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贤古墓之七 正面碑文待考证
在古墓的左侧,有一块醒目、鲜艳的碑文,特别引人注意,引起许多扫墓者或游客,驻足在碑前,仔细阅读一番。看过后,有的喜形于色 ,为他们有一个宋丞相的先祖,而感到光荣和自豪;有的则一脸疑惑,真的吗?回去以后,翻查有关历史资料,引起一连串问号???
“重修古墓碑记”全文如下: 启祖少七,字明彝,宋丞相之子。潜公出仕左丞相兼枢密使时,贾似道专政妨贤,潜公与其有悖,虑及祸患,故命明彝媳关氏,孙必福、必禄、必寿等人,隐居南雄后,明彝公卒于珠玑巷时值胡妃出逃,朝廷派兵刹戮,珠玑巷乡民合境逃亡,叙谋南迁,顺浈江而下,抵达羊城,散落岭南各地。 始祖必寿公,随母落籍南海兴贤乡,择地而居。数百年来,根蟠枝茂、子孙繁衍,数万族播远洋,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文明昌盛、长发其祥,遂为南海县之望族。 考必寿公、妣叶氏,合葬本山,座东向西。
关氏太安人,原葬小洞马头岭,因扩建道路,故迁移本山安灵。为缅怀先祖,重修古墓,爰将勒碑于吴氏裔人,寻根溯源、弘扬至德遗风,敬宗睦族、荣耀中华,祖宗福荫,此乃吾族之荣幸。 为此立文永志 南海吴氏子孙拜立 公元二千年春重修
由这新碑文前段可见,始祖少七(明彝)公是宋丞相吴潜的之子,关氏是吴潜的儿媳,而必福、必禄、必寿则是吴潜的孙子。
据有关历史文献介绍,吴潜是宜州宁国(今安徽宁国市)人,字毅夫,号履斋,生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卒于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
据“兴贤族谱”称,吴必寿公生于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也就是说,孙子必寿公年龄,比爷爷吴潜还大75岁?但“兴贤族谱”从未提及必寿公是吴潜之孙,所以,有待进一步考证。
据“荔庄族谱”称,“一世祖韦必福,字智杰,号荔隐,宋丞相吴潜之孙也。”又“理宗淳佑三年癸卯(1243年)长子必福生;淳佑八年戊申(1248年)明奕公次子必禄生;淳佑十二年壬子(1252年)明奕公季子必寿生”,时间又刚好符合吴潜的生卒年代。但必寿公的年龄,却又年轻了113岁。你说谁对?谁错?应不应该进一步考证?
又据兴贤必寿公四世玄孙吴仁孙,为宋绍定己丑(1229年)科进士,两者四代相差108年,是符合代差规律的,所以,“兴贤族谱”吴必寿公生于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的说法,是比较接近的。而吴必寿公是吴潜之孙的说法,自然就欠妥了。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