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泰伯文化的发展及社会意义 |
|
作者:吴天生 文章来源:厦门泰伯论坛系列报道之二十一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10-3 ★★★ |
|
|
厦门泰伯论坛系列报道之二十一
浅谈泰伯文化的发展及社会意义
吴天生
泰伯文化,发源于长江金三角地区,自古以来,凭借太湖流域富庶的经济条件、良好的人文环境,泰伯文化已发展成为一个传播广泛、影响深远的独特文化。
一、泰伯文化的历史沿革追述
吴的本意是什么? 《说文解字》中“吴”姓也。亦郡也。一曰“吳”,从"口”,其义“大言也”,即大声说话的意思。在“吴”字产生的那个时代,“大声说话”很明显地是向某种神圣物祈祷的原始宗教行为。神圣物是什么?是大山。以大山象征本部落,这是中华部落民族特点之一,西方有座巍峨大山,因为经常接受周部落民众的大声祈祷而得名为为“吴”,又随着大周朝事业的成功而成为天下的圣山。有许多证据可以说明吴山脚下是周部落的老家。秦始皇统一天下,序列名山大川,华山以西列名山七座, 为“华山、薄山、岳山、歧山、吴山、鸿蒙山、渎山”。吴山赫然在列。与神圣吴山隔黄河东西相望,有地名“虞”,虞有山名虞孤,又名吴山,是伯乐为千里马抱不平流泪的地方。其实虞即吴,吴亦即虞。
历史告诉我们,没有泰伯兄弟的让国南奔,拓荒荆蛮,就没有今天美丽的江南。史载泰伯、仲雍兄弟来到梅里,“断发文身,自号句吴,从者千余家”,因而立国。为什么自称“吴”呢?因为西岐之人忘不了向神圣吴山祈祷,泰伯兄弟把这个意识也带过了长江。泰伯奔吴远在3200年前,岐山(现陕西岐山县)周部落有一位首领周太王生有三子,名泰伯、仲雍、季历。太王曾说:“兴王业者,其在昌乎!”昌,就是季历的儿子,传说出生时祥瑞纷呈,后为周文王。按当时已经形式的礼仪王位是传位给长子,泰伯是当然的接班人。但他很明智,觉得父亲既然希望昌接位,自己就避让。于是,他和二弟仲雍趁父亲生病的时候,佯言去衡山采药,逃离岐山,一直到梅里。梅里,就是现在无锡市梅村镇。梅里原为“荆蛮之地”,百姓的习俗与中原不一样,人人剪短了头发,身上绘了花纹,即所谓的“断发纹身”。
泰伯、仲雍到梅里以后,就把黄河流域的先进技术传授给当地百姓,如种桑、养蚕、纺织及生产陶瓷、冶炼青铜等。他们成为了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经济文化相交流的始祖。百姓很高兴,于是“归之千余家”,拥护泰伯为王,史称“句吴”。“句吴”,就是在这里最早建立的一个古吴国。今日之无锡地处太湖之滨,风景绝美秀丽,历史厚重悠长,文化兴盛,人才济济。是江南蒙蒙烟雨润育出的一颗璀璨明珠。这与泰伯的到来,开辟江南息息相关。
孔子曾评价泰伯,有“志让两家天下,功辟万古江南”的至德圣人尊称。泰伯先让贤后开辟江南,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他融合我国南北文化,奠定了江南文明的基础,他不仅是吴国的创始人,更重要的是泰伯还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及群众领袖。他不因循守旧继承父业王位而坐享其成,而是自强不息历尽艰辛,去创建、去开发、去拓新,去为百姓服务,造就了一片新天地。
公元前514年,公子光当了吴王,改号阖闾,为泰伯第20世孙。此人深谋远虑,任贤使能,很有才干。他嫌梅里这地方太小,对伍子胥说:“我国僻远,顾在东南这地。险阻润湿,又有江海之害。君无守御,民无所依,仓库不设,田畴不垦,为之奈何?”伍子胥回答:“凡欲安君治民,兴霸成王,从近制远者,必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禀,治兵库,斯则其术也。”于是,即位第二年便命伍子胥去筑城。伍子胥象天法地,筑了新城,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所以苏州又称姑苏城,便是今天的苏州城,周长68里60步,自此以后,苏州也就成为泰伯文化发展演化的中心
二、泰伯文化区別其它文化之特性及当代泰伯文化之演变
泰伯文化,经近千年来考古及地下遗存文物的发现与鉴辨,确证其悠远的史前文化足可以与华夏其他地域文化相媲美。不管是物质层面上衣、食、住、行所显现的文化特点,抑或精神范畴的文化心态,一种极天工与人事的智慧之链,其环节从未曾中断与缺失。作为特定地域的文化不只是文化的组合,更形成了该区域时间与空间的文化架构。这种架构是同时仰赖于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演化。空间客观存在的自然地理态势,其变迁极慢,除非巨大的陵谷灾变,通常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即所谓“山河依然”;而人文地理则相对多变易,故有“人事渐非”。 以历史的横断切面研讨的地域人文文化,地域文化在流变过程中发生发展,渐演渐化,从而在变化之势中构成其特定风貌。
1. 泰伯文化是信义及秩序文化
春秋时伍子胥逃亡途中,芦中人为伍之言语对其怀疑而自投江中,宁死守信,后来伍也厚赠其子,重信重义;专诸鱼肠刺僚舍身取义等,重信守义已成为吴人之文化基因。对见利忘义不守信义之辈也大加鞭策,如吴人所著之《三拍二言》之《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实际也是在声讨不守信义之徒的一篇檄文,现代的苏南人也重讲秩序,主要表现在民众有较强的组织性,因而苏南的集体经济比较发达,特別是以集体所有制为主的乡镇企业高度发达。同时,由于民众讲秩序,不但有利于社会稳定,也有利于企业的管理,而这正是企业和企业家健康成长和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当今之吴地,已成为中国区域中经济与社会领域遵循合同,依法守信之典范。上海,苏州等地以及在泰伯文化熏陶下的长三角区域,已成为中国合同法规最贯彻执行的地方,能取得如此飞速蓬勃发展,这与泰伯的诚信精神是分不开的。
2. 泰伯文化是工商文化亦是重教文化
早在春秋时期,吴越地区贸易即比较发达。范蠡功成身退遂成“陶朱公”。明清工商业更加发达,地道苏州人士沈万山积累财富竟达半国之巨;胡雪岩扎根江南也成就了“红顶商人"之辉煌,这与泰伯文化之尊工尊商是分不开的。
自南北朝南方安宁,北方动乱,南方经済开始稳健发展,到宋朝及明代,手工业及商业在吴地已比较发达。又因江南处于海滨,对外贸易交流活跃,也带给泰伯文化不仅发展农业也需发展工业商业的洗涤。这也使泰伯文化在当今中国改革开放,对外交流中宜于移植,易于培养快速融合国外经济文化,在外向型经济中处于重要位置的原因。
自从三千多年前,泰伯,仲雍奔吴立国起,吴人历来重视教育。三国时期,吕蒙原为一粗莽武将,但后来由于他刻苦学习,虚心求教,终于使人刮目相看,已非原来之“吴下阿蒙”!崇文重教的传统不仅使苏南人オ辈出、劳动力素质相对较高,也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蔚然成风。“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范仲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顾炎武;南宋四大家之范成大;泰伯文化之重要分支的“吴门画派”之唐寅、沈周;当代之柳亚子,叶圣陶等等,皆是泰伯文化熏陶下的代表人物。现吴人好学成风,也可从当今吴地林立的书店得以旁证。重视教育已是泰伯文化的传统。世界经济科技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这样才使泰伯文化重教的传统在当今社会竞争中处于领先优势,立于不败之地。
3. 泰伯文化是吸收融合并不断改革的文化,也是开放的文化
据考古学界辨证,属于良诸文化的玉器已是线条细、雕琢精致,呈现出秀美清灵风格。这与江南的山清水秀的地理环境相融合。又自泰伯,仲雍建立吴国起,即教导吴人向中原文化学习。孙权即位东吴之主后,即广延人才,革故鼎新,自是孙权威震江东,深得民心。南宋渡江,又是一次吴文化与中原文化,北方文化的大融合。
明宪宗时,大量南北商人涌入吴地,并迅速融入其文化中,其主体则是徽商。此后吴地经济振兴,商业发展,也随即涌现出沈周,祝文明,唐寅以及都穆,王宠,袁帙帙、杨循吉等知名人士,对吴地文化的改革与开拓起重大承续作用。吴人不闭关自守,而是外向开拓。在古代一个相当漫长的时期,对于中原文化主要是吸收,对海外主要是传播;从明代中叶开始,则逐渐变为越来越多地吸收海外文化,并向中原传播,发展成为独具风采的泰伯文化。
从世界文明史可以看出,只有不断融合外来先进文化,不断自我改革,自我拓展的文化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化,才是不会断绝的文化。西方文明的源头可以说源自古罗马,古希腊,古印度,古埃及。也就是爱琴海地中海文明,意大利之文艺复兴,法国之新文化等也是其文化传承中的革新。但其历史却象流星滑过夜空,灿烂却而短暂。究其原因拒绝吸收并融合其它文化,因此它的文化生命力也就较弱。泰伯文化能得以三千多年传承下来,因具有高度融合性,包容性,开放性,才能使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泰伯文化的主流区域上海,苏州,无锡,杭州等长三角区域能在国际合作中更加容易融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域之一。所以我们今天的吴氏后人一定要深入地研究挖掘探索吴文化(泰伯文化) 与民族发展的关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从上述几个特征也可得出:泰伯文化在长期的历史锤炼中,疑聚了一种对中华文化的奉献精神。这是一种追求社会发展和实现人类文明发展的创新精神,是一种在面临挑战和机遇时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是一种在时代变迁时既不能消融主体又善于接受外来文化的开放精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作者简介】吴天生 黑龙江省吴氏宗亲总会会长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