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阳县老田吴氏
肇基祖(始祖):吴栋材
原籍:河南南阳府桐柏县嘉兴厢
迁移情况:吴栋材西汉宣帝元康丁已年官至顺元守,公元前65年间弃官隐于松阳,后裔分居于新城里、罗城弯、步村、下河东、董家冲、七房里、积善门等地。外迁:吴栋材57世孙吴希裕迁桐城县,吴桡材58世吴延生迁江西婺源县、贵池县崇贤乡;吴栋材60世吴宗贵迁无为县;64世吴大郭明万历年间迁江西彭泽;吴大妹明万历年间迁安徽潜山;吴大恪明万历年间迁安徽繁昌;后裔迁石台、池郡、铜陵、全椒、贵邑、祁门、江西鄱阳、鸡母山、太湖、河南新野、湖北汉口、广德州、徽州、宁国、浙江长兴、太平、屯溪、江苏高邮、安徽泾县、宿松、来安、浙江开化县、上海、东流、顺安、舒城、旌德大李村、颖州、江苏常熟、霍山县舒家庙。
先祖情况:吴栋材乃长沙王吴芮后裔,生于公元前107年,卒于公元前25年,妻贾氏,子二:相玉、卿玉。
字辈:(59-105)永宗景仕文大世,国泰庆民主,忠诚期克纯,承家先以义,光裕充宜坛,祖系周之德,元来礼让敦,欣奉享盛日,嗣美益新城。
联系人:吴根杰
参见
安徽省青阳县老田吴氏
老田,现为安徽省青阳县九华乡所辖一行政村,位于中国佛教名山九华山北麓,连接318国道的五(溪)九(华山)省道沿村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极为方便。东依笔架,西傍水浒,北望玉屏,四山环合,宛若山城。其中地势平坦,有田数千(亩),华溪纵流,玉带(河)穿村,枕山襟水,景色宜人。据民国六年续修的《老田吴氏宗谱》记载:老田是因“高腴弥望,灌溉不涸,栋材公解佩易焉,吴为世业故名之”。唐天宝十三年,诗仙李白应陵阳(今青阳)县令、友人韦仲堪之邀,往游九华山,经此观其情景,吟诗曰:“洪荒既已判,江天今以图,末有九华图,先有老田吴”。老田吴此场名千世。
现今,全村共有16个村民组:松树、栗树、团结、三甲、阮东、新建、学习、中心(即新城里)、丰收、卫星、红星、庆丰、小岭、样山、月红、梧桐,789户,2735人,其中男性1455人,女性1280人,吴姓人口约占三分之二。
老田吴氏开基始祖吴栋材,原籍河南南阳府桐柏县嘉兴厢,西汉宣帝元康丁巳年官至顺元守,因建言忤旨而左迁六安令(今安徽六安市)。适僚友陵阳尹(青阳时名陵阳县)窦子明道及九子山(今九华山)之胜,令其仰慕,于公元前65-61年间弃官携家室由豫入皖,隐住松阳之新城里,垦荒拓田,繁衍生息,相传至今。
吴栋材是西汉长沙王吴芮的后裔,生于公元前107年,卒于公元前25年;妻贾氏,生有2子1女,长子吴相玉,次子吴卿玉。吴栋材墓在曹溪寺(今庙前镇六泉村)凤凰岭卯向,原墓碑与花岗石台阶已毁,现在墓碑为清雍正年间重建。
吴栋材开基老田,繁衍生息,传至60世分房。始发8房,即:廉分、宁分、晟分、言分、裕分、德分、南分、延分。1993年续修宗谱时,元末明初外迁本省和县吴家寨(今白桥吴氏)的55世吴提领后代回老田认祖归宗,故作一分看待,算领分,这样,共计九分。老田吴氏立派行是从59世开始,并已立派至105世,其派行顺序为:永(59)宗(60)景(61)仕(62)文(63)大(64)世(65),国(66) 泰(67)庆(68)民(69)主(70),忠(71)诚(72)期(73)克(74)纯(75),承(76)家(77)先(78)以(79)义(80),光(81)裕(82)充(83)宜(84) 坛(85),祖(86)系(87)周(88)之(89)德(90),元(91)来(92)礼(93) 让(94)敦(95),欣(96)奉(97)享(98)盛(99)日(100),嗣(101)美(102)益(103)新(104)城(105)。
和县白桥吴氏则从1世祖吴提领起立派行,并已立派至71世。其派行顺序为:忠(1)常(2)功(3)能(4)荣(5),子(6)祖(7)福(8)崇(9)应(10),继(11)维(12)必(13)泰(14)景,(15)运(16)恒(17)昌(18),文道(19)体明(20)风(21)秀(22),德(23)沛(24)贤(25)良(26),诗(27)书(28)裕(29)后(30),礼(31)乐(32)型(33)芳(34),端(35)贻(36)燕(37)翼(38),众(39)荷(40)龙(41)光(42),敦(43)睦(44)一(45)脉(46),笃(47)敬(48)平(49)章(50)久(51),垂(106)(52)x统(107)(53)绪(108)(54)光(109)(55)致(110) (56),祯(111)(57)祥(112)(58)凝(113)(59)云(114)(60)天(115) (61),尚(116)(62)仁(117)(63)施(118)(64)惠(119)(65)政(120)(66),万(121)(67)民(122)(68)颂(123)(69)黄(124)(70)炎(125)(71)。
注:1995年《老田吴氏宗谱》修成时双方商定:老田吴氏从106世起,白桥吴氏自52世起用统一派行。
县内各支概况
吴栋材开基老田,至今2060年,到1995年下传至79世。其后代子孙除出国、出省、出县外,目前县内各乡镇皆有分布,吴姓田人口共有16963人,名列县内358个姓氏的第2位。其中吴姓人 口比较多的乡镇有:九华乡、庙前镇、杜村乡、蓉城镇、丁桥镇;居住比较集中,迁居开发较早的自然村落有:新城里、罗城湾、罗城里、步村、下河东、董家冲、七房里、积善门等地。
新城里(俗称老田城里,现为中心村民组)。为老田吴氏发源母村,由吴栋材开基于公元前65—61年,为老田吴氏1世祖居住地。新城里吴姓人口在明清时甚为兴旺。目前,是县内各乡 镇中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村庄,也是建村历史最为悠久的村 庄。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出教授1人,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6人,博士1人,研究生2人,本科生11人,大专和中专毕业生40余人。
罗城弯(又名弯里吴,庙前镇星星村境内)。由59世吴永显开基。吴永显生于明宣德九年(1435)正月十八日。妻胡氏,生3子2女。长子吴宗琼,次子吴宗璁,三子吴宗瑶。卒葬乌株山乾巽向。全村现有吴姓人口580人。
罗城里(又名土里吴,庙前镇星星村境内)。由60世吴宗喻开基。吴宗喻生于明正德七年(1513)十一月二十八日。历年80,恩给冠带。妻毕氏,生5子:吴景荣、吴景华、吴景富、吴景贵、吴景美。卒葬李家庄,全村现有吴姓人口210人。
步村(又名小老田,九华乡代村村境内)。由61世(廉分大房)吴景初开基。吴景初生于明景泰三年(1453)九月二十九日,80岁时恩给冠带邑侯,卒于嘉靖七年(1529),同唐氏葬于舒家垅。妻罗氏生子吴仕杰,妻唐氏生2子2女,长吴仕真,次吴仕英,全村现有吴姓人口420人。
下河东(九华乡柯村村境内)。由61世吴景丽(廉分四房)、吴景富(晟分二房)兄弟于明嘉靖年间共同开基。吴景丽生于明成化十年(1475)八月二十八日,妻王氏,生2子吴仕皋、吴仕傣,谢世年月不详,卒后葬乌株坞。吴景富生于明成化十年(1475)七月二十日,嘉靖己亥年迁东溪(即今下河东),妻何氏,生3子3女,子吴仕侃、吴仕尧、吴仕禹。卒于明嘉靖二十八年(1550),葬舒家垅。全村现有吴氏人口109人。
董家冲(九华乡二圣村境内)。由61世吴景正开基。吴景正生于明成化二十年(1485)五月初八日,妻钱氏,生3子2女,子吴仕盈、吴仕施、吴仕路,谢世年月不详,卒葬老牙坞卯向。全村现有吴姓人口120人。
七房里(九华乡二圣村境内)。由61世(言分大房)吴景常开基。吴景常生于明景泰六年(1456),妻张氏,生2子:吴仕忠、吴仕琪。卒于明成化十九年(1484),同张氏葬金沙泉。全村现有吴姓人口110人。
积善门(庙前镇新华村境内)。由64世(南分大房)吴大烈开基。吴大烈生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5),妻熊氏,生3子:吴世恭、吴世仁、吴世宽,卒葬贵池县(今贵池市)殷家汇。全村现有吴姓人口230人。
上列八个自然村的现有吴姓人口均占该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吴姓人口占自然村总人口三分之二以下的未列。
老田吴氏世系
吴栋材(1世)——吴相玉——吴祖本——吴骐——吴重宇——吴文廉——吴豪刚——吴念伯——吴济楚——吴克大——吴勉之——吴复延——吴政益——吴通泉——吴及安——吴仲卿——吴崇庆——吴达祖——吴福四——吴积善——吴承枝——吴荣宗——吴器高——吴孟光——吴清甫——吴循仁——吴胜祖——吴甫荣——吴传受——吴如海——吴明远——吴万里——吴景辉——吴茕阳——吴重兴——吴克恕——吴大章——吴本洪——吴必荣——吴玉昆——吴洛阳——吴文聪——吴兴义——吴子溶——吴愈胜——吴鹏飞——吴龙渊——吴承交——吴隆胜——吴最——吴财万——吴旺兴——吴显润千——吴财生——吴初胜(此世吴提领迁安徽和县)——吴宅寿——吴希贤——吴惟生——吴永廉、吴永宁、吴永言、吴永晟(59世)。从60世起,老田吴氏分为廉分、宁分、晟分、言分、裕分、德分、南分、延分、领分9房,繁衍至今。
外迁情况
吴栋材55世孙吴提领,原住老田村,幼失怙持,育养于外祖母许老孺人家。7岁,寻亲去和郡(今安徽和县),遂居于郡之南乡北渡桥(今名吴家寨)。吴提领生9子,依次名曰:吴长忠、吴和钦、吴任六、吴复初、吴子敬、吴任午、吴子勉、吴昭公、吴彦圣,长大后分立9户。其后代子孙现分居和县白桥镇及二甲村、六甲村、七甲村、吴彦圣村、马园吴村、全椒县二郎口、肥东县等处。
吴栋材57世孙吴希裕,因战乱于明洪武初北渡长江,始迁于桐城县(今安徽桐城市)清静乡老雅山麓老村厥(即今吴家桥)寓居,娶余氏,生6子:吴明一、吴明二、吴明三、吴明四、吴明五、吴明六。后子孙繁衍,又分迁布竹村、桂村、下村、吴家咀、汤庄、钱庄、苎城、鸭儿池等处。这一支至今已发展成30000人的大族。吴希裕14世孙吴纯仁(已去世),曾任中共九届候补委员,上海市革委会负责人,八十年代初曾回过祖地老田。
吴栋材58世孙吴延生,明太祖洪武十五年始迁于新安江三坑岭(原属安徽省,现隶属江西婺源县),娶陈氏,生2子:吴永福、吴永安。明英宗天顺三年(1460),吴延生携次子吴永安归宗老田,卒后葬新城里乌株山。吴永福遂留居始迁地,是为老田吴氏婺源县开基始祖。吴永安则于明英宗天顺七年(1464)迁安徽贵池县(今贵池市)崇贤乡官田家(今官桥坂),是谓老田吴氏贵池派开基始祖。
吴栋材60世孙吴宗贵于明代宗年间迁州城(今安徽无为县)之南乡魏家桥,妻余氏,生子吴景恕,是谓老田吴氏无为派开基始祖。
此外,明清两朝还有70(人)户迁出本县、本省。
老田吴氏64世祖以后遷往外地开基简介
64世吴大郭明万历年间迁江西彭泽;吴大妹明万历年间迁
安徽潜山;吴大恪明万历年间迁安徽繁昌。
65世吴世诰、吴世盈、吴世庸清顺治年间迁安徽潜山。
66世吴国明明万历年间迁安徽石台;吴国宣明万历年间迁
池郡(即池州府)北门外;吴国龙清康熙年间迁安徽铜陵;吴国潢
清康熙年间迁安徽全椒。
67世吴泰峦清康熙年间迁安徽贵邑(今贵池市);吴泰虎清康熙年间迁徽州祁门县;吴天明清乾隆年间迁江西鄱阳县;吴泰惠清乾隆年间迁鸡母山;吴泰和清乾隆年间迁安徽潜山;吴泰产清乾隆年间迁安徽太湖。
68世吴庆琦清康熙年间迁安徽贵邑(今贵池市);吴庆鹏清康熙年间迁河南新野县;吴东山清康熙年间迁湖北汉口;吴庆开、吴自喜清乾隆年间迁广德州;吴自林清乾隆年间迁无为州。
69世吴快意清乾隆年间迁徽州;吴明美清嘉庆年间迁安徽贵邑(今贵池市);吴明栋、吴明贺、吴明正、吴明州、吴明顺、吴明兴、吴长庚清嘉庆年间迁广德州;吴明忆清嘉庆年间迁河南新野县;吴明讲清嘉庆年间迁广德州;吴明超清嘉庆年间迁安徽贵邑(今贵池市);吴明采清乾隆年间迁安徽潜山;吴明港清乾隆年间迁安徽宁国;吴明华清乾隆年间迁无为州魏家桥。
70世吴主道清乾隆年间迁安徽铜陵;吴主昂清乾隆年间迁安徽贵邑(今贵池市);吴琏如清乾隆年间迁浙江长兴;吴育助清乾隆年间迁徽州;吴主彩清乾隆年间迁广德州;吴主补清乾隆年间迁安徽太平(今黄山区);吴金铬清乾隆年间迁徽州屯溪;吴主标、吴主教清道光年间迁广德州。
71世吴观应清嘉庆年间迁安徽宁国;吴玉华清嘉庆年间迁江苏高邮;吴忠裕清道光年间迁安徽铜陵;吴忠烈清道光年间迁安徽宁国;吴绍信清道光年间迁安徽泾县;吴忠让清乾隆年间随父吴金铬迁往徽州;吴忠俊清道光年间迁安徽宿松;吴忠芸清道光年间迁广德州。
72世吴诚齐清咸丰年间迁安徽贵邑(今贵池市);吴诚祖清咸丰年间迁安徽来安;吴承祖清咸丰年间迁京师(今北京市);吴诚祖清同治年间迁浙江开化县;吴诚明清同治年间迁无为州老牛铺;吴诚诤清同治年间迁上海;吴诚椿清咸丰年间迁安徽东流(今东至县);吴诚拙清咸丰年间迁安徽铜陵顺安;吴诚顺清道光年间迁安徽舒城县;吴贵长、吴元长清同治年间迁安徽旌德县大李村。
73世吴期诸清咸丰年间迁颖州府;吴期苓清咸丰年间迁徽州休宁县;吴期茜清咸丰年间迁江苏常熟县;吴期恭清咸丰年间迁安徽舒城县;吴克安清光绪年间迁霍山县舒家庙。
老田人物选录
老田山川秀美,人杰地灵,历代英才辈出,灿若星斗。据《老田吴氏宗谱》记载和初步调查,自西汉至清末,老田吴氏中举入仕的有73人。其中,官至太、侍御史的有2人;官至州刺史、刑部主事的有4人;晋封兵马指挥使、将军的有2人。明清时期(迁出县的除外)官至太常寺少卿、兵部都给事中的1人;内阁学士兼礼部尚书署御史、卒谥“文简”的1人;翰林院编修2人;监察御史1人;知府6人;知县(县丞)¨人;著名书法家、理学隐士、社会名流7人;人志谱乡贤8人;恩赐文林郎、修职郎、登仕郎9人。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来考学升任教授、专家、学者、研究人员14人。其中教授1人(享受国务院津贴);高级工程师(含总工程师)5人;工程师6人;博士、硕土研究生4人;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的4人;至于现任部队团以上、地方县以上官员更是为数不少,难以统计。现将其主要英才简介如下:
吴卿玉,字灿然,公元前59年生,老田吴氏1世祖吴栋材次子。西汉成帝时官至侍御史,因不满官场陋习,致仕归田,侍奉父母至终。公元前7年卒,卒后葬父母墓右侧。
吴器高,字善哲,575年生,老田吴氏23世吴荣宗长子。任歙州刺史,卓有政声。669年卒。
吴鹏飞,字嘉博,957年生,45世吴愈胜子。北宋淳化辛卯年(991)授穆州刺史。1026年卒。
吴隆胜,字止道,1064年生,幼名福四,48世吴承远子。宋宣和元年(1119)登沈晦榜进土,授南阳刺史。卒年不详。
吴提领,生卒年月不详。讳公武,老田吴氏55世。白桥吴氏1世祖,原住老田村。7岁时去和郡(今安徽和县白桥)投亲。长大成人后,正值元末群寇猖乱,割据郡城,攻陷邑里。吴提领纠合义众,立寨拒寇,保卫乡邻,寇不敢来扰,威镇大江南北。明太祖朱元璋闻而奇之,招为麾下,以武功授都指挥使,卒封淮阴将军。
吴文梓,字子乔,号南台,幼名辉祥。1536年生,62世(廉分三房)吴仕范次子。万历丁丑科进士,廷试授国子生吏部观政,初任太常寺博士,选兵科给事中,升刑科右给事中,历礼部右给事中、户部左给事中至兵科都给事中,加五级,记录大功十三次。所著《谏垣疏草》被称为安攘长策。1620年卒。
吴斗,字星如,幼名大僎,一名大妹,1586年生,63世(廉分三房)吴文梓次子。太学生,考选户部云南司司务。1735年卒。
吴大来,字阳初,号莲庵,幼名行,1567年生,63世(廉分三房)吴文元长子。邑廪生,中万历丁酉年副举人,升文华殿中书科中书,钦命安南国使。1628年卒。
吴钟,字空之,号方亭,一号云波,1601年生,63世(廉分三房)吴文梓三子。郡庠生,少孤嗜学有文名,明亡不愿做官,隐居于双峰下刘冲,建“云波书院”著书教学,时称“刘冲”先生。清顺治年间,又回老田建书院,继续教学。著作有耻可冻录》、《忠监循良录》、《双峰诗集》、《刘冲山人集》。1655年卒。
吴世衡,宇天谷,号宽生,讳光裕。1573年生,64世(廉分大房)吴大琯次子。拔贡生,明末著名书法家、理学隐士。著有《四书执》、《两诗经》、付L观离骚副墨》、《游梁草申椒园集》和《社草天台游集》。诗《明妃曲》被誉为传世之作。1647年卒。
吴世阅,字子功,讳丹岩,1616年生,64世(晟分三房)吴大藩长子。明亡结庐广胜山中,人称九华六逸之一。著有《丹岩集》、《九华诗草》等。1688年卒。
吴一元,老田吴氏63世,任江西星子知县时,中官李道以监税至江西,过县扰甚,一元力抗,道怒,诬以阻挠国税,逮下刑部狱。星子县民诣阙,为一元申辩得释。天启中,赠尚宝少卿。
吴世烨,字稚明,1611年生,64世(晟分四房)吴大楷之子,娶谭氏。崇祯癸未,寇蜂拥突至,负父逃避,贼追及抽刀欲砍,他以身左右翼蔽,曰:“宁杀我,勿伤我父厂贼感激,因舍其父,但使其为乡导引杀他人,坚决不肯,曰:佯若度父得免,我为父姑许而生已父,杀人之父,仁全己家而毁人之家,非义。颈可断,而乡导不可为也。贼怒杀之。谭氏得悉寻至月窟桥突见夫尸,惊绝抱血衣坐位,呕血斗余而卒,其事迹被详载省志。明崇祯十六年,公旌表为“孝烈”,氏旌表为“节烈”,赠匾额有二:一为“延陵奇孝”,一为“孝烈可风”。卒年不详。
吴襄,字七云,号悬水,1661年生,66世(廉分三房)吴日光之子。康熙五十二年(1713)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任三朝国史、《治河方略》、《诗经集注》总纂修官。先后任会试同考官、教习庶吉士。雍正元年(1723),命直南书房,升侍读学士,督顺天府学政。雍正三年,晋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任经筵讲官,充《明史》、《八旗通志》总裁。曾执笔撰写《贤良词诸臣列传》。后晋升礼部尚书,署御史。雍正十三年病逝,谥号“文简”,著作有:《机辅河渠考略》、《悬水诗集》、《锡老堂诗抄》、《梅花诗百首》等。1735年卒。
吴兆雯,字和淑,号恬齐,1691年生,67世(廉分三房)吴襄之三子,雍正甲辰会试,钦点第二甲二十一名,赐进士出身,以翰林院庶吉土身份授编修,敕授文林郎。雍正丙午充顺天乡试同考官,丁未散馆充八旗志书馆纂修官。乾隆年间入直英武殿充明史馆纂修官。辛酉奉旨稽查左翼宗学教习。历充清世宗实录馆、五朝实禄馆、经史馆纂修。卒于乾隆十三年戊辰闰七月十五日。1748年卒。
吴名琅,字元音,号淡圃,1719年生,68世(廉分三房)吴兆雯子。中乾隆戊午科举人。壬申会试拣发山西,任赵城、五寨、定襄、武乡等县知县;充己卯、庚辰、壬午乡试考官,署沁州知州;历任太原府同知,保德州、代州知州,泽州、宁武、大同府知府;广东惠州府知府署广州、肇庆府知府,鸿平兵备道加一级屡觐。1796年卒。
吴翼成,字振釆,号礼园,1743年生,69世(廉分三房)吴名琅长子。附贡生,博览群书,工诗文,善小楷行草。乾隆丁酉年任中书科中书充武英殿分校官兼续办四库全书馆分校官,加一级敕授徵仕郎。著有《粤海集》、《金栗齐文集》等。1795年卒。
吴诚熔,字汝金,号铸文,1895年生,71世(廉分四房)灼培长子。民国初年毕业于安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曾为本县培养出不少优秀的师资人才。1923年至1929年,先后被委任为县乙种师范讲习所所长、第四高等小学校长。1933年夏接任县教育局长。九一八事变之际,动员学生参加抗日爱国运动。积极并支持学生抵制日货,上街示威游行,表现出高度的爱国情怀。1945年卒。
吴家元,又名江潮,1923年生,青阳木镇镇河北村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赴泾县云岭新四军教导队学习。结业后任新四军老四团一营三连连长。1943年7月,在赴宣城金宝圩一带恢复建立抗日游击队的斗争中,因教导员祝立平叛变投敌,所部遭日伪军内外夹击,损失惨重。在突围中,家元腹部中弹,肠子露出腹外,但他置生死于度外,仍以惊人的毅力,一手拿枪,一手托住肠子,继续指挥战斗,终因流血过多,壮烈牺牲。牺牲时年仅20岁。时被誉为托肠大战的抗日英雄,事迹曾载人《江淮英烈传》。其弟吴树人也在抗美援朝的一次战斗中光荣牺牲。新中国成立后,双烈士的事迹被详载《青阳县志》。
吴期扬,别名易文,1921年生,72世(廉分四房)诚恒子。1946年毕业于国立浙江大学英语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亚、非洲研究所编审、研究生院教授兼系主任,供职于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报》社;曾任中联部西亚非洲研究所编辑室主任,1992年起获国务院的政府特殊津贴。现致力于非洲政治结构和政权统治方式的研究。主要著作:《非洲军事政治和军政权》。论文: 《论非洲军事政变》、《试论非洲军政权兴起的原因》、绸E洲当前政治发展的特征》、《非洲国家独立后面临的主要问题》。有译著纱L十年代非洲》等书问世。
吴丙延,1934年生,老田吴氏73世,九三学社成员。1957年北京石油学院炼制系合成石油专业毕业。历任安徽省纺织工、业研究所染整室主任、高级工程师。1996年定居澳大利亚。其中合成研究的《阴离子羧基硅乳液的合成和在纺织上的应用研究》获1986年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推荐立项研究的国家星火计划项目——AH—低温粘合剂,已开发生产并广泛用于染整行业,获1992年国家星火奖三等奖。代表性著作《阴离子羧基硅乳液的合成应用》一文入选1986年度全国染整学术论文集。1992年入选《安徽高级专家人名词典》,1996年人选《中国专家人物专集》。
吴庆珍,女,1938年生,老田吴氏73世。1961年皖南大学化学系毕业。历任冶金部华东地质勘查局中心实验室高级工程师、研究课题主任。长期从事岩石矿物光谱分析和研究、金银测试等技术工作。研究发表论文有光谱法测定矿石中微量银、化学光谱法测定矿石中纳克金、光谱法测定矿石中少量锶与钡、钨和钼,并用于生产。1986年发表论文《金刚石钻探润滑剂——复合羧酸纳皂的研究和应用》,得到野外地质队广泛的使用,因此获得冶金部科技发明奖,并且申请了专利。
吴遵禧,又号九子山人。安徽桐城(现为枞阳县)人。1938年11月生于青阳县。参加工作后长期担任县影剧院美工(三级美术师)副经理,后调县博物馆任副馆长,1998年退休。擅长画梅,美术作品曾多次参加省内、国内展览比赛并获奖。作品收入《世界传世名画法书鉴赏》、《首届故乡情中国书画精品集》、《中国名家书画集》、《国际老年人中国书画大展集》等。
吴丙芳,1943年生,老田吴氏73世。1966年7月安徽皖南大学化学系毕业,分配在冶金部第七冶金建设公司建筑研究所工作(贵州省贵阳市),1981年调入煤炭部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爆破技术研究所(安徽淮北)工作。1987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负责完成国家、部、省重点科研项目10多项,其中,4项达国际先进水平,5项国内首创,有3项获国家煤炭部、淮北市奖励。曾先后担任课题组长、研究室主任、副所长(副县级)等职务。现任爆破技术研究所总工程师。
吴根杰,笔名九华子,安徽桐城人,1945年8月生于青阳县,是老田吴氏裕分四房76世吴银奎长子。中共党员。大专文化。1968年入伍。1976年转业,先后任中共池州地委组织部干事、科长、青阳县政协常委、办公室主任等职,协助和主持编辑《青阳史话》5、6、7辑,发表论文、通讯、游记、散文20多篇,是安徽优秀文史工作者,业绩入选《中华英才大典》。
老田吴氏诗选
太乙岩 唐•吴用之
太乙真人去不回,仙岩胜境长莓苔。料得百年千载后,金乔菩萨再重来。
吴氏松阳宅(栋材公故居) 唐•吴用之
一曲清溪流向东,故家门历出儒风。壶天月窟亭犹胜,花舫回光景甚浓。
一派同居喷龙气,几枝分异虎行踪。忆昔汉迁年五凤,新城继业永兴隆。
亭 水
宋•吴应之
汩汩滔滔势不穷,自然东去袁朝宗。秋天冷浸青罗带,月夜光浮白玉龙。心静一尘具不染,量泓百象纵涵容。画船载酒穷幽赏,唤起当年李白翁。
九华行祠 宋•吴应之
老田村以奠民生,土主惟神赏罚明。物阜时康姿化育,风调雨顺赞升平。古今祈祷皆灵应,诰敕褒封荷宠荣。庙食千年香火盛,乔松古柏气峥嵘。
双峰居士书堂 宋•吴止道
天下名山曾一游,洞天应独异池州。苍峦矗矗冲霄上,绿水涓涓向地流。翠羽啼残山月晓,白云飞尽海天秋。程鹏隐读双峰舍,已自成名至五候。
归云古洞 宋•吴止道
酿雨归来恋旧岑,悠扬散入洞中深。已苏天下斯民望,暂息人间济物心。阴护碧潭龙稳卧,瞑迷珠树鹤难寻。谁言舒卷浑无意,有诗重为传说霖。
梅花诗百首(选五首) 清•吴襄
木落荒山影半空,疏花隐见淡烟中。忽惊岭上春初动,便觉窗前月不同。屐齿香粘樵径雪,帽檐寒压酒旗风。情多果化身千忆,到外人家画放翁。
漠漠轻烟簌簌霜,疏枝冷落寄僧房。琢残悬圃千枝玉,分得孤山一办香。窗外月痕留粉照,檐前风影曳珠光。自怜岁岁同清苦,驿路相看欲断肠。
寒风点雪见稀奇,似与东皇别有私。绝冷淡中偏带艳,最苍凉处特横枝。灯红古驿人眠后,月白空山鹤唳时。一段凄清君莫问,千年唯许老逋知。
晶光一片玉为丛,不与群芳气味同。常遣诗魂追夜月,早传花信领春风。几回梦醒层冰下,何处香浮积雪中。岭上泪痕三百树,至今尚带杜鹃红。
小别罗浮第几丛,翩翩入世有谁同?半生冷淡成高格,百样繁华拜下风。热不因人除傲骨,寒能知我是天工。道旁多少闲桃李,倚着春光枉自红。
(供稿人:吴根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