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也称端阳节,俗称“五月节”。在建瓯吴氏,端午节是仅次于春节的隆重节日。一是为纪念屈原,激励爱国精神;二是避“兵鬼”、“止瘟”、“驱邪”、“避灾”。
节日前,家家户户包粽子,门前插蒲悬艾,“蒲剑斩邪,艾旗招福”。农历五月初一,传说“人食田螺眼光亮”,因此这一天多数吴氏家人会食田螺,与江西吴氏习俗有点相象。初一前后,对出嫁头年的女儿要“送节”,婆家先向媳家送膀蹄、鲜鱼、目鱼、红酒,然后女方家向男方家回送粽子、裤料、蕉扇(制香袋作扇坠)。方言“蕉”与“招”同音,兆为“招子添丁”。
初五日,各家到野外采摘黄香仔(荆草)、芦苇、乌桕、艾叶、辣蓼草等5种野草为“午时草”,煎汤洗澡,家家午时烧艾把熏房,在水缸、屋角洒雄黄,或在小孩额上写雄黄“王”字,以“消毒求平安”。午宴,一般备有粽子、薄饼(春卷)、鱼、鸭、蒜头焖黄鳝、太平蛋等菜食,并饮少许雄黄酒,现饮雄黄酒的习俗有所弱化。午宴后,龙舟决赛,从骖鸾渡到水西桥,龙舟齐划,一人领唱,众人跟着和唱。比赛前后,有人将水鸭丢进河中,游泳好手扑水抢鸭,谁捉住了就奖给谁,岸上呼喊助兴,增添了节日的欢乐。
多年来,吴氏都把划龙舟看作是“消灾造福”的象征。
二、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十一至十五,都有人家祭祖先、烧纸钱。先迎请祖先灵牌或遗像于堂中,置摆敬桌,备以香火,供奉三牲、糕饼、瓜果、菜肴和茶酒,其中整西瓜必不可少。全家老少向列祖列宗跪拜作揖,敬奉茶酒。傍晚,在大门外点燃香烛,将已备好装在纸糊的“贡箱”、“包袱”内的纸钱及纸制的“金银财宝”、“衣料”、“鞋袜”火化,烧给列祖列宗“阴间收用”。还有人在路头巷尾烧少许“义纸”给“无主孤魂”,俗称“烧散纸”,也称“烧路头纸”。晚上,将供奉祖先的菜肴加煮(烧),作为晚宴菜肴,晚宴叫吃“烧纸暝”。现时兴到酒家吃“烧纸暝”。
三、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俗称“八月中秋”,是团圆的节日。这天,在娘家探亲的妇女必须回夫家“团圆”,外出谋事的亲人也要尽可能归家团聚。
中秋节,家家户户备月饼、柚子、果品摆在厅堂饭桌上,点香烛、鸣炮,供奉月宫嫦娥。亲戚朋友互赠中秋饼。这一天,家家办丰盛的晚餐,合家齐桌就餐,偶有外出不在家的亲人,则特放一个碗一双筷,表示“团圆”。建瓯迪口一带,没有生子的新婚妇女,乘月光偷他人架上的南瓜“凑圆”,吉兆“添丁”。偷时故意惹骂,说是“越骂越好,不会绝后”。
夜间,一家人备茶、饼列坐庭院观赏明月,读书人对月吟诗,街头猜灯谜、放灯。建瓯吴氏过中秋节,一般都要食用荤、斋两种月饼。
节日期间,向新出嫁女儿的婆家“送灯”,送去灯具和花生、瓜子、榛子、龙眼、核桃等合成的“五子果”,祝愿“生子添丁”。女儿家向娘家奉送中秋饼。
四、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俗称“九月重阳”。建瓯有“吃过重阳酒,功夫不离手”的说法。农民则进入繁忙的秋收时节。这一天,人们蒸五色九重糕、九重粿,以吃“九重粿、饮“萱黄酒”表示“避灾”。文化人登高游玩,吟诗饮酒。少年儿童竞放“纸鹞”——风筝。建瓯吴氏一般在各村吴氏祠堂邀请本族老人吃一顿长寿宴,祝长者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在宴会上时有对本族宗亲进行评判或对来年吴氏建设进行规划。从2013年建瓯市黄城吴氏祠堂上梁后,每年的重阳节,邀请建瓯市吴氏联谊会各分会的代表与黄城村的老年宗亲一起,欢度节日。在全市吴氏族人的努力下,一个具有建瓯吴氏特色的重阳节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