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吴贤秀公生平 |
|
作者:吴维国 … 文章来源:至德文化博览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4-27 热 荐 ★★★ |
|
|
[align=center]浅谈吴贤秀公生平
吴维国 吴清南 吴芳芦[/align]
吴贤秀,字敬之,号壶邱。祖籍汴州浚仪 (今河南开封浚仪)人,是中华吴氏开姓始祖吴泰伯、传代始祖吴仲雍的第68世后裔,
是吴先奋的长子,配王氏一品夫人,育三男(理、玟、现),女(长女嫁太常正卿王震,次女嫁兵部尚书辜机)。
贤秀公生于唐天宝元年(742年),卒于唐元和二年(807年)。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官宦之家,自幼聪明,勤奋好学,读书过目成诵,学高才博。唐至德元年 (756年),肃宗皇帝李亨即位。吴贤秀于唐乾元己亥考中进士,初任衡州卒,次当建宁令,刺史称其能,乡民服其公。后调侍御史,纠奸邪,默腐恶,直声震于时,随迁司农卿,殊有建树,升为户部侍郎,施耀户部尚节,佐朝堂,抚百姓,堪称社稷之贤臣。历经天宝、至德、乾元、上元、宝应、广德、永泰、大历、建中、兴元、贞元、永贞、元和等十三个朝代,忠心报国四十七载。
代宗皇帝李豫即位不久,任命吴贤秀为户部尚书。他在朝廷任上,执政为民,倾听百姓意见,关心百姓疾苦,尽忠报国,竭力协助代宗皇帝施政,治国安邦。但是,宰相元载在朝廷中施行反间计,为非作恶,影响朝廷人心不安。忠臣吴贤秀坚持正统,排斥奸邪,唐大历十二年 (777年),户部尚书吴贤秀同兵部尚书颜真卿等合力执行圣旨,策划诛元载,朝廷官员赞扬了功大名高的忠臣吴贤秀和颜真卿等。
唐建中元年 (780年)。德宗皇帝李适即位之后,藩镇叛乱。户部尚书吴贤秀上书请旨,愿意领兵讨四镇之乱。德宗皇帝知道吴贤秀族侄吴少诚叛乱后,故不准旨。之后,德宗皇帝终于把藩镇之乱平息。德宗皇帝平乱返京之后,朝廷中的裴延龄又得到德宗皇帝的重用,因此,他别有用心地胡说,藩镇之乱牵连吴贤秀,对户部尚书吴贤秀横加打击,篡位夺权,斗争激烈。德宗皇帝尤恐于吴贤秀有累,密诏遗姚南仲谕贤秀避琼,正统老臣吴贤秀不从,并说:“我们先代祖辈都是为大唐保江山的人才,难道我任事于肃宗、代宗、德宗的一员,经40余年为国效劳,就不是保住大唐江山……?”
为此,户部尚书吴贤秀坚持反抗奸邪强暴斗争到底,直到唐永贞乙酉(805年)春,德宗皇帝李适帝崩前夕,其时宰相裴延龄得逞,他在朝廷中统揽一切权力,把吴贤秀贬为广东雷州司户;朝廷中正气受挫,贤秀公处境困厄。然而,德宗皇帝恐公(贤秀)有害,便下密诏谕贤秀避琼。正统老臣吴贤秀,死守善道,不忍离弃朝廷。但犹豫不决之际,持密诏到了阳山,与至友韩愈商酌,时至三更夜分,忽闻空中叫声:“草肃土啬,玉京走辟”。韩愈正会其意:草肃为“萧”,土啬为“墙”,走辟为“避”,玉京为“琼”。今祸起萧墙,唯避祸往琼。
唐永贞乙酉(805年)正月,德宗皇帝驾崩,顺宗皇帝李诵即位后,怀念贤秀公之功德,对正统忠臣、户部尚书吴贤秀授予殊恩,特赐“德泽在生民,声名在华夷,勋劳在社稷”,敕铸铜牌四面两道 (圣旨手谕铸于牌上),与贤秀公随身,并明谕保护给予安置田地和一切利益。因此,户部尚书吴贤秀决定抵琼。唐永贞元年(805年)秋,偕王氏一品夫人和三男(理、玟、现)以及长女婿太常正卿王震等眷属30余人从京都长安经闽入琼,落籍琼山张吴图都化村 (今海口市美蓝区灵山镇大林旧市村),唐代隶属广东珠崖郡,张吴图都化村是一块地势平原、土地肥沃、山青水秀的好地方。贤秀公毫无犹豫地搬进大林旧市村,安家落户,得到当地的官宦和老百姓的热情接待,在大林旧市村的老百姓协助下,建造一座三亭二阁的大院,安置铜牌两道,圣旨手谕,经典书画,玉器笔砚等文化宝品和文房四宝,给老百姓留下了一派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