在清康熙年间的“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中,迁至四川顺庆府营山县、邻水县…….繁衍至今。

这段文字,虽然给我们留下了祖宗脉络及播迁情况的宝贵信息,但也过于简略,使我辈后人不知其究。比如:是泰伯的后裔,那我们到底是泰伯的第几代?发派祖吴念三郎又是泰伯的第几代?其上承、下传是何人?建业于上杭县之前的原籍又在何地?在上杭县传了多少代才传到吴永礼?吴永礼又是在明成化几年迁广东的?因为成化年号内共有二十三年(14651488)。为了尽可能弄清楚以上问题,我主要参考了广西南宁人吴健琴主编的《中国吴氏通书》(以下简称《通书》)上提供的一些零星的信息,串缀而成本文。

从与上杭县有关的吴念三郎出发,上溯其先辈是江南大多数吴姓人的共同祖先吴宣。吴宣的先祖是初唐的吴兢。从吴兢在往上追溯,直至泰伯十九世孙季札,都是《通书》上所列典型世系,仅是照录而已。从季札往上,按《史记。吴泰伯世家》抄录。本文重点摘录并加以研讨的是《通书》中有关吴宣家族传派及播迁情况,重点也在与本支吴氏各代直系亲族,旁系亲族很少涉及。

吴宣家族的播迁

 

   泰伯七十世(《通书》中多处认为是68世)吴宣,字守德,根据国内许多吴氏族谱的记载,吴宣生于公元874年(唐僖宗乾符元年,甲午岁),卒于公元950(五代。后汉隐帝乾祐四年,庚戌岁)。吴宣是吴兢的后裔:吴兢生吴伯芮;伯芮生吴徊;徊生吴琲;琲生吴初;初生吴简;简生吴宣。吴宣祖居江西,因其父吴简于唐末在四川任职,故其家居于阆中巫锡山(今四川阆中市)。后唐西川节度使孟知祥于公元934年称帝,旋即去世,其三子孟昶继位。孟昶是一个声色犬马之徒,把残酷的战争视为儿戏的一个白痴,因为政治腐败、混乱,社会动荡不安。为避乱,吴宣率三子六孙,于公元936年跋山涉水,辗转数千里,横舟渡江,最后落脚在江西抚州临川石井里。时年吴宣63岁。数年后他又带领长子、三子迁居到江西建昌府南丰县嘉禾驿梓口李宁庄(今南丰县铜山)。留次子守石井基业。

   …….在这一段中舍去了吴宣是孟知祥驸马之说。这是因为孟知祥是后唐庄宗的心腹,去四川之前的太原留守。庄宗在用郭崇滔收蜀时,郭向庄宗推荐如收复四川希望庄宗派孟知祥接替他守蜀。庄宗答应并实行了。当郭崇滔在四川被谋杀时,孟知祥还在去四川的路上。孟知祥是在925年到四川的,此时吴宣已经51岁了,三个儿子都已成人,且有好几个孙子了。孟知祥于934称帝时吴宣已经60岁,何况其称帝4、5个月就死了。如果说孟知祥在太原以前就把女儿嫁给了吴宣,太原或者说大同与四川之间数千里路,关山阻隔,不知有何机缘际会促成此段姻缘?我认为“驸马”之说殊不可取…….

泰伯七十一世吴纶(吴宣长子),公元904年生,娶刘、朱、曾氏,共生十子:长子吴宏,徙龙塘;次子吴宥,字承顺,居祝家山,后迁居福建宁化石璧寨;三子吴华,迁南塘,后裔析出山塘,凤凰塘等支吴氏;四子吴福,迁南城东坑菱湖塘,后裔析出窑前山塘;五子吴珍,迁江西宁都安福塘;六子吴万,迁广昌三角塘;七子吴兴,迁居古塘;八子吴宝,迁居福建建宁县石塘;九子吴仪,迁南塘磜下,后裔析出石塘、岭村、鹿子源、大田坎、小竹、白羊等地吴氏;十子吴景,迁石井塘,后裔析出韭源等支吴氏。

泰伯七十一世吴经(吴宣次子)生于公元907年,留守石井里产业。娶?氏生三子:长子吴和,居抚州石井里,后裔析出金陵格山、伏牛吴氏;次子吴仁,居抚州石井里,后裔析出彭泽、宜黄、棠阴吴氏;三子吴礼,居石井里,迁吉州梅田。

泰伯七十一世吴绍(吴宣三子),娶?氏生五子:长子吴权居祝家山,后裔迁上塘源;次子吴安居祝家山,迁艾婺源;三子吴政居宜黄潢源,后裔析出棠阴吴氏;四子吴洪迁潢源,后裔析出新城,梅源吴氏;五子吴永徙北源,后裔析出新城,梅源吴氏。

根据江西萍乡、广东龙川、福建永定等地吴氏族谱中的资料,吴宣有三子十八孙七十七曾孙三百多玄孙,都极富开拓精神。除江西的临川荣溪吴氏,金溪、竹溪吴氏,建昌南丰吴氏,吉安吴氏,宜黄棠阴吴氏,宁都吴氏,广昌吴氏等地的吴姓人大多是吴宣的后裔之外,吴宣的后代还广泛地播迁于福建、广东、广西、台湾、香港以及南洋各地,在文化、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知名人士层出不穷,历时千年不衰。

以下仅从本支吴氏血脉传承的角度出发,追寻其播迁线路,基本不涉及旁系。

泰伯七十二世吴宥(吴纶之次子),字承顺,谱载其生于公元928年(五代。后唐天成三年,戊子岁),八岁时随祖父吴宣迁徙至江西抚州石井里,后又迁居到南丰县嘉禾驿李宁庄。按福建永定县思贤村吴氏族谱记载:吴宥于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丁卯岁)因火烧房屋移居至祝家山金斗窠。如果谱载无误,其时吴宥已经99岁了,而且以后又迁至福建宁化石璧寨定居。吴宥迁石璧寨想必是事实,因为闽、粤吴氏族谱都有记载,那时,他已上百岁了。

   吴宥,宋进士,敕赠文林郎,诰封中宪大夫,卒于北宋仁宗年间(10231063),与妣邹、彭太婆合葬于福建龙岩县龙门石牌前笔架山麓,现位于319国道216公里+688米处,坐西南,向东北,虎形。公之墓经龙岩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于1988年普查确认:葬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迄今900多年历史。现经龙岩市民政局于4月15日批准为古墓保留。族人于1997年8月31日,复经修葺绿化铭碑为记。

   吴宥娶邹、彭氏,生四子:长子吴坎一,次子吴坤二,三子吴震三,四子吴巽四。

   泰伯七十三世吴坤二(吴宥之次子),生于北宋真宗咸平六年癸卯岁(公元1003年),敕赠文林郎,原任江西吉安永兴主簙,后任御史奉政大夫,由江西调福建漳州龙岩任职,后迁入永定。初在武溪(抚市)营内肇基,为永定开基祖,入闽第二世。娶王、彭氏(生于北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共生三子:长子泰甫,次子兴甫,三子吉甫。吴坤二卒于北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初葬永定, 南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移葬广东大埔湖寮五虎山下。

  …….吴宥以上至吴宣,三代人生卒年可信,只吴宥卒年不确。但可确定是在石璧寨居住期间去世。如若在10781085年间入葬龙岩龙门石牌,则定会是吴坤二在龙岩任职期间为方便祭扫,乃将其父尸骸移葬于龙门的…….

…….吴宥虽享寿百岁以上,但他不太可能在75岁时生吴坤二,因为这有悖于一般人的生育规律。也就是说吴坤二的出生年份也不太可信…….

…….吴坤二比其续妻彭氏年长37岁,当彭氏到及笄之年时,坤二至少有52岁。其三个儿子是否有彭氏所出?…….

泰伯七十四世吴吉甫,讳诵(吴坤二第三子),生于北宋真宗元丰五年壬戌岁(1082年),进士出身,曾任广东博罗知县。娶妻林福娘,生二子:长子五四郎,次子五五郎。吴吉甫卒于南宋孝宗隆兴元年癸未岁(1163年)享年82岁。葬福建永定丰田(雷湖)莲塘岗上。林福娘葬广东大埔县兰树窖狗社坪。

1988年政府修建梅(州)---坎(市)铁路,吴吉甫之墓亦当在迁之列。于同年9月5日(农历七月五日)移坟。敬录古墓碑文,右镌:大清雍正八年庚戌岁(1730年)仲冬月吉日,正中镌:宋文林郎广东博罗知县吉甫吴公之墓,左镌:兴宗户、万兴户、永兴户、祚昌户众房凡裔孙重修。9月6日(农历七月十六日)永定吴吉甫后裔代表2700多人,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将吴吉甫骨骸由湖雷莲塘移葬于湖雷镇石坑前头山岗上。

泰伯七十五世吴五四郎(吴吉甫长子)名节,又名文楷,生于南宋高宗绍兴十二年壬戌岁(1142年),宋进士,娶张、温氏,生九子:千一郎至千九郎。吴五四郎卒于南宋理宗绍定二年己丑岁(1229年),享年88岁,葬在广东大埔县雪坪其母林福娘墓左。妻张氏葬新村大岌上,妻温氏葬福建上杭石牌前大坑头上麻坑。

…….吴坤二79岁生吴吉甫,同样有悖于一般人的生育规律,几乎是不可能的…….

…….吴坤二完成了将家从江西南丰迁福建宁化石璧寨再迁至福建龙岩又再迁福建永定的一连串迁移工作…….

…….吴五四郎完成了将家从永定迁至广东大埔新村雪坪的工作,这是本支系吴氏迁得最远的地方。…….

泰伯七十六世吴千一郎(吴五四郎长子),原居广东大埔县新村雪坪,移居本村早禾田背长岭开基。娶张、郑、邱氏共生三子:长子吴念一郎,守祖业,在早禾田背、高印头传派;次子吴念二郎,娶黄氏,生三子:长子佰二郎,迁福建上杭县大燮开基;次子佰五郎传派于福建上杭县三田;三子吴金礼(上杭谱载均礼)迁福建永定高陂,娶魏氏,生子吴德寿;德寿娶张氏,生子吴仕通,仕通娶巫氏生二子:长子吴永顺娶余氏,迁高陂门前传派;次子吴永茂,娶郭氏迁高陂坪在排下传派,生二子:长曰吴泰,次曰吴宣(与远祖同名),娶陈氏、冯氏,生子吴宗响,娶黄氏,生二子:长子吴近塘;次子吴抡,娶廖氏,由高陂坪在排下迁高陂石门甲开基。

泰伯七十七世吴念三郎(吴千一郎第三子),原居于广东大埔县早禾田背长岭,娶傅氏,迁大埔县岐岭背开基。傅氏生三子:长伯三、次伯四、三伯七,均在岐岭开基。傅氏殁,乃与继室范氏移居福建永定湖雷石坑榕树下鱼子湖开基。生五子:长子吴十郎,在石坑传派;次子吴念五郎生子念九郎,失详;三子吴十一郎,娶江氏,移居福建上杭县城北天井湖;四子吴四郎,生二子,长为念七郎,次为念九郎,初移居金丰太平寨,后迁云霄市;五子吴五郎,生二子:长为七八郎,移居无考;次为七九郎,下传十三世至吴荣山,娶黄氏,于清乾隆元年丙辰岁(1736年)流迁至罗滩开基。

泰伯七十八世吴十一郎(吴念三郎之第六子,其续妻范氏所生第三子)名珠,元朝举孝廉,敕授文林郎,曾任广西南宁府宣化县知县,在任廉明,事详邑志。任满携子吴子隆回籍(福建永定湖雷石坑村),途径上杭县城北天井湖(今上、下吴屋村)时,遵祖训---凡子孙移居,以逢湖逢汤者则发达昌盛----于天井湖一带置地筑室居之。遂成为上杭城北门、长坝、东门一带的吴氏肇基、发派始祖。

……吴十一郎迁居上杭城北的情节,与本支吴氏老家谱所述,在细节上几乎完全契合:本支吴氏实泰伯之苗裔,乃吴念三郎之发派。先祖游仕江南,未归原籍,建业于上杭县。老家谱编成于1772年,《通书》编成于2000年,时隔230年有如此的契合,绝非偶然,其中必然隐藏着真实的历史故事。于是,2012年在续编新家谱时,确认这一个吴念三郎就是本支吴氏发派之根脉。并由此上溯前辈远祖,下寻其传派踪迹。至于《通书》中所提到的几个其他的叫吴念三郎或吴念三的,因其没有和上杭县有关的信息,其传派情况和迁徙轨迹,均不在我们的研讨范围之内。

由吴念三郎上溯到吴宣、吴兢,得到本文中所述之传派关系;再往上溯,证明了本支吴氏“实泰伯之苗裔”这句话绝非虚妄之言。

《通书》中记述到吴十一郎与子吴子隆在上杭建业,成为上杭城北、东门、长坝一带的吴氏始祖,但到底传了多少代人才有吴永礼,却没有丝毫线索。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到实地去仔细查访,别无他途。

老家谱说吴永礼是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8),由上杭迁到广东南雄府始兴县青化司月光村的,也未明确记载是成化几年迁移的,不过在同一时期内,《通书》上载有上杭县别的吴氏支系中有人是在成化七年(1471)从上杭县迁到广东南雄府始兴县的。我以为我们这支吴氏的吴永礼极有可能同他们结伴迁徙,从而到达始兴县青化司月光村。

吴永礼在月光村传到第三代时是兄弟五人:长福先,次福成迁居到广东南雄府仁化县;四福松(或福聪)迁居到本县隘子镇良霞村,传派至今;三福万留居月光村后的各代虽有系(?)支,但到十一代之后,都在清康熙年间的“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中于不同年份迁移到四川省顺庆府营山县南路辅政里凉风母家沟和邻水县西门外石堰口陈家沟,繁衍至今,已达入川后的第一十五代。五福崇之后一直留居月光村,繁衍至今,已达入始兴县后的第(?)代。……

本支吴氏自吴宣以后派衍代数的研讨

本支吴氏自吴宣以后派衍代数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吴宣到吴子隆

泰伯七十世吴宣(874---950)

泰伯七十一世吴纶(904---?)

泰伯七十二吴宥(928---?)

泰伯七十三世吴坤二(从《通书》载其出生于1003年,不合常理,推测其可能出生于951年左右。)

泰伯七十四世吴吉甫(《通书》载其出生于1082年,此时其父已79岁,故不可信,推测其可能出生于974年。)

泰伯七十五世吴五四郎(《通书》载其出生于1142年,此时其父已60岁,虽有可能,仍推测其可能出生于997年)

泰伯七十六世吴千一郎(从《通书》中载有吴千二郎出生于1194年可知千一郎或出生于1192年,此时其父50岁,虽有可能,仍推测其可能出生于1020年)

泰伯七十七世吴念三郎(推测其可能出生于1043年)

泰伯七十八世吴十一郎(推测其可能出生于1066年)

泰伯七十九世吴子隆(推测其可能出生于1089年)

以上传派次序为《通书》中所明载,没有理由怀疑,直接采用。但出生年份一项,自吴坤二起,颇值得怀疑。因此,我根据吴宥上溯至吴宣,吴永礼入粤传十一代,吴献爵入川至吴国瑛这三段每代平均传派时间,以及从吴宣到吴国瑛这一段的总年数,与平均传派一代的时间作对比,从而对自吴坤二到吴子隆产生一个推测出生年份。

第二阶段,用同样的推测尺度,推测出自吴子隆到吴永礼这一段的传派代数为十四代。即是说吴子隆为泰伯七十九世,吴永礼为泰伯九十四世。这一段要到上杭调查,才能确认。

第三个阶段,自吴永礼下传一十一代,不仅老家谱上有记载,就是良霞和月光村虽未编成家谱,但他们保存的家族传派记录中,吴一学、吴贞元、吴珺珽等三代人的实际出生年份与推测得到的上述三代人的可能出生年份十分吻合。这阶段中的十一代人,除迁仁化的还未联系上以外,现已联系上的四川营山母家沟,四川邻水石堰口陈家沟,广东南雄始兴县隘子镇良霞村,广东南雄始兴县司前镇(青化司)月光村等四个地方的本支吴氏的传派,都记录得十分完整。

第四个阶段,福万之后裔迁入四川省营山县顺庆府(现南充市)营山县凉风乡母家沟和迁入邻水县(县属广安市)西门外石堰口陈家沟的本支吴氏1772年编得有统一家谱,并订定有谱牒“发献人文起(良献山国起),家声世代飏。仰承孔绪久,经学衍书香。咸有尊荣志,应登大雅堂。英奇之子集,祖德益生光。”这一谱牒,营山、邻水族人都在遵循。现在已有自吴永礼以下第25代,亦即吴献爵等入川后的14代“久”字辈的出现在2012年续编的母家沟支系的家谱上

2013年2月28日(农历癸巳年正月十九日),四川营山、邻水吴氏福万之后裔一行七人回广东南雄市始兴县司前镇月光村,参与春祀活动。期间四地族人共同商定:(一)编制月光村、良霞村支系吴氏家谱;(二)从吴永礼以下第26代“经”字辈起,月光村、良霞村吴氏后裔在起名时,遵照营山,邻水族人实行了14代人300年的谱牒行事,以维护共同祖先血脉传承的秩序;(三)修葺月光村吴氏宗祠;(四)相机筹编本支吴氏统一族谱。

为了在将来修编本支吴氏自永礼公入粤起以下的统一族谱时,在追溯先祖脉络的过程中有一个统一思想,也为了寻清我们这些泰伯苗裔各自是泰伯多少世的传人的问题上有一统一认知,从而在新编的家谱上明确标注每一代人起自泰伯的代数,以示本支吴氏香火连绵不绝,祭祀永续。下面将自吴念三郎至吴永礼的传派代数的推测依据和方法简述于后。

前文已经知道吴宣生于874年,其长子吴纶生于904年,这一代的传派时间是30年。吴纶之次子吴宥出生于928年,这一代的传派时间是2124年(其长子吴宏可能出生于925年)。这完全符合一般人的生育规律。这是自吴宣至吴永礼的传派时间轴线上一个固定的起点。《通书》所载的从吴坤二到吴千一郎这几代人的出生年份不符合一般人的生育规律,无法置信。那么,一般人的生育规律又如何呢?读过《史记》的人都知道,中华民族,男人的生理周期以“8”为循环基数:8岁生恒齿,16岁通精,24岁进入生育高峰,48岁生育能力降低,64岁基本不再有生育能力;女人的生理周期以“7”为循环基数:7岁生恒齿,14岁通经,21岁进入生育高峰,42岁生育能力降低,49岁闭经,基本不再有生育能力。超过这一规律的虽有,但是极少极少。用这一规律衡量:吴坤二生于1003年,时年吴宥已75岁,吴吉甫生于1082年,时年吴坤二已经79岁了,吴五四郎出生于1142年,时年吴吉甫已经60岁了。以上这几代人,《通书》上载的他们的出生年份是值得怀疑的。

本想通过查证《通书》上所载的这样一段文字:泰伯七十八世吴十一郎(名珠),元朝举孝廉,曾任广西南宁府宣化县知县,在任廉明,事详邑志……任满时携子吴子隆在回原籍(福建永定县湖雷石坑村)的途中,于上杭城北天井湖置业定居,成为该地吴氏肇基始祖等情,落实吴珠在南宁宣化县任职的具体时间,来为我根据常理推测的本支吴氏传派时间轴线上增加一个固定的时间节点。对此,我的思考过程如下:

第一,“ 举孝廉”是汉.魏时期朝廷选拔下级官吏的重要体制之一。到了隋文帝首创开科取士以后,科举成了朝廷选拔官员的主要形式,但高级官员保举推荐却从未断过。可以说是科举和保举相结合的体制。自此以后“ 举孝廉”就很少见诸史料记载。而元朝是否实行“ 举孝廉”,鉴于本人学识浅陋,不敢妄言。

第二,若吴珠是吴宣八世孙,他就不是元朝的人,而应是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的人。因为八传最长不会超过250年,从吴宣(874年)到吴珠,也就是在1120年左右。虽然元朝从1206年起就统治了大半个中国,但那是在中国北方,闽、粤一带受元朝统治,那还是在忽必烈时的1260年以后的事了。所以吴珠任宣化知县的时间不在元朝,而当在南宋初年。我的这个判断有连个前提条件:其一,吴珠如《通书》所说确系吴宣的九世孙;其二,吴珠确曾任过宣化县知县。

第三,为弄清楚吴珠在宣化县任职的具体时间,2013年3月我让吴青云从广东韶关去广西博白吴小英处探亲之际,去南宁市地方志办公室查阅原宣化县志。查的结果:未见到宋、元时期的宣化县志。据了解明朝时期,宣化县曾三次修编县志,那时的兰本理当是宋时县志。现在的南宁市志编纂时主要参考的是明县志,由此保留下来的有关宋县志的信息就很少了。因而没有查到吴珠在宣化任职的相关信息。这显然还不足以完全否定《通书》上有关吴珠曾在宣化任职的说法。只不过是我想在本支吴氏血脉传派的时间轴线于1100多年的位置上固定一个重要节点的想法没有能实现。现在把这一过程记录下来,是想告诉后人,我们在这个部位曾费过心思,作过努力而已。

吴宣至吴永礼的传派时间轴线上再一个关键节点便是吴永礼的出生年份。老家谱上记载吴永礼是明成化年间(1465--1488)由福建上杭迁入广东南雄府始兴县青化司月光村的。有迹象表明其具体迁入时间可能是成化七年(1471年)。能够领着家人背井离乡、抛弃熟悉的生存环境,辗转数百里乃至数千里而另创家业的人,绝非毛头小子,也不是垂暮之辈。他一定是年富力强、极具创造力和开拓精神的人,时年当在3545岁之间。也就是说吴永礼的出生年份可能在1425年前后。要完成搬迁、创业这样的大事,除了其本身的条件以外,还要有一定的客观条件。如迁入目的地有亲朋好友的援引,或政令引导下的移民。吴永礼从上杭迁始兴县,可能和吴宥的第三子吴震三的后人有关。

《通书》上所载的有关情况是:最早迁入上杭县的吴姓族人是吴宥的第三子吴震三。震三之次子吴慎庭(生于975年),62岁时(1037)任上杭县令。其长子吴通炫,8传历时189年至吴侃。侃于1226年(南宋理宗宝庆二年)任保昌府(今南雄市)别驾,故于任所。其长子吴宇居百顺,吴宇之子吴全迁始兴、仁化等地。吴侃之次子吴宙返回福建上杭居住。这样,本支吴氏与吴慎庭之后裔,不仅同根同脉,在播迁过程中在上杭县这一地域存在交集。吴珠迁入上杭县居住、繁衍,与吴宙返回上杭居住、繁衍,在时间上也存在很长一段重合期。可以大胆地说,吴永礼迁始兴县的选择和吴侃的后裔有很大的关联。不过我想指出:《通书》上有关吴侃之后六传(?)历时276到吴仲稀的说法是有疑问的。疑点在于“六传”这一点上,因为6传历276年,平均每代传承需46年。俗话说,一个家庭20年听不到婴儿的哭声,这个家庭就会衰微,何况连续六代,每代都隔46年。这276年中至少应传派11、12代才是正常的。因此,未将吴侃以后的传派列为参考、对比系列。而吴慎庭的实际出生年份与推测表该代人的出生年份完美契合。

吴永礼迁入始兴县的相关信息,从《通书》上所能找到的就是上面这些。它还不足以填补本支吴氏传派在这一时段的空白。

吴永礼迁到始兴县青化司月光村以后,传至第三代时分五支:

长子、次子即吴福先,吴福成迁南雄市仁化县,传派失详。

三子吴福万以下各代分支虽多,但其已知后裔确流向一致,他们都在以吴永礼起算的第十一代传人以后,于清康熙年间政府引导下的移民潮---“湖广填四川”---中迁入四川。老家谱明确记载的有:吴永礼的第十二代传人吴献琼,吴献凤(均为吴良俊之子),吴献龙(为吴间瑞)等于康熙三十六年以前迁入四川省顺庆府营山县南路辅政里母家沟。吴永礼的十一代传人吴发秀(未入移民行列)生四子:长子吴献爵,次子吴献瑞,三子吴献玺,四子吴献桂。其中献玺均?故于广东,未入移民行刘。吴献爵一家偕献玺遗孀何氏于康熙五十六年迁入四川营山南路辅政里母家沟;献桂一家偕献瑞之子崙山,海禅于同年迁入四川邻水县西门外石堰口陈家沟。

四子吴福松(聪)迁始兴县隘子镇良霞村。

五子吴福崇留居月光村。

以上五支,除长、次传派失详外,三房福万之后裔均载于谱。现从其中随机选出其长房传派系列中吴献爵之孙吴国瑛(老家谱之协编者,出生于1725年)作为本支吴氏传派轴线上又一个固定节点。

根据本支吴氏传派、播迁的是时间轴线上的这些个固定节点,推测出一个从吴宣(生于874年)经吴永礼(约生于1424年),其间550年;从吴永礼到吴国瑛(生于1725年)其间301年,已知传派14代,每代传派平均历时21.5年。从吴宣到吴国瑛,其间历时851年。其前头三代到吴宥(生于928年),历时54年,后头14代(从吴永礼到吴国瑛)历时301年。前后17代为已知,中间355年的前部,即从吴坤二到吴子隆的名字?和传承关系为已知,以此来推测出这355年的传派代数,以及每代人的出生年份。其结果:从吴宣到吴国瑛共38代人,即吴宣为泰伯七十代,吴永礼为泰伯九十四代,吴国瑛为泰伯一百零七代。

用迁居良霞的吴福松的后裔保留有实际出生年份的吴一学(1555--1611),吴贞元(1593---1685),吴珺珽(1612--1652)这连续三代人的出生年份和推测的出生年份比较,完全吻合。

这个推测表不是凭空捏造的,也被现已收集到的材料证实是可信的。但它还不是历史的原样。我之所以要提出这个推测表,就是希望我们这支吴氏后人中能有人到上杭县图书馆的客家族谱馆和上杭城北、东门、长坝一带收集相关族谱,来填补这段缺失,是我的真诚愿望。

 

泰伯一百一十二代孙 吴代金 于陕西长安

2013.5.15

 

本支吴氏泰伯世系推测表

泰伯世

居赣世

居闽世

居粤世

居川世

名       字

实 际 生、卒 年

推  测

出 生 年

 

 

 

70

1

 

 

 

吴宣

874--950

 

 

 

 

71

2

 

 

 

吴纶

904---

 

 

 

 

72

 

宁化1

 

 

吴宥

928--

 

 

 

 

73

 

龙岩2

 

 

吴坤二

1003(?)

951

吴震三

上杭

 

 

74

 

 

大埔1

 

吴吉甫

1082(?)

974

吴慎庭 上杭

975--

 

 

75

 

 

大埔2

 

吴五四郎

1142(?)

997

上杭1

 

 

76

 

 

大埔3

 

吴千一郎

1020

上杭2

 

 

77

 

上杭1

 

 

吴念三郎

1043

上杭3

 

 

78

 

上杭2

 

 

吴十一郎

1066

上杭4

 

 

79

 

上杭3

 

 

 

1089

上杭5

 

 

80

 

上杭4

 

 

 

1112

上杭6

 

 

81

 

上杭5

 

 

 

1135

上杭7

 

 

82

 

上杭6

 

 

 

1158

上杭8

 

 

83

 

上杭7

 

 

 

1181

吴侃 上杭

 

 

84

 

上杭8

 

 

 

1204

吴宇 吴宙

 

 

85

 

上杭9

 

 

 

1226

(吴侃任南雄府别驾)

 

 

86

 

上杭10

 

 

 

1248

吴宇居?吴宙居百顺、始兴

返上杭

 

87

 

上杭11

 

 

 

1270

 

 

 

88

 

上杭12

 

 

 

1292

 

 

 

89

 

上杭13

 

 

 

1314

 

 

 

泰伯世

居赣世

居闽世

居粤世

居川世

名       字

实 际 生、卒 年

推  测

出 生 年

 

 

 

90

 

上杭14

 

 

 

 

 

 

 

91

 

上杭15

 

 

 

 

 

 

 

92

 

上杭16

 

 

 

 

 

 

 

93

 

上杭17

 

 

 

 

 

 

 

94

 

 

始兴1

 

吴永礼

1424

 

 

 

95

 

 

始兴2

 

吴宗受

1445

右下为良霞分支

 

 

96

 

 

始兴3

 

吴福万

1466

 

吴福松

 

97

 

 

始兴4

 

吴衡二郎

1487

 

吴璘

 

98

 

 

始兴5

 

吴兴

1509

 

吴仲义

 

99

 

 

始兴6

 

吴叙一郎

1531

 

吴茂盛

 

100

 

 

始兴7

 

吴一忠

1553

 

吴一学

15551611

 

101

 

 

始兴8

 

吴魁宇

1575

 

吴贞元

15931685

 

102

 

 

始兴9

 

吴道登

1598

 

吴珺珽

16121652

 

103

 

 

始兴10

 

吴其粹

1621

 

吴亶拔

 

104

 

 

始兴11

 

吴发秀

1643

左下以 “字”辈为轴线

吴从周

 

105

 

 

 

营山1

吴献爵

 

 

 

106

 

 

 

营山2

吴桂山

 

 

 

107

 

 

 

营山3

吴国瑛

17251787

 

 

 

108

 

 

 

营山4

吴起元

17471822

 

 

 

109

 

 

 

营山5

吴家映

 

 

 

泰伯世

居赣世

居闽世

居粤世

居川世

名       字

实 际 生、卒 年

推  测

出 生 年

 

 

 

110

 

 

 

营山6

吴声培

 

 

 

111

 

 

 

营山7

吴世泽

 

 

 

112

 

 

 

营山8

吴代玖

 

 

 

113

 

 

 

营山9

吴飏藩

 

 

 

114

 

 

 

营山10

吴仰建

 

 

 

115

 

 

 

营山11

吴(承)伟

 

 

 

116

 

 

 

营山12

吴林军

 

 

 

 

 

 

 

 

 

 

 

 

 

 

 

 

 

 

 

 

 

 

 

 

 

 

 

 

 

 

 

 

 

 

 

 

 

 

 

 

 

 

 

 

 

 

 

 

 

 

 

 

 

 

 

 

 

 

 

 

 

 

 

 

 

 

 

 

 

 

 

 

 

 

 

 

 

 

 

 

 

 

 

 

 

 

 

 

 

 

 

 

 

 

 

 

 

 

 

 

 

 

 

 

 

 

 

 

 

 

 

 

 

 

 

 

 

 

 

 

泰伯世

居赣世

居闽世

居粤世

居川世

名       字

实 际 生、卒 年

推  测

出 生 年

 

 

 

 

 

 

 

 

 

 

 

 

 

 

 

 

 

 

 

 

 

 

 

 

 

 

 

 

 

 

 

 

 

 

 

 

 

 

 

 

 

 

 

 

 

 

 

 

 

 

 

 

 

 

 

 

 

 

 

 

 

 

 

 

 

 

 

 

 

 

 

 

 

 

 

 

 

 

 

 

 

 

 

 

 

 

 

 

 

 

 

 

 

 

 

 

 

 

 

 

 

 

 

 

 

 

 

 

 

 

 

 

 

 

 

 

 

 

 

 

 

 

 

 

 

 

 

 

 

 

 

 

 

 

 

2012拟增字辈

 

 

 

2012拟增字辈:善让崇天谕 诗礼化万方

               博怀存高远 弘毅克兴邦

               尚贤唯思齐 敦厚兆隆昌

               明达鸿运来 宽和增寿康

 

 

吴秀权2013-7-16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