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吴姓宗谱》序 |
|
作者:吴金水 文章来源:本站综合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3-3 荐 ★★★★★ |
|
|
参天之木,必有深壤繁根,奔腾江河,亦有远渊源头,人生念祖,理其是焉。 始祖泰伯,三让帝位,开拓江南。开国勾吴,以国为姓,汇总华夏文明。孔圣人赞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世人感其德,建泰伯庙于无锡梅村,享八方敬仰奉祀。 吴氏宗族有三千多年历史。在跌宕起伏的历史长河中,虽经社会变迁,族人迁徙,世世代代,无不依谱溯本求源,归宗认祖,千古不变。今改革开放、政通人和、经济繁荣、国泰民安,更是时不待我,珍时修志,于2001年9月《福建莆田吴兴宗谱》编修工作启动。先祖吴公,字起祖,号长官,祖籍延陵。唐高宗时,率胞弟及眷属自江西豫章入闽经商。卜居莆田城西华岩山。设延寿教馆以敦教化,开长生港埠以通商贸,筑杜塘长堤以捍海潮,建延寿陂堰以尽水利,掘水沟十六道以辟良田,遂成兴化北洋平原万顷沃壤。其功其德与李冰、周处相望于史册。吴兴的一生,集中反映了吴氏家族谦让、敦睦、开拓、奉献的优良传统。 吴兴家族入莆开族至今,已有一千三百五十多年,派衍近50代。宗族瓜瓞,繁衍不息,一本万枝,枝荣叶茂。吴兴二世吴景,传五代同堂,倡建吴公祠于吴公潭之东,家食人口一百二十五,尊卑有序,内外有伦,誉享玄里。享九十高寿而终。唐建中时吴凑为福建观察使,改吴公祠为吴公庙。自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吴兴一门七子登科出仕,堪称莆阳之望门名族。饮水思源,皆庇托吴兴福泽。宋徽宗赐额“孚应庙”,宋高宗敕封“义勇侯”,淳祐间朝旨加封“义勇普济侯”。吴兴建延寿陂,穷穴斩蛟,其事尝载地方志乘,名家著述,吴氏族谱之中,千年传颂,万世流芳。 在莆田及至福建,世人因吴兴综治延寿溪功德,誉其宗称延寿吴,泽被宗族。胞弟吴良任莆田知录,致仕居华岩山可塘,其宗称可塘吴。吴兴十七世吴襄迁居魏塘,其分宗称魏塘吴;吴兴二十二世吴琳迁居西洙,其分宗称洙水吴;吴兴二十五世吴梅迁居鳌头,其分宗称鳌头吴;吴兴三十三世吴世盛迁居使华陂埔,其分宗称陂埔吴;吴兴三十四世吴元鲁迁广业里夹漈,其分宗称夹漈吴。吴兴宗族之分支脉,代代相承,前仆后继,和睦亲近,辛勤工作,奉公守法,劳动致富,偕其他家族携手共进,成就了家乡之经济文化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莆人以吴兴为荣耀,族人以吴兴为显贵,尊其为神袛。是故,孚应庙亦称吴长官庙,历代屡有名宦乡贤重修重建,置可司掌理致祭,祀典如李长者庙仪仗。一九九四年吴氏族人偕上林村乡贤鸠资重建孚应庙,暨成立吴兴纪念馆董事会。庙宇正殿占地一千五百八十一平方米,保存唐宋瓜楞石柱十二柱,奇姿丽态,灵气含蕴,香火常年不绝。 谱牒是人类的血缘史,是家庭氏族繁衍迁徙的实录,是社会文明发展的轨迹。《福建莆田吴兴宗谱》历经四年时间的努力,终于付梓问世,是莆田延陵吴氏宗族的一件喜事,也为吴氏谱牒增添一叶光辉。笔者受宗亲之托,董其事,深感诚惶诚恐。窃思修谱明序,及千秋事业,唯专心致志,鞠躬尽瘁,遵循历史唯物观,以谱为本,实事求是,去伪存真,继承发展,力求做到:世系可靠,繁衍真实,体例统一,博采众长,方可上慰祖先,下惠子孙。但闻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是不变的自然规律。人类总是要进步的,吴兴宗亲也总是在前进的,诚望我宗同仁后高,适时修补重编,发扬光大,衷祝《福建莆田吴兴宗谱》在今后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延伸发展。
——泰伯109世裔孙、原中共莆田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全国政治思想研究会研究员 吴金水 2005年5月吉时于荔城
|
|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
我要投稿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