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堰始迁祖高益公于1367年春自苏州山塘迁徙至武进雪堰,开始了艰难的异地创业,经过了191年后族中才创修世谱,由于时间久远,高益公祖上为何人?出自那一支?已经无从考证,600多年来雪堰吴氏一直是单支独存的吴氏一支。
关于《源流实录》
在康熙丙午(1666年)世谱第四修时,收录了一篇《源流实录》的文章,其中明确指出高益公父亲、祖父、曾祖父依次为济三、得玉和仲高。四修谱曾说明此文章为清二公所撰,清二公为高益公次子,字惟白。
过了44年后到世谱五修时,《源流实录》被削去不載,理由是该文证据不足,错误太多,不能把别人的祖宗当成自己的祖宗,但文章的被删引起许多族人不满,认为五修是灭祖。
四修、五修,一载一削,产生此公案缘由何在?现在看来,关键是四、五修之间没有能勾通,世谱四修由东分四房十二世尔玉公纂修,完成于康熙丙午年(1666年),到五修时尔玉公已经去世20多年,所以关于《源流实录》当初被收录的详情已经无从知晓。
四修是雪堰吴氏世谱一次开创性的续修,在前三修的基础上,增加了图和传记。四修邀请了地方名儒鲁桐声(鲁钊)先生加盟纂修。传记从一世高益公始至十二世,时间跨越三百多年,其中由桐声先生执笔的有男八十五篇、女十四篇,尔玉公撰有一篇。这些传记成为雪堰吴氏的早期人物的宝贵历史资料,尤其关于始祖高益公丁未春毁屋为筏,飘湖迁徙的事迹,没有这些记载,后人则无从考证。四修在收集跨越300年的资料方面肯定作出了很大努力,由尔玉公、鲁桐声先生两人主持的四修为雪堰吴氏的历史传承作出了很大贡献,这是一次里程碑式的续修。
主四修的尔玉公是个非常严谨的人,学识渊博,为顺治丁酉(1657年)科举人,当初登载《源流实录》一定经过慎重考核,不会贸然处置。
那当初创谱时候为什么没有发现《源流实录》?世谱从创谱到六修,基本都是由一人完成。其中一到三修很简单,只有世系,没有传记。到四修时为了给一些重要的人物写传,须动员族人回忆往事,收集文墨资料,也许惟白公的后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现了《源流实录》而供修谱之用。惟白公后人兴旺,人口众多,《源流实录》经历了十多代人的转辗收藏,历经三百年后才被发现也有可能,遗憾的是四修家谱早已失传,有关说明已无从考证。
惟白公有没有写《源流实录》的可能?据谱载惟白公“讳清二,字惟白,兄弟三人,公居其仲。伟岸出众,卓然自立,尚志敦朴,制行端方。雪堰之繁昌者,皆公之子孙也。”又说惟白公“业儒”,是个读书人。二世兄弟三人中,唯惟白公有传。惟白公徙居雪堰时已成家,对于祖上的事情应该有所了解。到了异地以后,随着家人的增多和自己年龄的增大,写下一篇家传留给后人亦有可能。
另一种可能是《源流实录》在苏州山塘时即已存在,高益公之祖父得玉公为太学生,曾祖父仲高公登宋咸淳进士,关于仲高公的记载尤为详情,故源流文章也可能由上代人传至惟白公,最后被惟白公后人所收藏并发现。
雪堰吴氏世谱修订非常严谨,在五修时由于无从考证源流文章的真伪而删除,亦情有可原,但如果把文章留着作为供后人参考和考证之用,也许更为合理一些。所以到了世谱第十一修时《源流实录》仍被收录在第十四册卷二十二中,后面加了个识语:“丙午旧谱載此,以为清二公所撰,不知何据?且所据世系亦多乖谬可疑者。庚寅谱稿削去不載,其识甚高,而俗论哗然,诋为灭祖,不知,谓他人父,昔贤所讥,今故附录,以俟博览考信焉耳。”十一修此举甚为明智,为此后的寻祖访源铺平了道路。
吴稚晖先生的寻祖之路
世谱第十一修完成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稚晖先生是年69岁,已是民国要人,但仍参加族谱的续修一事,而且几赴苏州,希望能找到高益公祖上踪迹。对苏州之行,稚晖先生写道:“…物是而人非,不胜其惆怅,初意欲得山塘吴氏谱牒,或可追迹高益公之先,今则十一修急待杀青,此愿不能即偿,后人或能辗转追求,竟有意外之获,则五百年事原不必遂无证也。”
到了1935年2月,时任中委的吴稚晖先生又特意到苏州“访晤故旧,探询家谱”,据《吴稚晖自认苏州人》一文记载:“据吴氏谈:余本苏人,世居山塘虎丘附近,迨三世祖(应为四世祖,仲高公为徙苏州始祖,传至高益公已四世。)迁居无锡雪堰桥,曾于去春来苏,至山塘访问,已无亲属存在,又寻觅家谱,颇为难得,前承君(指该文作者曹震曾先生)向吴介生先生借家谱查阅,事无端倪,此次来苏,拟托友人及君,代为访寻,俾获悉宗族,其他并无任务。”从这则记录来看,上世纪三十年代,稚晖先生至少有两次特意来到苏州“寻根”,意图探寻祖先在虎丘时期的踪迹。
稚晖先生在世谱十一修中留有大量的文字,其中有传记也有识语,其敬缅先祖拳拳之心可鉴。
天气: 晴 - 多云 -4℃ ~ 5℃ 东北风 4-5级
2011-1-25(农历庚寅年十二月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