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商城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华夏吴氏网 >> 资讯 >> 统谱 >> 湖北 >> 正文
红安吴姓来源之说
作者:吴祖孝    文章来源:鄂红安_吴祖孝(QQ105289082)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8-22           ★★★

红安吴姓来源之说

红安吴姓大致有:八里陡山吴南吴、曹门东吴、祁家畈西吴、永河板仓吴、三角会吴等。

1.八里陡山吴,习称县南陡山吴,始迁祖名吴荣,原籍江西抚州崇仁,南宋末年官黄州通判,定居黄冈中和里,黄安建县折入黄安辖,今为红安县八里镇陡山一带。吴荣的二世后代名吴温,于元朝至正年间官闽南(福建)招抚使。第三世孙名吴应澍,博学多才,然放逸不入仕,朝廷屡征用其才而拒官禄为林隐。朱元璋羡其才,仰其节赐号曰西山。第四世名吴琳,明洪武年间,为吏部尚书,敕建开国天官坊。吴琳的弟弟吴球徵,做了明朝初年的内臣。朱元璋在裁减宫室内官时,将他视为鲁花不先(蒙古元朝贵族)的后裔,发配到江西定居。又一弟名吴琛,官浙江衢州府同知,后迁桐乡定居。第五世吴都为恩贡生,官监军职。吴澄为洪武年间的武举人。吴乾为侯补知州。第七世吴绍为会州卫经历。

九世至十六又分为六支:一支定居在中和会(约今八里镇中和司村及周边的几个自然村一带)的旧湾、街上湾、桃花等处,至清宣统元年(1909)约二千余人丁。

两支定居在卓旺会(约今八里镇卓旺山、莲花村一带)的吴家田、陡山、枣林湾及麻城等处,至清宣统元年(1909年)约二千余人。

一支定居在东岳会(约今永河镇的马埠头村、椿树店村、尚儒片一带)的砚池畈和县城等处,至清宣统元年(1909年)约二千余人。

一支定居在金山会(约今高桥南,觅儿北的分水岭村、茶庵庙、杜家凉亭北一带)的吴三塆等处,高桥会(高桥河一带)的胡家冈、平头山等处,至清宣统元年(1909年)约二千余人丁。

一支定居在方庙会(约今八里镇的石门桥一带)的石门路等处,至清宣统元年(1909年)约千余人丁。

此系吴姓常称为旧分居、斗分居、篆分居、金分居、石分居。

陡山吴氏缙绅略录:十七世吴海,中清乾隆己酉解元,未入仕。十八世吴海之子吴世楷,中道光甲午举人,亦未入仕。吴燕翼,为岁贡训导。十九世吴世楷之子吴道燮候选县丞。吴星炜,官兰翎五品候选巡检。吴铎以其孙吴庆熙官而封奉政大夫。吴道章,为候选州同。吴礼绪,为四川候补知县。吴礼缃,为候选同知。吴焱南廪贡,官清宣统崇阳教谕。吴楚珩,封奉直大夫。吴家麟,官河南府经历。二十一世吴意诚,职花翎四品州同。吴典乐,为增贡训导。吴至诚为州同。吴庆熙为附贡,官四川永川县知县,宣统年擢火卢郝屯务府。吴庆成为议叙五品。吴泽涵、吴乐华都为贡生。吴绍林,为试用知县。二十二世吴丙南以附贡中进士,官山东平度州知州。吴焕南,为四川候补知县。吴卓斌,官山东德州州判。

2.祁家畈吴姓即旧称县西砦会吴姓,或西吴。始祖名吴重四,太学生,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江西迁徙到湖广黄陂县滠源乡祁家畈(城关镇西南,今为城区金沙小区),黄安立县后此地划归黄安邑辖。此支吴姓后裔主要分布在今二程镇、上新集镇、城关镇西南西北一带。

西吴(祁家畈吴)缙绅略录:二世吴绍武为廪贡,官黄州府教授。自三世至七世多为廪贡生,少有科贡仕官者。八世吴家睦,为庠生官通判。吴国宝,官陕西狄道县丞。吴国霖,为廪贡生,后中进士,官江西吉水知县。吴国宦,为明朝天啓年间岁贡生。九世吴士达,为经历。吴士伸附贡生官桐柏知县。十世吴之珍,中清顺治辛卯举人,壬辰进士,官山东诸城知县。十一世吴继善,为清顺治年间岁贡,官汉阳训导,康熙间为恩贡。吴宏初,中康熙丙子举人,戊子廷试贡元,官湖南邵阳县训导。吴应庚,中康熙戊午举人,己未进士,官四川隆昌知县,行取吏部主事,继任考功员外郎。十二世吴遵路,为清朝廪生官县丞。吴世奇廪贡生,官咸宁训导。吴世哲,为乾隆甲午岁贡,吴元琬,乾隆甲午岁贡。十三世吴汧,中清乾隆丁卯解元,壬午进士,官山东陵县知县。吴青选,为雍正己酉拔贡,丙子副榜,任当阳县教谕。吴必荣,候选主簿。吴万,选庚午岁贡。吴光澧,乙酉岁贡,官房且训导。吴銮,为县丞。吴涣,廪生官河南汝宁县丞。十四世吴蕙,为清乾隆辛卯副元。吴斗文,为廪生,官石首县训导。吴中理,中乾隆丙子举人,保康县教谕,升长沙府教授,再升山西浮山县知县。吴大观,为庠生,官卫千总。吴观泰,为戊辰岁贡。吴大崧、吴大桂,为癸亥、已卯岁贡。吴恢声,中乾隆壬申经元,官承煦府经历。吴超楚,为乾隆乙酉拔贡,枝江训导。吴大杬,中乾隆庚寅举人,应山训导。吴大柷,中乾隆壬子举人。吴定元世袭云骑尉候补守备。十五世吴嗣泰,为乾隆壬子同科举人。吴鸣泰,中嘉庆己卯岁贡举人。吴性诚,为贡生入仕,官福建彰化、凤山等县知县,升谈水同知,擢台塆知府。吴正纬,官江西德化知县,升知府。吴向仁,官江西候补知县。十六世吴劻衡,中清道光甲午举人。吴克达中道光己亥举人。吴起鸿中同治酉癸举人。吴寿昌,官布政司经历。吴寿恒,官州同。吴克为州吏目。吴腾蛟为庠生,官江西按察司知事。吴克均,由恩贡中书贡,科考中书魁,官江西景德镇巡检。十七世吴福,中光绪乙卯举人。吴钟麟,中光绪乙酉举人,官咸宁正训,石首教谕。吴锡麟,为光绪拔贡,官邮传部录事。吴钟藻岁贡,官汝霖,官布政司经历。吴心坦,官参军府文卿,继任广俱守备。吴家祥,为廪贡训导。吴佑锴,为候补知州,吴佑品,官县丞。吴玉田任同知。十八世吴夔龙,官河南县丞。吴照南,官河南巡检,署祥典史,莲舫府经历。十九世吴耀奎岁贡。吴炳奎附贡,为兰翎五品衔,官广东县丞,代理东莞缺秩,镇清远县,后调回岐亭巡检。吴煜立,为五品军功,官玉田县丞。

3.曹门吴姓,习称县邑东吴,始祖名吴万七,原籍为江西抚州临川县,为元朝官吏,官至大司马。元朝至正末年(约公元1360年)避乱隐居于南郡,死后官赠武德将军,葬于黄陂白龙山。儿子名吴荣一承荫其官阶,袭位定居于楚黄。吴万七有四子,史称四房分居。吴荣四仍居祖宅(即江西临川),其余三房都迁居于黄安。吴荣一居高桥会石壁山王德塆沙平一带,约有四砦,至清宣统年有丁口五六千之众。吴荣二迁徙箭厂河(今河南新县箭厂河乡),筑宅而居,即四角槽门吴。故有槽门吴,又曰东吴。曹门吴姓主要分布区域为长水会、长山会、三角会(即今城关长山、高桥、杏花三角山一带),至清宣统年约五千余人丁。吴荣三支系居师古墩,羊角会、老山、道安等会(即今城关丰岗、赵河、华河、老君山至七里一带),至清宣统年约八千余人,约二十余代。

吴荣一虽袭父职,但一生不愿意当元朝蒙古人的朝官。元末群雄割据,欲成王者相互竞寻社会名流谋士为己用,吴荣一恶之。于是穿上教书先生的衣服,戴四角巾帽在家办黉学。上门求贤出山者接踵而来,劝逼相加,他坚持不赴其任。朱元璋在楚北麻城一带攻打陈友谅急待用谋士,几次登吴门求访,亦不出任其官。待朱元璋称帝后,为仰其才学和人品,也为自己尊儒重贤做招牌,特遣学士陶安前往慰勉,御赠匾额“高士颜”,吴荣一便以此号作为居庐之名,此村后来演变为“高仕轩”(今高桥镇高仕轩村)。

吴荣一支系缙绅略录:吴化,中明万历戊子解元,乙未进士,官礼部主事,升户部员外郎。吴世模,中清康熙辛卯举人,癸已会试魁元,武英殿纂修,四川重庆知府。吴琳,为明嘉靖拔贡,官山西曲沃知县。吴可学,为拔贡,官光禄寺署正。吴光龙,为明万历戊午拔贡,庚申廷试朝元,官庐江知县。吴纯学,为明嘉靖辛酉岁贡,官山西大同府推官。吴采为岁贡,官松滋、通山教谕,升成都参军。吴光寅,为岁贡,官范县知县,后殉难以殃。吴光乾为岁贡,官四川金堂教谕,升庐山知县。吴寿明为岁贡,官纯安县丞。吴光俞、吴世奇、吴世哲、吴世桢都为岁贡。吴檠为岁贡,官郧西教谕。吴谦为岁贡,官麟游知县。吴橐为廪生,考选知县。吴世极,为考授州同。吴光临,官山海关守备。

吴荣二支系缙伸略录:吴桂华,中清同治丁卯举人,官蒲圻、大冶、建始、均州等县教谕,其他不详。

4.三角会吴姓。(今两道桥三角山一带,系刘河、马榜二村),始祖名吴金山,偕弟吴万山由江西南昌府水塆里迁居黄冈吴家苑。吴万山有后代又迁徙河南、湖北竹溪、房县。到明朝嘉靖时有名吴宗福者又返迁麻城太仙里三角山下(今杏花乡两道桥管理片的刘河、马榜两村一带),在清宣统年间有人丁约二千余口。

吴姓自为一族的缙绅略录:吴瑄,中清乾隆甲午举人。吴伟,为清同治乙丑岁贡。吴行健,为清光绪乙未岁贡。吴言昌,为五品衔训导。吴海谰,为廪贡,待同知衔。

5.板仓吴姓。(即今红安永河镇板仓塆)。板仓塆吴姓的始祖与县城北门外的胡家塆始祖为同一人,名吴兰芳。明洪武初年以武职奉朝命镇抚湖广,后携家小由江西饶州迁麻城太仙乡,开土垦荒建立长兴村(即今县城北门外胡家塆),吴兰芳有五子,长子名吴天佑,居长兴村(即今县城北里许胡家湾);二子名吴天训,迁居江南;三子名吴天详,迁居县东部板仓塆,即今永河镇板仓吴家塆。吴天详是本支吴氏的始迁祖,即板仓吴姓的宗祖。四子名吴天德,迁回原郡江西饶州;五子吴天锡,迁居德安州,即今湖北安陆。板仓塆,传说为宋元时期的皇家屯粮的场所,等于是今天的国库粮仓地。封建社会的粮仓,都是用木板做仓橱,故名板仓。

居长兴村为长子吴天佑一支,传至第三代后,因助黄安第四任知县应存初修建县衙,献田捐资筑土培城,迁居徙塚有功,受地方衙官呈请明皇隆庆帝赐姓“扶”,后改为“胡”姓。其他兄弟四人均在各自居地以吴姓衍播生息。板仓吴姓的衍播情况是,以永河板仓塆为中心,渐向八里中和的东西北几个村庄,高桥镇东部几个村庄延播。亦有少数迁徙四川,河南光山、新县等地。

 

 

文章录入:吴卫东    责任编辑:吴卫东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