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故事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吴氏网 >> 资讯 >> 统谱 >> 江苏 >> 正文
锡山区东港镇黄土塘老街的姓氏现状
作者:姚正清    文章来源:本站综合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7           ★★★

黄土塘老街的姓氏现状

有着悠久历史的黄土塘老街姓氏群体,由于年代久远,缺乏史料论证,根据现有的人口资料记载,最早的也就是元朝至正年间(约1350年)时期,迁居黄土塘的蒋姓氏族,至今约650年左右。到明清年间,随着安徽休宁姚氏廷采公及周氏顾山“脱袜周”伯源头后裔的到来。古镇上的氏族逐渐增多,人口逐渐稳定下来。但少数旧氏族非但没有繁衍发展,反而萎缩,如“进士第”吴氏一族,因上祖多是在外做官,居家子孙较少而逐渐衰落,到了近代,其嫡系子孙越发减少,现有的几家吴姓,也大都是另出其支,而非吴进士一脉。

据有关宗谱史料记载: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就已有蒋姓在镇东建造较有规模的宅第,取名“蒋厅”,古老的蒋厅也就作为黄土塘的一个有名地段延用到现在。到了明嘉靖年间(约1560年),顾山周姓俗称“脱袜周”的伯源公六世孙周钟,成为顾山周姓在黄土塘一脉的始祖,周钟的儿子周厚清,生两个儿子,长奉林,次敬林,由于家道衰落,兄弟俩另谋出路,分别来到黄土塘东、西街定居,长子奉林成为东街支祖,次子敬林成为西街支祖。顾山周姓迁居黄土塘后,周氏家庭很快就在黄土塘兴起,并在西街建造起五开间三进的厅堂大院,第二进起名“集庆堂”,第三进名为“垂裕堂”,在以后的400多年时间里,周姓家庭始终成为黄土塘的大家望族。

明崇祯年间(约1643年),祖籍徽州休宁姚村的徽商姚廷采,读书人出身,以商贾谋生,为避兵乱,带着子侄,以经商为名,跋山涉水来到无锡地区,分别在陈墅和黄土塘落脚。姚廷采一眼就相中了黄土塘这块风水宝地,于是在此安家落户。秉承家族“诗礼传家,耕读持世”的优良家风,后裔在黄土塘老街开店设铺,诚信商贾,声名卓著,并相继在西街靠北建造七开间三进的厅堂大院,正厅名谓“经德堂”。从此,姚氏家族的到来,为黄土塘商贸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奠定了基础,其家族也成为黄土塘的大家望族。

明末清初,清顺治九年(1652年),武进士吴虎臣奉顺治帝钦赐,在黄土塘河浜靠北岸、老街中部地段建造九开间四进带花园、荷池的“进士第”,俗称“吴家大厅”,规模空前,气势宏大,大门前竖有四根硕大的夹石旗杆,河边建有宽阔的“接官码头”,成为当时黄土塘最大的官府宅第,亦为周边市镇所少见。

清雍正时期,随着黄土塘商贸经济的日益繁荣,其他姓氏的家族也纷至沓来,较有影响的有鲍姓、冯姓、何姓、汤姓、钱姓等等。这些姓氏家族在黄土塘古镇和谐共处,互相依存,共同发展。

到了近代,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黄土塘市镇建设的逐渐完善,再加上特定的社会自然环境和有利的地理优势,其他姓氏的前辈们也就络续来此定居。这其中最多的一部分外来人口,还是以躲避战乱与逃难逃荒为主的,如姚氏一族就是典型的例证。当然也有前来垦荒种田的、经商的、手工艺人及世代行医的等等。还有周边市镇迁居过来的,以顾山、陈墅、港下、杨舍等地迁来的为最多,也有从黄土塘迁移出去的。新街的何姓,世代以圆作木匠为业,中街的冯姓,是从东亭过来经商的,东街的邱姓,则是从杨舍过来种田的。开铜锡器店的唐国昌一家,其祖父挑了一担从外地来到黄土塘落脚的。可以说,既有来黄土塘经商糊口,谋求生计的,也有外出寻找更大发展空间的。总之,大部分的姓氏家族都各有自己的一部家族史。但不管何种形式,大家都能在黄土塘这块土地上和谐生存,互相关怀,共同发展,为黄土塘的社会经济发展,商贸繁荣,发挥着各自的聪明才智,作出了一定的历史性贡献。

近百年来,在黄土塘社会稳定,商贸繁荣的基础上,也带来了姓氏群体的繁荣发展,居民由最初明清时期的蒋姓、姚姓、吴姓、周姓和鲍姓,逐步发展扩大到数十个之多,仅据老街居民统计,就有49个姓氏,共计355户。

其中超过10户以上的有周、姚、钱、蒋、徐、吴等6个姓氏,最多的是周姓家族,共有114户人家;姚姓第二,有83户人家。

需要说明的是,黄土塘全村现有户藉2087家,上面涉及的49个姓氏仅为黄土塘街镇部分,不包括周边各自然村,如若全村综合统计,恐怕要超过100个姓氏了。在老街部分,周、姚是大姓,随着社会的发展,原先一些姓氏大族逐渐变成姓氏小族了。如今街上很多商业人士的后裔大都迁出去了,而老家仅有几位耄耋老人尚在守护着残存的一块领地。这就是有许姓氏仅存12户的原因。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