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潮州顶吴暨厦寺吴氏
位于广东潮州南春路末,有一个吴姓聚落的自然村——陵溪里。陵溪里系潮州春城楼顶吴族人聚居之地,据传开始于清代前期,原住户姓吴,皆为一脉。关于陵溪里吴氏族人的来源,比较普遍的有二种说法:一是清代吴氏先人为了逃避战乱,从福建迁往此地;一是清代吴氏先人从揭阳曲溪迁徙至此处。由于族谱等相关资料被毁,关于本乡吴氏和“陵溪里”一名的来源,至今未能考证。陵溪里吴氏先祖于清代前期来到潮州府城南门外春城楼一带(今潮州市湘桥区南春中学对面一带)创祖,后来,吴氏族人发现南面的厦寺土地肥沃,适合耕种,有一部分人迁到今厦寺乡定居,成为今厦寺乡吴厝。清末又有一些“桥头吴”(桥东一带的吴氏)和“枫溪吴”族人迁入厦寺吴厝,至今有百余年的历史。人们以春城楼为界,称陵溪里吴厝为“顶吴”,称厦寺吴厝为“下吴”。清代,顶吴、下吴均隶属于潮州府海阳县南关厢(南厢都);民国时期,均隶属于潮安县南厢乡;今顶吴、下吴分别隶属于潮州市区南春街道、城西街道。
在厦寺乡,至今仍保留着一座三山国王庙,该庙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至今已有250年的历史,为顶吴与下吴所共有。
顶吴陵溪里南连春城楼,北接油车林。分为两条巷,在今南春中学对面的巷子称为“顶闸门”,在今阿先k岛烧烤店隔壁的巷子称为“下闸门”。虽分两巷,但可互通。全乡共有三房。清末民初,顶吴有村民在南春路末端创“吴顺发”油车行,以榨取花生油为业,据传该商号拥有油车多达99只,遇到旺季时,整座吴氏宗祠堆满花生。潮州府城“东西南北门”,皆有吴顺发的商铺。上世纪30年代,下吴村民吴雪薰创办“吴祥记”百货商号,后成为赫赫有名的“潮州首富”。抗战胜利后,1946年,吴雪薰耗资2000两黄金,在城内义井巷内建起一座豪宅,这座豪宅便是潮州民间所津津乐道的“皇宫厝”。
今在陵溪里内,还保存有民国建筑风格的吴氏宗祠,堂号“让德堂”。堂联为“延陵家声远,渤海世泽长。”宗祠为顶吴与下吴所共有。吴氏宗祠始建于民国八年(1919年),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昔时,吴氏宗祠面朝南堤,背倚南春路,祠堂前有两个大池塘(其中一个为吴厝池)。祠堂门口两面墙上各有松鹤与竹鹿的造型,还分别刻有杜甫的《崔氏东山草堂》、《玉台观〈滕王造〉》(此诗下有落款“遇宾钟孟鸿”和两个印章)和苏轼的《次韵叶致远见赠》、《次韵段缝见赠》四首诗句作为装饰。门口配有一对石鼓,门额书“吴氏宗祠”四个大金字,据传是当年拓印明朝潮州大书法家吴殿邦的字迹,门额背阴刻“见位闻声”四字,落款“中华民国己未年冬月,怀钦公子孙建立”。祠堂内原来有精美的祖龛供奉本乡历代祖先牌位,文革期间被毁。
当年吴氏宗祠落成庆典时,南厢乡很多村子派代表前来庆贺,场面十分盛大。七十多年前,顶吴、下吴举行“送校”(起辈序命名),请来潮剧团在宗祠前演潮州戏。尤为有趣的是,演出的戏棚一半架在池中,一半搭在地上,村人看戏时,水中倒映,水中每年水上皆是戏,至今尤被耄耋者所津津乐道。1950年前,顶吴、下吴在冬至日举行祭祖仪式,本村凡年满十五岁的男性都可以到宗祠饮宴,每人还可分得猪肉四两,红桃粿两个,发粿一片。每年营老爷,正月营厦寺三山国王、潮郡安济圣王,二月营玄天上帝,三月营关帝,顶吴和下吴的村民都要集中在吴氏祠堂埕祭拜。每年七月廿三本村“施孤普渡”时,宗祠内都会举行大型的放焰口活动,顶吴和下吴的村民都聚集在祠堂埕祭拜,其祭拜的场面十分壮观。
上世纪50年代,农干校的师生借用吴氏宗祠进行教学活动和作为住宿。文革十年,吴氏宗祠面目全非,祠堂内部结构被改建。祠堂里边的一切东西,包括金漆木雕、泥塑、嵌瓷、牌匾、祖龛、祖像、族谱、及锡器等都被破坏得荡然无存。祠堂内杂草丛生,狼藉不堪,一度作为工场、学校宿舍、储物室。祠堂前原有两个大池塘后来被莫名其妙填埋,还在该地建起了“广东金汉集团”大楼,致使祠堂埕仅存的面积窄小。且由于文革的洗劫,本乡的祖谱、辈序诗以及创乡先祖之名号【现在初步判定“怀钦公”为本乡开基祖 】 ,今已无从得知,仅存的辈序诗只剩下“开兴潮大德,恩泽高深远”两句。
所幸的是,目前,在顶吴和下吴全体宗亲的共同努力下,筹资重修吴氏宗祠,重修工程正在进行中,不久的将来,吴氏宗祠将旧貌换新颜,重焕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