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文化 | 风水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您现在的位置: 华夏吴氏网 >> 资讯 >> 统谱 >> 四川 >> 正文
三台吴家祠堂以及吴氏全国分布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摘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3-5         ★★★

60岁的祠堂守护人吴金芫对吴氏客家人从福建移民进川的整个历史过程很有研究。据了解,他曾经三次去福建省认祖祭祀,架起了两地客家人交流的互动桥梁。据吴金芫老人介绍,现在在三台的吴氏客家人经过了200多年的繁衍,已经有26支干,3万多人,以前有20多处祠堂,但是现在仅存8处。除总祠堂外,其它都属进川始祖后人繁衍的分支祠堂。祠堂族规甚严很有讲究,平时妇女和儿童不许擅自进入祠堂。在与西平镇毗邻的中江县朝真乡的吴氏祠堂(同属西平吴氏支系),供奉祖先神位的正厅大门,用了22根方木做成高约3米的栅栏,而用木栅栏也是有用意的,只有取得功名的人才可以使用这种类似衙门建筑风格的木栅栏,庶民不能进入木栅栏内供奉祖先,只能隔着木栅栏在外敬奉。据了解,吴氏祠堂除了祭祀祖先,同时也是族人举办红白喜事聚集的场所,直到现在吴氏客家族人还在延续着这种移留的风俗。

清朝初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最大的移民潮,大量人口从湖广等省向四川移民,史称“湖广填四川”。后来很多客家移民被当地同化。但迁徙而来的客家人对宗祠有着特殊的情结,以祠堂和祖先为核心形成了强大的家族聚合力,它不仅维持着宗族的伦理秩序,同时也维护着社会秩序和公德。近日,三台县文物管理所在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在该县西平镇新发现几处福建客家移民于清代修建的吴氏客家

新发现的清代客家宗祠群分布在三台县西平场镇附近村落之间,在当地文管工作人员带领下,我们来到西平镇东门外的一处古祠堂,据当地族人吴金芫介绍,古祠堂始建于清朝乾隆初年,至今已有二百六十多年历史。创建宗祠的主人是清康熙五十六年“湖广填四川”时来此落业的吴姓始祖;当地吴姓人原籍福建省龙岩州小池镇何家坡村。这处祠堂是当地吴姓人的总祠堂,占地面积达五千平方米,建筑面积约四千平方米,是典型的客家古建筑,它由正殿、武圣殿、观音殿、左右偏殿、中厅、内天井及大门门厅组成。左右还各有一个天井,外加三个院坝。宗祠还辖八个保护完整的分支客家祠堂。在当地宗祠守护人的带领下,我们辗转来到另一处当地人俗称塔水桥的一分支祠堂,该座祠堂坐落在丘陵环抱的山峦之间,祠堂坐东向西,属小青瓦斜山式四合院古建筑结构。占地面积比先前看到的祠堂还要宽大许多,祠堂大门外有一青石梯形石阶,两扇大门均为镂空雕花木门,基座石墎上面雕刻的精美图案惟妙惟肖。在屋脊大梁描绘有玄武、云雀等精美图案,穿过前厅便步入一座面积达80平方米的正方形天井,天井地面仍保持着当时修建时铺就的长条青石板,经过岁月的磨砺,布满青苔的石板已变得如同大理石一般光滑。


穿过天井便是祠堂正厅。正厅两侧是两根高约4米的整根方形石条柱头,石柱两方有一对联为“延陵世泽著千秋”“渤海渊源系万代”。在正厅里,摆放的是祖先牌位和后人临摹的祖先画像。随同的文管工作人员介绍,这座祠堂为当地吴氏族人的宗祠分支,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建筑结构很有闽南风格。这也是新近发现的又一处比较完整的客家文化祠堂古建筑,时隔两百年来还能这样原汁原味的保存,极具文物以及客家文化的双重保护价值。同时也让人理解到了“宁可自己屋陋,也不让祠堂寒酸”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吴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江苏、安徽大部、浙江大部、山东中部、江西北部、福建北部,每平方公里的吴姓人口达到7人以上,中心地区可达8.4人以上。吴姓分布密度在7人以上/平方公里的地区仅占国土面积的5.4%,吴姓人口大约399万;4.2—7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6.1%,吴姓人口大约811万;1.4—4.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0%,吴姓人口大约1126万;不足1.4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8.5%,吴姓人口大约124万。
   吴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吴姓在南方和东南地区是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吴姓沿长江为界,华南和东南地区的吴姓一般占当地人口比例在2.8%以上,其中海南东南、粤桂交界北端、湘黔交界北部、福建东南、浙闽交界中段、台湾南部等地区在4.2%以上,比例在2.8%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3.5%;在长江以北,青海湖以东之间地区,吴姓分布频率在0.7%—2.8%,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7.2%;其他地区,吴姓分布频率不足0.7%,共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9.3%。 火中取栗 回答采纳率:24.4% 2010-06-19 13:59 全国吴氏主要分布一览
 

吴姓在全国的分布,偏重于东南沿海各省,北方较稀,内地较少。今将几个重要省市吴氏主要聚居地作一介绍:

江苏:无锡、苏州、常州、江阴、常熟、徐州、盐城、东台等。

浙江:温州、平阳、苍南、乐清、金华、义乌、杭嘉湖地区、宁波地区、台州、天台、龙泉、庆元等。

福建:泉州、晋江、石狮、龙岩、漳浦、云霄、浦城、柘荣、福州、莆田、永定等。

广东:潮汕、潮阳、大埔、五华、杨县、广州、番禹、丰顺、河源、电白、海丰、陆丰、南雄、湛江、吴川等。

湖南:浏阳、涟源、澧陵、长沙、安化、株州、新晃等。

四川:重庆、成都、简阳、宜宾、垫江、江津、筠连、荣县等。

贵州:贵阳、天柱、三德、毕节、织金、松桃、三都、仁怀等。

广西:南宁、宾阳、横县、浦北、上林、玉林、灵山、防城、贵港、柳州等。

江西:九江、湖口、鄱阳、修水、上饶、萍乡、赣县、于都、都昌、瑞昌、兴国、南康、上犹、会昌、瑞金、永新、宁国、吉安、南昌等。

湖北:武汉、麻城、红安、房县、大冶、阳新、鄂州等。

河北:、石家庄、沧州、廊房、秦皇岛、保定等。

山东:济南、枣庄、菏泽、德州、曲阜、郓城等。

安徽:合肥、肥东、蚌埠、五河、滁州、青阳、黄山、翕县、安庆等。

河南:郑州、安阳、罗山、范县、固始、濮阳等。

 

文章录入:芥子    责任编辑:gohwu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