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乘权,1655年出生于山阴(今绍兴),字子舆,号楚材,自幼潜心力学,博通经史。应试屡次不中,在家设馆授徒。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与侄吴调侯共同编成《古文观止》12卷,选录自先秦至明末之古文共222篇,以供教授弟子诵习之用。以散文为主,兼收骈文,按时代先后编排。由于所收名篇居多,且繁简适中,每篇有简要评注,故流传甚广,为当时各地采用之启蒙读本。
康熙五十年,又与周之炯、周之灿同辑《纲鉴易知录》107卷,历述自盘古至明末史实,二百余年中,刊刻了二十余次,并译成外文,传播海外。
《纲鉴易知录》不是原创作品,是以他人著作为基础改编而成。全书共107卷,180多万字。上起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时代,下迄明王朝灭亡,其间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都有简略的记载。由于纪事简明,头绪清楚,使人一看了然,所以叫做《易知录》。
《纲鉴易知录》由于通俗易懂,从前流传较广。解放后由中华书局重印,受到读者欢迎。可是,此书只写到明末,到了民国初年,许国英为之续编,仍用纲鉴的体裁,记载清代二百六十多年的历史,所以叫做《清鉴易知录》,上接《纲鉴易知录》,一直延续到清末,独立别行,又可以成为一本简明的清代编年体史书。
《纲鉴易知录》能够久刻不衰,为广大读者所喜爱的主要原因,是它“简明易知”的特点。古代史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二十五史也部帙浩繁,难以卒读。而《纲鉴易知录》恰是一部古史精华的荟萃。它简明扼要,通俗易知,不尚玄奥,不敷铅华,年经事纬,力求平实。有一编在手,诸史于胸之效。对于上下五千年的中华古史,对林林总总的众多史籍,《纲鉴易知录》不失为一把入门的钥匙,一个登堂的阶梯。
人们对《纲鉴易知录》十分重视,争相阅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毛主席热爱和推荐此书。1910年,毛泽东在他的私塾老师毛麓钟的指导下,点读了《纲鉴易知录》。这是他读的第一本中国通史著作,使少年毛泽东获得了系统的中国历史知识。此后他终生热爱此书,并多次指示党的高级干部学习历史知识和阅读此书。
《纲鉴易知录》有红旗出版社出版的十二册本,纠正了原书和中华书局1960年校点本的一百多处误断和错讹。且是首次注释、今译,横排出版。
《古文观止》是为学生编的教材。
“观止”一词最先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季札)见舞《韶箾》者,曰:“……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观止表示尽善尽美之意。书名“古文观止”意指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学习文言文至此观止矣。它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
《古文观止》由清代吴兴祚审定并作序,序言中称“以此正蒙养而裨后学”,当时为读书人的启蒙读物。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正式镌版印刷。
《古文观止》300年来流传极广、影响极大,在诸多古文选本中独树一帜,鲁迅先生评价《古文观止》时认为它和《昭明文选》一样,“在文学上的影响,两者都一样的不可轻视”。
《古文观止》是迄今为止对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写作名篇较精的一本古文书。里面200多篇短小精悍、琅琅上口的小短文从多个角度展现出中华古老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中华古代人民非凡的智慧。内有清代之前文人名士比较有名的文章,和古人必须学的《四书五经》、《礼记》、《左传》等。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韩愈的《师说》,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许多。该书里知识容量很大,有历史资料,古人文学,诗画评论,风景介绍……智慧之光照亮千家万户,同时也照亮千万颗希望知识的灵魂,使人类的精神空间更加明丽、生辉。
《古文观止》是作者以犀利的视角,在广博的中华文海中撷采的最为绚丽、最有价值、最具代表性的精美古文,因而该书也是最为优秀的古文选本。数百年来,不仅读书人对之耳熟能详,一般群众也是对之喜爱有加,流传广泛。尽管因作者思想的局限性使选文有浓重的理学色彩,但它的确为读者搭建了一条最能领略古文精粹的捷径,因此盛誉不衰也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