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闻坑仔冯埚吴氏寻根记
谱记,始祖吴先雄,生于明朝崇祯甲戍年(1634年)七月廿五,卒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廿五。明代,先雄、先溢兄弟自雷州府遂溪县内吴村,移居徐闻县那黄社唐家后寮村(现在龙塘华林后寮)。该支分居后寮、田寮、坑仔、冯埚、水井、琼埚、白沙等村。
2018年清明节期间,经各村多位兄弟共同合议,为完善谱序世系传承资料,重修族谱之需,决定启动寻宗溯源事宜。历经多人多时多方做准备工作,于2018年11月11日启程往雷州进行查访。
经尝试联络沈塘塘边村的吴保伯,遂得到其鼎力支持,全程热情接应引导。在查访首站的塘边村,还得到村中大佬吴运章宗亲、吴家撰村长及村委会干部热情接待。在听取讲解分析邻近的城月与太平一带同姓村庄情况后,大家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资料翻查与比对,虽未查到与先祖对应的确切关联关系,但却明确了查访的方向。
午后,让人恍然大悟的线索引得宗亲兄弟们的热情高涨,于是又联络到吴海忠与吴延斌兄弟,一众宗亲马不停蹄直抵来吴。大家共同把四五卷的族谱进行全面翻查,经细致入微的查验,果然查到从来吴移居乌黎堂早的分支中,记载有“朝用公”迁居徐闻,但未知具体村庄与子嗣,并希望后世子孙多方查访。而且朝用公的子辈的派序刚好为“先”字,更巧的是根据记载推算出朝用公迁出的大概年份与我辈先祖“先雄公”的出生年份非常接近。据此,基本可初步判定我辈先祖源于来吴“长发公”世系的乌黎堂早分支。
而后,保伯不辞劳苦,驱车雷城引荐雷州吴守理会长。会长果然交游广阔博学多识,当即果断认定我支族谱记载的来源地(明末清初)“雷州府遂溪县内吴村”应为近音的“来吴村”,逐又召来熟悉来吴的吴海强、吴挺文与吴国保兄弟,经大家深入细致分析,一致认同守理会长的判断。
至此,我辈兄弟寻宗溯源之盼已现曙光。族谱所载移居徐闻的开基祖“先雄公”与“先谥公”兄弟于明末清初来源于“雷州府遂溪县内吴村”,而现今雷州市来吴村“长发公”子孙的一支于明朝后期移居乌黎堂早村,其后不久“朝用公”又移居徐闻,两者情形高度吻合。
其据有三:
首先,雷话读音“内吴”与“来吴”非常相近,即使与来吴的旧称“赖吴”也很相近,并且雷州半岛未能查到与“内吴”读音或书写相近的村庄名,特别是南渡河以北的雷话地区。说明极有可能“来吴”就是“内吴”。
其次,来吴的族谱所载乌黎堂早分支的“朝用公”移居徐闻,虽未知具体所居村庄与子嗣情况,但却记载朝用公的子侄辈派序字恰好为“先”字,这与我辈开基祖“先雄”“先谥”相同,说明他们俩的父亲就是朝用公可能性不小。
再者,“先雄公”生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而“朝用公”的爷爷“天庠公”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从来吴移居乌黎堂早,据此推测出朝用公移居徐闻的时间为明崇祯初年(1630年前后)是有可能的,这与先雄公的出生年份相吻合,从时间上佐证了朝用公与先雄公先谥公的父子关系。
此三者,按一般的逻辑理解与概率推导,共同印证了此间源流承接的关联关系。至于为什么来源只记为“内吴”,而不记“乌黎堂早”,则有可能是先祖移居乌黎堂早后只有不到十多年,不久便又移居徐闻,只认来吴为宗源祖地,而把乌黎堂早只当作客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