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故事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吴氏网 >> 资讯 >> 统谱 >> 四川 >> 正文
雅安市名山县车岭镇吴氏
作者:舒毕生    文章来源:华容君的博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9-21           ★★★★★

1、几安村(吴沟)吴氏

原籍:安徽滁州定远县。

入川始祖:1、名山吴沟吴氏入川始祖不详,今以明末祖吴守智为一世。

          2、邛崃石头场吴氏入川始祖不详,今以明末祖吴守信为一世。

          3、名山贯坪吴氏入川始祖不详,今以吴守相为一世。

          4、丹棱王场吴氏以吴春扬为入楚始祖,明中叶祖吴时勉为入川始祖。

世系:1、名山吴沟吴守智世系

      一世吴守智,妣张氏生一子吴承玉。

      二世吴承玉,妣郑氏生藩、台、偕、政四子。后三子无考。

      三世吴藩,妣陈氏生二子

      四世长子吴相良,妣朱氏生吴耀光、吴洪先二子。

      五世长房吴耀光,妣郑氏生吴宗义。

      五世二房吴洪先,妣张氏生宗富、宗圣(无考)、宗仁三子。

      六世吴宗义,妣赵氏生在庠、在元在学三子

      七世在庠妣邱氏(住吴塝)

          在元妣张氏(迁名山、汉源、西昌等地)

          在学妣李氏(在学后裔在12字辈时,迁出本地,后不详。)

      六世吴宗富,妣韩氏生在佐、在位、在道、在朝四子。

      七世在佐妣杜氏、施氏(圆石缸转下吴沟)。

          在位妣罗氏(转下吴沟)。

          在道妣罗氏(后裔仅存车岭大于店一户)。

          在朝妣杨氏(康熙55年迁吴岗)

      六世宗仁妣赵氏生在钦、在宫、在现、在文、在京、在扬六子。

      七世在钦妣王氏,无考。

          在宫妣邱氏,不详。

          在现妣李氏,康熙五十五年,宗仁国侄在朝,迁吴岗落业大相树。

          在文妣文、代、艾氏,不详。

          在京妣李氏,不详。

          在扬妣彭氏、不详。

      四世次子吴相忠,妣岑氏生受先。

      五世吴受先,妣陈氏生宗毕。

      六世吴宗毕,妣曾氏生在玉。

      七世吴在玉妣王氏,住吴沟袁水井。

 

2、邛崃石头吴守信世系

     吴守信先居名山吴沟,后迁邛州植河坝石头场,先前世系不详。今仅知吴揆之于明末清初人,是否是吴守信之后不详。

3、名山贯坪(今蒙阳镇贯坪村)吴守相世系

    一世吴守相妣李氏

    二世吴启杰妣宋氏,生九鹏、飞鹏、明鹏三子。

    三世长九鹏妣刘氏,生思先、思连(乏)、思鲜(乏)三子

        次飞鹏妣陈氏(无后)。

    三明鹏妣杨氏(无后)。

    四世思先妣王氏,生宗琦一子。

    五世宗琦妣刘氏,生启德、启仁二子

 

4、仁寿、丹棱吴氏世系

一世       二世           三世         四世        五世

吴九杨(不详)

吴春杨吴加元妣黎氏吴承俸妣胥氏吴芹妣晏氏吴时勉妣周氏

吴金杨吴加正妣王氏吴承纪妣范氏

吴荣杨吴加昆妣屈氏吴承刚妣龚氏

第五世吴时勉妣周氏为入川丹棱始祖。

 

排行:

 

2001年统一排行之前,各支排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吴塝

 

 

 

 

吴岗

 

 

 

 

吴沟1

 

 

 

 

袁水井

先廷

 

 

 

 

吴沟2

 

 

 

 

 

 

吴沟3

怀

 

 

 

 

 

 

吴沟4

贤子

 

 

 

 

 

 

吴沟5

 

 

 

 

 

 

吴沟6

 

 

 

 

 

 

下吴碥

寿

 

前进

 

 

 

 

 

 

 

 

 

中峰吴坝

 

 

 

 

 

 

 

 

 

丹棱黄瓜坪

 

 

 

 

 

 

 

 

 

丹棱庙子嘴

 

 

 

白丈

红星

 

 

 

怀

 

 

 

 

 

 

红星

 

 

 

 

 

 

 

 

 

名山贯坪

 

 

 

寿

 

 

 

 

 

 

马岭

 

 

 

 

 

 

 

 

 

 

 

 

 

 

 

 

 

 

 

吴沟迁

名山城

怀

 

 

 

 

 

 

 

 

 

 

 

 

 

 

 

 

 

2001年新立二十代排行(从入川第十八代起,统一用此排行)

祖源溯渤海  新纪焕青春  同树谦让品  旭辉映锋生

 

祠堂:不详       谱牒:近年裔孙吴洪武等编纂一册。

 

家族迁徙史:

    1、据《吴氏族谱》和双河《郑氏族谱》吴沟一支吴氏应是明永乐初由中原一带迁入四川名山县的。

    2、邛州石头场、红星街上及邢岗为吴守信后裔。

    3、名山贯坪一支原由湖广麻城县孝感乡迁川,先居眉山张河坝,数载后又迁洪雅苦竹岗。以贩畜为业,后代四支分别落业贯坪、吴沟、吴岗、一支不详。

    4、丹棱王场金花村(上二甲,又称吴岗上庙子嘴)一支,明初自[西]楚入蜀以来,由湖广落业于仁寿县儒社乡人氏,授南京锦衣卫,经历司告职还郡,于明朝弘治元年(1488)正月中旬……移居于丹邑上二甲置买茶立业。

    3百丈、红星、吴斑竹林(石头场)吴揆之一支,吾先祖入川分鼎足状,一居邛崃、一居峨嵋、一居雅安包城坝,则吾始祖吴揆之故园也。吴揆之原名:应通揆之为字。明崇祯时为京官,后告之归田,安居邛州石头场。后裔有分迁百丈、红星者。

    4、中峰吴坝一支,入吴坝始祖吴应高。明朝末年随闯王入川,后避迹杨柳,再迁崇庆,最终落业中峰吴坝。原谱又说吴应高杨氏系渤海郡人氏,元世延陵人,为周泰伯之后,后辗转河南(洛阳)湖北(汉水)楚地……”

    5、历代间,各地吴氏均有穿插互迁现象。

 

家族人物:

1    祯(13281379)初名国宝,赐名祯。明朝开国元勋,洪武三年封靖海侯,功臣

            排名第二十。洪武十二年病故,追封海国公,谥襄毅,葬于南京紫金山太平门外岗子村。洪武二

            十三年后追论胡惟庸案,被削爵。有坚、忠、端、洪四(五)子,有一女适荥阳侯郑遇春长子郑

            孤贞。

2    忠(    1390)吴祯次子。吴祯病故后,因长子为庶出,故由嫡出吴忠袭靖海侯爵。洪武二十

           三年,连坐胡惟庸案亡。建文帝三年,复靖海侯,进葬南京紫金山,与父吴祯、伯父吴良同葬

           一处。

3、吴时勉(明宣德年间出生)明初祖吴春杨五世孙。授南京锦衣卫经历司职,后告职还郡,于明朝弘治元年 

         1488)正月中旬,由楚西迁仁寿县儒社乡,旋移居于丹邑上二甲置买茶立业。

4, 吴廷泗(      )圣名伯多禄。名山县百丈三保大坡顶生长。遇法国传教士戴维,接受洗礼入天主教。

         后回乡布道,成为名山县天主教创始人。

4, 吴文邦(      )字屏山。名山县中峰吴坝生长。家庭因种竹而富欲,初学文不成,后改习武。咸丰

         二年壬子(1825)考中武举,获在祖墓前竖桅殊荣。后因家庭人口众多,生活难以为计,故又立志

         务农,坚持耕读传家,终使家景渐又好转。除整部家业外,常以助人为乐,诚心诚意修桥补路,广结

         善缘。深得吴氏族人和邻居尊敬。文邦公享年九十三岁,夫人毕氏天年九十一岁。

5、吴之英(18571918)字伯朅,号西蒙愚者、西蒙愚父(渔父)、老愚(渔)。名山县车岭吴沟生长。

         1872获雅州府试第一名。

         1875入尊经书院学习。对经史词章颇有造诣,时与绵竹杨锐、富顺宋育仁、井研廖季平同称川

                 四杰

         1881被选为四川4名优贡生之一。第二年入京朝考,名列二等。尊经书院山长,经学家王闿运称

                 赞说:诸人欲测古,须交吴伯朅

         1884讲教资州艺风书院。

         1887主讲简州通材书院。

         1892任灌县训导。

         1893任尊经书院襄校。

         1898吴之英、宋育仁成立蜀学会,创办蜀学报。吴之英为学会主讲和该报主编。他以

                 饱满的政治热情和丰富的学识,写论文,撰杂文,宣传革除时弊的新思想,提倡政体因

                 时新代故通其变以并行之,则新法也。皆救弊之良药也!提出严法治政,着重理

                 财,平衡赋税,奖励农兵,启迪民智,西学中用等一系列变法主张。

         1900这年前后,面对戊戍变法失败,六君子被害。义和团反帝行为受挫,清政府与侵略者

                 签定了不平等的卖国的《辛丑条约》。吴之英写了数篇文章,以表现自己极大愤慨。

         1907任名山高等小学堂校长,后任名山教育会会长。

         1909拒绝清廷礼部聘为顾问官。

         1910受聘到成都存古学堂执教。

         1911四川保路远动爆发,吴之英积极参与抗议活动。

         1912任四川国学院院正。

         1913吴之英为保路死事纪念碑题写了东面碑文。因病辞去国学院院正一职,回名山继任县教育

                 会会长和县高等小学堂校长。

         1918因病卒于任上。

      吴之英一生文论著述较多,且书法造诣也高。

6、吴福昌(18421923)号平乡。中峰朱场生长。福昌坚持忠孝为先,勤耕苦读,齐家有道,兴业有成。家

                 庭富裕了,不忘为桑梓造福,捐巨资并主持修建朱场河的众功桥,上吴坝大路等。修建朱

                 场河畔字库,字库上对联英才迭出追三代,文教昌明聚五星,以旨在发扬中国传统的

                 重文风气。

7、吴文波(18881939)又名纯候。车岭吴沟生长。幼承家学,受业于吴之英门下。成人后,目睹清廷没落

                 腐败,遂投身于四川的爱国保路运动,1911年曾清政府下狱,同年722日名山同志军起义

                 获救。至此开妣从政。历任8、黑龙龙江省高检厅检察官、北京政务院内务部主事官、十九

                 军参谋长、罗江、梁平县知事、四川善后会议秘书厅事务科秘书兼科长、四川省长公署

                 主任。民国24年为名山县旅省同学会执行委员,同时联名向当局呼吁:县内苛捐勒派,

                 秧害人民。解民倒悬,为当务之急!民国28年病逝于成都,终年51岁。葬于故里。

8、吴仲宣(19111952)本名子涢,又名全涢,字仲宣。幼承庭训,习经史,工书法。历任团正、联保主任

                 车岭小学校长、乡长、五县联防副主任职。在任联保主任时,正值国共联合抗日之际,特

                 为其子取名精诚,寄希望于国共两党精诚团结,一致抗日。抗日战争中,因反对当局

                 “强拉民夫,强派捐款修桑园机场的行径,被免去乡长一职。至此之后一心从事教书育

                 人。由于作风正派,无不良嗜好,对学生言传身教,深受学生喜爱。

                 吴仲宣抑强扶弱,富有正义感。1950年以前,曾从土匪手中解救一女青年。

                      1950年协助人民政权剿灭土匪,征集粮草,发放胜利折实公债,为人民政权做过不少

                 有益工作。并以开明人士身份被选为名山县各界人士代表,参加名山县第一届各界人士代

                 表会议,共商名山县建设大计。

                     19513月被错杀。19923月平反,恢复名誉。

9  吴文彩(18951951)字焕章,丹棱县庙子嘴生长。19岁时与嫂子同时承担全家九口,人生活重担。后同

                 继妻周氏共谋家庭经济发展,由于夫妻二人勤劳吃苦,以农为本,多业发展,使家景有所起

                 色。1926年,吴文彩步入行商生涯。主营茶叶、丝绸和蓝靛,常年奔波往返于名山、洪雅、

                 乐山等各地,而生活又十分俭朴,待客又十分诚信,终使事业初有成效。

10、吴朝刚( ×19361935年在康定县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过草地时牺牲。被追认为红军烈士。

11、吴上忠(1910 ×)名山县车岭镇吴沟生长。1935年在康定县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部队连队基层干

                 部。1945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赴朝参战,195210月复员回乡。复员后积极参

                 加社会主义建设,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尤重视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资料来源:据《名山吴氏族谱》、《明史》和采访。

 

附件一:2001年版《名山县吴氏族谱》序

黄帝后裔,姬姓秦伯,让位贤侄,三让”“至德

开发荆蛮,建立吴国,嗣后子孙,国名姓别。

民殷国富,胜楚灭越,吴王夫差,不纳良策。

臣民离心,终被越灭,不甘奴役,四处逃撤。

溯吾先祖,来蜀落业,自强不息,辈出英杰。

理真先师,五峰造宅,培植仙茶,功辉日月。

学者之英,变法救国,保路丰碑,光耀史册。

文邦孝廉,武功一绝,院试取胜,乡试获捷。

焕章前辈,覃精力竭,种蓝打靛,业兴家崛。

四长商号,经营出色,信誉至上,思路开阔。

尙忠红军,战南征北,为民解放,功高勋烈……

承先启后,子孙盟约:自贵自强,真诚团结,

精神文明,修身养德,四有新人,建设祖国。

族望国强,人人有责,为此目的,编辑谱牒。

  吴洪武谨识

○○一年六月八日

 

附件二:        吴姓历史上之变迁(摘选)

……到元末明初,红巾军刘福通徐寿辉起义。楚人吴祯、郑遇春佐明太祖平定天下有功,吴祯封靖海侯,郑遇春封荥阳侯,立朝辅政。太祖崩,皇孙建文帝立,燕王棣举兵犯阀,吴祯同袭侯郑孤贞策御之于山东,屡败燕军,讵景隆叛降,盛传帝削发披缁于蜀。二侯誓不臣贼,寻帝不明,流寓于此。……二侯誓不臣贼崩犯成祖,虽末诛连九族,但将家眷从湖广麻城县孝感乡苦竹碥举家迁放入川。入川之后,打锅为记,吩八支行走,自寻落业之地故有锅边、锅铁、锅底、锅心、铜罐吴等之分,以区别其该支落业之地,丹棱吴岗两支正是此时落业。

    第三次移动,……我族吴岗二支,即在康熙五十五年(1716)叔侄二人由吴沟迁至吴岗定居,顺应兴业发展之良机。吴碥前进等支,也于稍后的乾隆时期由吴在伸一房从吴沟六洞山迁走。红星百丈名山中峰等支另谋发展。虽入川路线有别,但祖籍及入川时期则相同,总的都为谋求发展创业。由于时代年远,更无原始碑文记载因而后人忘却入川前的前一段历史,实不足为奇矣。

    贯坪一支,据载:吴沟吴岗皆有贯坪支系,而吴沟吴岗长房前代皆有迁名山、汉源、西昌、贵州者,两种说法出入地洽反,但实为同宗同本,则无疑矣。

    由于近百年来,……[我族]确有部分流落到建昌、汉源、泸定,及天全、芦山、宝兴、小金一带落户谋生者,至今还常有其后裔,时与家族联系,问其排行辈分。

……

查其碑记,明代入川之吴沟及丹棱吴岗上两支,在明代流动性为最大,仅吴沟一支在第三代分藩、台、偕、政、训、占、鳌、韬八房。而今所存者仅藩、鳌、韬三房,而尚有五房无从查考。前辈口传:吴沟入川时原是吴守智吴守信弟兄同时落业吴沟。至第三代共生弟兄八人,后守信公又带子孙迁走一部分到邛崃植河坝石头场。而丹棱吴岗上也有一支迁往植河坝。但至今植河坝只有吴揆之一支是明末清初迁入,是否还有吴沟及吴岗上早迁之后(裔),尚未查考。可见早迁乏支系,在清初战乱中除死亡者,又迁往他地。

总之名山之吴氏本同木也同本同者同为吴泰伯之后木同者多数是湖广麻城县孝感乡苦竹碥迂入四川,同为锅边、锅铁、锅底、锅心、铜罐……等一系列之吴,只是前后入川时间不同,而排行各异,仅限于枝丫之分孽不同而已。

注:199789《四川日报》第五版湖广填四川一文。

    见孙晓芬著《清代前期四川移民》。

    吴氏族中,最早碑文有二通。一为吴守智碑文,该碑立于万历庚子年[1600],但无碑序。一为丹棱吴岗上碑,碑立于明代,碑文记有:弘治元年[1488]正月十一日再迁丹棱上二甲买茶置业,正德十六年[1521]润九月八日开垦耕种茶苗

另一小碑在吴承玉坟内,仅有石刻灵碑和石烛一对。碑文简约,且多已遭毁坏或字适风化不明。

    苦竹碥即今红安县城关镇。

  吴朝斗整理

 

附件三:            名山吴姓几大支发展之启发(摘选)

在名山吴姓几大支中,人数最多者是吴沟发展的一支,次为丹棱王场金花村吴岗上,再次为百丈、中峰及红星。从历史看,吴沟一支崇尚耕读为本,忠厚传家的祖训,把放在第一位,放在第二位。世代从事农业,故人口虽多,而发展不大,传至第九代从吴文哲开始,才突破了字,尝到了的甜头。……

  吴朝斗  吴德堂

20015月初稿

 

附件四:                     吴沟一支发展简介

吴沟一支入川时间最早,可惜没有碑文记载。只有县志上明靖海侯吴祯同袭侯郑孤贞入川寻帝不果,流寓于此一句。吴守智弟兄受其牵连,迁放入川。吴守智之墓碑,原建于明万历庚子年(1590),[墓碑]正面中间为:明处士吴公讳守智张氏之墓。左侧记有故考吴廷□”字样。右侧为祀男吴承玉。碑右侧为万历庚子年月立等字样。后无序文。估计[吴守智]入川时间应当早50100年左右为宜。再以代数计,入川到现在已经直传十八代。以25年一代计算,也约有五百年左右。这与碑上记载是稳合的。此碑是民国时期,在车岭吴沟高墙岩,邓家打房基[时,]连碑代墓一并发现的。当时字迹清晰无损,现在开始风化。其余代数之碑,均在清代中末期为后人所建,仅纪由楚入川,余者无可考证。惟丹棱吴岗上一支,[发现的]碑文中有迁放入川一句,与前人传说吻合。原吴沟鞍子上青松庵(即吴姓家庙)[原]有吴姓入川以来历代家谱及神祖牌位,详细记载流传情况。后经沧桑,化为灰尽,无从稽考,仅靠祖先口传及查考所有碑文验证,得出结论。

原来在入川定居时,吴守智、吴守信弟兄同时定居吴沟。第二代共生承玉、仲位、仲印弟兄三人,第三代生藩、台、偕、政、训、占、鳌、韬弟兄八人。现已查证是:吴承玉生藩,吴仲位生吴鳌、吴训,吴仲印生吴韬。尚有台、偕、政、占四人不知是谁所生,更不知落业何处。吴沟吴岗总计只有吴藩吴鳌吴韬三房后裔。连已查出的吴训,其后裔也尚未发现,更不要说尚未查出其余四房的人了。据口传,守信公落业吴沟不久,又随其子孙迁了一部分定居邛崃植河坝或石头场,留下仲位、仲印在吴沟定居,繁衍至今。所以仲位、仲印与守智公确系伯侄关系,与承玉是堂兄弟关系。

明末清初,张献忠与清廷连年争战,除死亡者外,大批四川原已定居者皆逃回原籍或另往他省避难,其中尤以川东南各州县为最。川西吴沟、吴岗上两支[吴氏],因地处边缘山区,没有受灾,故得以安定发展,繁衍至今。其余如红星、贯坪、马岭等支,待至清代中叶,返迁回名山。前进一支,排行起首为明朝二字,含有不忘明朝入川之义。中峰一支,排行起首为,与吴沟分房排行起首一字相同,恰好在入川第四代分立排行开始。明末清初之际,且前几代都是单传,足以证明是经历了战乱平定之后,康熙乾隆时代才正式定居的,由此可以肯定守信公带走的八大房的一支,只有吴斑竹林一支,虽然排行起首也是字,但他们是明末崇祯时入川,而且先在朝中从政,是否是吴沟八大房中之一,还难肯定。但他们也是锅铁吴或叫锅边吴,这又肯定是同一系之吴姓了。

其他吴碥吴岗吴塝名山城墙碥等支,皆在康熙、乾隆时代因顺应政策谋求发展而迁出的,至今祖坟皆在吴沟、吴塝。

总之,名山吴姓,以吴沟一支人口最多,所以总介绍于首,其余各支或记其原序或简介其始末,均冠于各支谱之首。以便其查考全族发展历程和该支发展之梗概。

 

附件五:       桅杆序

渤海郡吴氏落业于斯,今八世矣。

昔我先公当明怀之末,闯贼入川,流离播迁,胥宇戍行始焉。避迹柳杨,继焉迁居崇庆,后仍食此土而首之。子子孙孙累代集延于斯。我祖世序其德,举修具绪,常隐然有门容驷马,庭树三槐之志。文邦始以咸丰辛亥岁[1851]拾义矝越二年,遂举于乡,登孝廉,岂孙之能光耀前人欤,依祖宗积善余矣之所致耳。今日者,观光用宾,昌非卜于五代,飞声腾彩树将新夫。重围谨溯由来,是为之序。

后裔  孝廉文邦   

咸丰四年甲寅三月初八日 

 

附件六:                  联江一支

原碑文记载:粤籍我祖,自甲申之变,家谱失传,青松庵下祖茔在良,俄而山裂,见碑内存,乃知世祖讳仲印,明代人也。始祖详载叔祖在新墓志,不复赘述。……

注:青松庵原为吴沟家庙,吴仲印为吴沟二世祖,墓在青松庵下对面半坡林中,确系吴沟八大房之一迁出的。……经甲申之变100多年定居联江……

裔吴在军供搞

 

附件七:

1、南京紫金山吴良、吴祯、吴忠墓位置

   吴良墓在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岗子)村南京电影机械厂内。

   吴祯墓在吴良墓以东约25处。

   吴忠墓在吴祯墓以东约50处。

2、吴祯墓考古发掘情况

   砖砌墓室,通长6.96,宽2.87,高2.82,分前后室,无铺地砖,仅有20厘米厚的三合土垫层。墓中存残一木棺,棺中残存部份头骨和股骨。

出土有:

瓷梅瓶、陶罐、陶油缸、镶金玉带饰、玉佩饰、玉环、水晶挂饰、铁刀、铁甲、铜镜、铜墨盒、铜灶、铜圜底锅、铜平底锅、锡盘、锡罐、锡筷、墓志等。

墓志盖篆文:

   “□开国辅运□□宜力武□□进光禄□□□柱国□□□谥襄□□公之墓

墓志楷书:(志文中“……”为已漫没文字)

“……曾祖三七府君赠镇……追封颖上县子夫……追封延陵伯妣刘氏追封……事柱国追封渤海侯……元季天下大乱……渡大江以公……江阴侯同守阴备……守湖州丁未九月从……命为征南副将军……国珍即率众来降公……战拔其城于是净泉……擒陈有定四月公先还……调兵悉剿之濒海诸……力武臣荣禄大夫柱……焉五年有……来附者悉讨……年春奉……发于背二十六日薨……有工讣闻……国追封海国公谥……丧事所须皆官给之以……夫人子男五人长坚……夫人李出也次端次……降之连奋其智勇为……其载于神道碑姑志

3、吴忠墓考古发掘情况

  砖砌墓室,长7.9,宽4.14,高3.5,墓室底部仅垫一层厚约12厘米的灰砂,分前后室。尸骨及棺椁无存。未曾扰动过。

出土有:

     陶缸1、陶瓶1、铁甲1、铁灶1、铁锁2、铜灶1、铜火盆1、镏金铜管及铜钎1、铜镇1、铜镜1、小铜锣1、银棺钉4、金蝴蝶2、玉带及服饰876件。

墓志一盒。上盒上书故靖海侯吴忠之墓八个字。下盒书十七行,每行十七个楷书文字。字迹已风化不清。

 

(据南京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资料等)

 

说明:附件中[]方括号内文字为笔者所加。

      该支吴氏入川始祖应在吴祯另三子或吴忠子范围内。如果确有有袭侯(第三代靖海侯)入川,那只能是

        吴忠长子。

 

文章录入:scwuxuehui    责任编辑:gohwu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