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乡安溪凤山东岳寺的吴公檀樾祠 |
|
作者:小茶生 文章来源:小茶生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4-17 ★★★ |
|
|
茶乡安溪凤山东岳寺的吴公檀樾祠
福建省安溪县凤山茶叶大观园,宋代理學家朱熹登臨標題“鳳麓春陰”,東岳寺始建于南宋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明郡人張瑞圖曾以“風麓古刹”、“慧光普照”贊之。东岳寺的吴公檀樾祠,檀樾祠乃为建东岳寺吴施主而建,奉祀吴施主神位。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之场所。除了“崇宗祀祖”,也是婚,丧,寿,喜等活动场所,族亲商议会聚之地。所以,祠堂一般有“祖祠”和“乡祠”之别。但是,还有一种祠堂是为“檀越”而立的,名曰“檀越祠”。
那么,何为“檀越” ?“檀越”一词是佛教语,“施主”之意。佛典《增一阿含经》载:“观檀越主,能成人戒闻三昧智慧,诸比丘多所饶益,于三宝中无所挂碍。”因此“檀越”是一个泛称,只要有施于佛、法、僧三宝者,皆可称为“檀越”。
其实,宗教界与世俗是一样的,甚至更加强调“感恩”。富人捐建学校,医院等,门楼里必定是供着捐建者父或母的灵位;再不济,校名或楼名起码得以捐建者的父名或母名命名。
“檀越祠” 往往是某座寺庙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是寺庙的“功德主”,也是该“檀越”家族的祖祠,享有出入自由的权利。
安溪城隍庙
古称清溪城隍庙,始建于后周显德三年(公元956),位于县治东 (即今小东街)。为全全省较早创建的城隍庙之一,素有“八闽第一,五邑无双”美誉,自清初在台湾传衍,至今分炉已达222 座之多,目前海内外分炉三百多处。安溪城隍庙历尽沧桑,几经迁建:明洪武元年(1368)重建;明景泰二年(1451年)邑令谷廷怡、吴英修,典史蔡珍建后堂三间;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邑令殷骛、邑尉邹奇重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邑令蔡常毓重建;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邑令谢宸荃重修前后殿宇;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邑令戎式弘重修,邑令曹续修;康熙五十四(1715年)邑令曾之传新建后堂住持丈室;乾隆十年(1745年)邑令何隆遇铺拜亭前石坪;乾隆二十年(1755年)邑令庄成重修;民国三十年(1941年),国民兵团派兵驻庙,伯主正身及副身等被迁出,暂奉祀于北街隘子头民舍,其余神像被毁;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官方基建,隘子头城隍临时庙宇又需拆迁,后于北门桥边再建一临时庙宇;1953年伯主正身迁入东岳寺东厢奉祀;1966年东岳寺拔充别用;1985年,伯主神像迁在东岳寺檀樾祠奉祀。1990年新加坡侨亲陈美英女士倡议依照原庙形制择地独资重建城隍庙,定东岳寺东侧为新庙址。三进殿宇完工之后,又有新加坡韭菜芭城隍庙及杨桃园城隍庙联谊会捐资续建四、五两进殿宇。继而再有诸多善信有识之士捐建其他设施。新庙重建工程于1992年完工。城隍新庙与东岳寺并肩联臂五进殿堂,顺山势递升。主体建筑为重檐歇山式,穿斗式,面宽、进深各五间,前有拜堂,所立的一对辉绿岩龙柱,出自前代名匠,原为旧庙所立。庙内诸神均仿旧庙体式。正副三尊城隍神像均坐正殿,八爷、九爷伫立两旁。第三殿供奉镇庙城隍公及其夫人。第四殿供奉千手观音、十八罗汉、两侧分别有十八地狱和二十四孝石雕像。第五殿供奉三世尊。这里是比较典型的三教合一的庙宇,其现象可追溯到宋元时期,由于泉州成为“东方第一大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多教传入,故形成多教合一的宗教活动场所。
吴济民书法作品捐赠县博物馆 /Article/art/Person/201506/19638.html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