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 延陵郡与其他郡望、堂号
一、延陵郡
华夏炎黄周吴尊
前朝后汉设治郡
唐宋百家标郡堂
季札四房遂延陵
郡:秦、汉时期下设的行政机构,郡名(望)是汉民氏族为显示尊贵而标榜其祖仙曾经昌盛发祥的所在区域,有的先后曾设过郡治,有的没有设过郡治,但存祥瑞,比郡域更显尊贵。
延陵是因吴姓承昌始祖(姓氏始祖吴太伯之胞弟仲雍第18世裔吴王寿梦之四子)季札,观乐四周之音,治平称天下之最,高出延陵之鼎族,早标汉殿之方名,光大泰伯之风,逊让王位之地。吴王余祭元年(公元前547、周灵王25)赐封给其作彩邑而得名。遗址在江苏常州市南淹城。
季札谢世后,葬初封地延陵。孔子手书十字碑文‘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 ;
晋明皇帝太宁元(323)年尊崇季札为‘延陵王’。
故唐末,季札四房吴子玉53世裔吴鼒首编《丹阳吴氏家谱》始遂延陵为吾郡名(望)。
延陵:秦时为延陵县;
汉代改为毗陵县;
晋朝改毗陵为晋陵;分暨阳乡升设县;划丹徒曲阿乡、延陵镇复置延陵县。
晋陵县为现常州市;暨阳县为现江阴县;延陵县为现丹阳县。今丹阳县西南仍置有延陵镇。
当初的延陵包括现上述两县一市、武进一带。
后来,宋宁宗庆元十六年(1200)封季札为昭德侯;
明洪武二年(1369)封季札为吴季子之神。
延陵季子吴季札不但多才多艺,且人才谦和,至贤至圣,是中国道德发展史中的一块里程碑。其子孙繁衍发达,海内外绝大多数吴氏都系季札后裔。季札实系吴姓血缘史上一位承先启后的始祖神。因此,世守延陵的四房、改姓避祸南宋时归宗的长房、一部分二、三房的季札后裔,都标榜延陵为郡名(望)。
由于吴氏的姓源、发祥、集聚、变迁之地并非唯一,特别是季札次房吴征生世裔于吴国灭亡后,八方闯荡,开拓发祥,于是历史上因日久人众、迁徒流离等,就形成了另外七大郡望八大堂号。他们有的与延陵同宗同祖,有的与延陵同宗不同祖,有的既不同宗也不同祖。
二、八大郡望、八大堂号
季札次房三房裔
闯荡八方创佳绩
多支发祥几郡堂
部分回归延陵聚
八大郡望是:
延陵郡、濮阳郡、陈留郡、渤海郡、汝南郡、长沙郡、武昌郡、吴兴郡。
延陵郡 始于春秋,系季札光大逊国之地,须无设过郡治,但因季札圣贤,谢世后孔夫子手书《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十字碑文与晋明帝太宁元(323)年尊崇季札为延陵王。故比其他郡域更显尊贵,唐时季札子玉房54世裔吴鼒首编《丹阳吴氏家谱》时遂延陵为郡。地址包括现常州市,江阴县,丹阳县,武进一部分。
濮阳郡 始于秦汉,时属东部,西晋定名为濮阳郡,郡治濮阳县,下辖濮阳、廪丘、白马、鄄城4个县。属于延陵季子一脉,是汉初长沙王吴芮、东汉大司马吴汉后裔中的分支,由吴汉裔孙吴遵迁此落籍开基。后来分衍出武陵吴氏,贵溪吴氏等。
陈留郡 始于西汉,郡治陈留县(今河南开封市南),下辖陈留、小黄、成安、宁陵、雍丘、酸枣、东昏、襄色、外黄、封丘、长罗、尉氏、傿县、长垣、平丘、济阳、浚仪等
17县。因该郡吴姓,最早居于陈留县,后迁居长垣县,故称陈留吴氏或陈留长垣吴氏。后来分衍出华阳、绵竹等吴氏。
渤海郡 因延陵季子曾奉吴王寿梦之命驻守过渤海,封为渤海王,子孙逐步繁衍,至汉代始设渤海郡,郡治浮阳县(今河北沧州东南),下辖盐山、鲁城、清池、南皮、东光、胡苏、乐陵、阳信、滴河、棣州、厌次、蒲台、无棣、渤海等县。郡中的吴氏因最早居住于安陵县,故又称渤海安陵吴氏。后裔又迁居河北赵县、邺县,河南洛阳以及南方各地。
汝南郡 始于汉初,郡治在今河南上蔡县,辖西华、商水、项城、沈丘、郸城、界首、太和、颖上、阜阳、阜南、淮滨、临泉、新蔡、息县、正阳、确山、遂平、西平、汝南、平舆、潢川等37个县。郡中吴氏大约在唐代由灃州迁来,相传是“延陵季子”和唐代太常博士吴武陵后代。后分衍出山西太原吴氏,华州华阳吴氏、安徽宁国吴氏,浙江嘉兴吴氏等。
长沙郡 始于战国末年,郡治临湘(今湖南长沙市)。西汉初更名为长沙国,西汉以后又更名为郡。辖今之湖南大部、广西东北部、广东连县、英德及江西西部一些地方。郡中吴姓为汉初长沙王吴芮及后代,从西汉开始迁徙到全国各地。
武昌郡 始于三国时期的吴国孙权,后曾一度更名为江夏郡,郡治武昌县(今湖北鄂州)。辖地相当于当今之鄂州、
黄石、武昌、嘉鱼、咸宁、通山、阳新、大冶等县、市,以
及江西北部的九江一带。郡中吴姓约在南朝时由吴郡分迁而来,居于今之武昌。后分衍出江阴吴氏、山阴吴氏等。
吴兴郡 始于三国时期,郡治在乌程县(今浙江吴兴南下菰城)。曾辖乌程、临安、余杭、武康、东迁、于潜、故鄣、安吉、原乡、长城等十县,相当于今之浙西、苏南及江西东北部之湖州、德清、临安、安吉、长兴、宜兴等地。郡中吴氏为山阴吴氏或萧山吴氏分衍而出。后分迁到全国各地。
八大堂号是:
①.三让堂 因泰伯、仲雍和季札三次避让王位而得名,是吴氏中影响最大的堂号。
②.让德堂 和 种德堂 流行于台湾地区。
③.世德堂 流行于湖南湘阴一带。
④.仁德堂 流行于浙江嵊城一带。
⑤.至德堂 流行于湖南岳阳一带。
⑥.延陵堂 流行于江苏常州一带,也是吴氏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堂号。
⑦.秀聚堂 流行于湖山(今属湖南)等地。
⑧.忠义堂 流行于今安徽凤阳等地。
三、宋时期前120姓郡望排序
赵天水
钱彭城
孙乐安
李陇西
|
周汝南
吴延陵
郑荥阳
王太阳
|
冯始平
陈颖川
褚河南
卫河东
|
蒋乐安
沈吴兴
韩南阳
杨弘农
|
朱沛郡
秦天水
尤吴兴
许高阳
|
何庐江
吕河东
施吴兴
张清河
|
孔东鲁
曹谯郡
严天水
华武陵
|
金彭城
魏钜鹿
陶济阳
姜天水
|
戚东海
谢陈留
邹范阳
喻江夏
|
柏魏郡
水关兴
窦扶风
章河间
|
云琅琊
苏武功
潘荥阳
葛颉邱
|
奚北海
范高平
彭陇西
郎中山
|
鲁扶风
韦京兆
昌汝南
马扶风
|
苗东阳
凤郃阳
花车平
方河南
|
俞河间
任东安
袁汝南
柳河东
|
丰京兆鲍上党
史京兆
唐晋阳
|
费江夏
廉河东
岑南阳
薛河东
|
雷冯翊
贺广平
倪千乘
汤中山
|
滕南阳
殷汝南
罗豫章
毕河南
|
郝太原
邬太原
安武陵
常平原
|
乐南阳
于河南
时陇西
付清河
|
皮天水
卞济阳
齐汝南
康京兆
|
伍安定
余下邳
元河南
卜西河
|
顾武陵
孟平陵
平河南
黄江夏
|
和汝南
穆汝南
肖兰陵
尹天水
|
姚吴兴
邵博陵
湛豫东
汪平阳
|
祁太原
毛西河
禹陇西
狄天水
|
米京兆
贝清河
明吴兴
臧东海
|
计京兆
伏太原
成上谷
戴谯国
|
谈广平
宋京兆
茅东海
庞始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