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川吴氏源流
“小小泾县城,大大茂林村” 之语。在我庐邑吴氏代代相传。是为我庐邑吴氏时时刻刻紧记我祖乃江南泾邑茂林支派也。我族自迁徙始至今日无有后世顺理源流迁徙之事。更无考证之举。惟代代口口相传。年以久远口传则失真。又宗谱惟族中个人收执旁人无从查阅,故多有失考之嫌。今吾闻各族续修宗谱事,又得吾族残谱一卷,而有与泾邑吾族同胞相识,故知吾族之史也。随几经考证查阅书吾族之史也。
一、源流
吴氏始祖乃西周泰伯公也, 文王 昌之兄长, 武王 发封于吴国,故而得姓乃吴。茂林吴氏尊泰伯78世孙、南唐循州司马吴公讳万一公为一世祖,其随父君锡公官从赣省上饶迁居健康。长游寄至宛陵(今宣城市),南宋庆元三年(1197) 惟辉公作《茂林吴氏宗谱序》云: “吾始祖万一公迁居宛陵”。其子希贤公因避乱,从南唐衢州教授任上三辞官获准,随从宣州迁到下辖的泾邑茂林,定居于东庄(今乔吴),时至今日已逾千年焉。
希贤公生三子。长子觌京公留在东庄,承守祖业,世居乔吴。次安国公于北宋熙宁间, 娶河西宋氏女为妻,故从东庄迁至宋家坦与宋氏“联居”,此为吴氏正式定居茂林之始。三子开国公徙居长安,后裔有徙居青阳县,后为“老田吴氏”。
次子名安国(1042——1118)于熙宁间迁宋家坦,熙宁乙卯年(1075)建大宅一座,因吴氏郡望乃“延陵世家”,故命为“延陵新宅”, 此为茂林吴村之始“平吴里”。安国公时于庭前手植紫荆树三株,以示不忘三兄弟之情谊,其有一株年九百岁,此乃茂林吴氏宗族繁荣昌盛 之象也。
安国公居宋家坦,时民甚少。后宋氏衰微,吴姓日藩,故取代宋氏。至南宋中,安国公七世孙惟辉公(谱名荣四公)建上、中、下三宅,让诸子分居。因四面环山、双溪汇流,生长着茂密的树林,遂将宋家坦改名“茂林村”。 至南宋绍兴、嘉定间,元至正十二年(1352)族人吴宗生、吴炎保、吴洪孙置下式微宋氏旧族合族房产田地,有“庐舍相联、人员辏集”之景也。
吴氏宗族日渐繁盛,渐向周边拓展繁衍,繁衍诸多支族。 元初,吴学兴迁到东溪河边,后为“九甲”。明中、前期后人称之为“八大分”,其海昌、河昌、泗昌和济昌公分支合称“前四分”。尧生、利生、安生、义生公分支,合称“后四分”。按字辈推算“前四分”兄弟四人晚于“后四分”一辈。前四分之济昌公生三子,又分为前、中、后三分,中分之宏安公后迁往江西,茂林惟有钮安公 钊安公之前、后分相传。然此两分非但兴旺还有诸多知名之辈,因而有“前分富、后分贵”之说。前、后分祖同辈之“六甲”祖 悦安公,居于大宗祠旁“六甲坦”。“万公分”祖 惠安公字万良,居茂林西南村头。“王勺公分”祖吴王勺安 ,迁村西古溪边。此外, 有“巩缘公分”,以及迁往村北庄门前等地“安公分”等等。从晚明到清中叶,是吴氏宗族的鼎盛之时,族人多功举子业,亦有外出经商者,诸多达官富商有“落叶归根”之思,多携资回乡建宅、置地,促乡里之繁荣,扩地约三、四平方公里,有“江南第一村”之誉。
茂林吴氏的字辈曰:万大乾坤伯、千恩端荣祥、兴彦源关昌、安缘子道尚、有永唯一善、百世承守之、报本宗同茂、传家德久垂、光华先泽盛、千载庆鸿禧。前6句乃万一公定,后4句由清乾隆年间进士芳培公续写。
庐邑潜川吴氏乃茂林迁居于此。据民国十六年宗谱载:元玖公,泰伯97世孙,生于万历三十五年丁未十二月二十五日丑时,娶董氏密娘生于己未年二月十一日辰时,生子五源 溟 波 洽 美 。公至潜川爱其山水秀丽,俗美风纯,欲卜居而未逮长子之源公避明季之乱。与长房应檀公阵至潜川一居南乡罗昌河,一居东乡冶父山承先志也。故迁庐由二公始。公妣卒葬泾川祖茔旁。
此志载明,我族乃元玖公与长房应檀公避明季动乱始迁于庐。时至今日年逾三百载焉。我元玖公之支也,乃泾川茂林九甲是耶,希贤公次子安国公支下。应檀公乃希贤公长子觌京公支下是耶。吾乃元玖公支下裔也。
二、宗祠
潜川吴氏宗词约始建于清中期,堂号:衍茂堂。取繁衍后代子孙如雨后春笋茂盛之意。
上世纪五十年代为政府征用为农会粮仓。后由于年代久远,年久失修,后倒塌。仅存南边山墙一堵,后整体毁坏无法修复。至今仅存遗址。宗祠族人话为:“老堂屋”。为一阵三间式徽派建筑。为清明 冬至,及岁末祭祖全族商议事宜之所。内供奉祖先牌位及祭具等。又安放族中年长者之棺木寿材。
三、科举
潜川吴氏的科举之事。多受祖籍茂林之科甲影响。文风相传。多以读书工举子业。又因本家族谱残缺未能全数统计。据宗谱(本人收藏民国十六年 潜川吴氏宗谱 申部卷七) , 清代 ,岁进士 一臣公 字敬亭 为岁进士 侯补太平府儒学正堂、(详见光绪{庐江县志.仕籍}其子善扬公名邦柷嘉庆庚午科举人拣选县正堂(详见光绪{庐江县志.科举},太学生世贵公名 道传 五品衔。其子承濂公名 湘兰 字爱莲 号涧清 太学生花翎同知衔候选县丞 等。太学生无数。
2011年元月26日
岁次庚寅腊月二十三日 谷旦
裔孙 吴 为 拜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