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代同行 让光辉永耀——浅议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
作者:吴立兴 吴… 文章来源:小茶生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9-15 荐 ★★★★★ |
|
|
厦门泰伯论坛系列报道之三:
与时代同行 让光辉永耀
——浅议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吴立兴 吴志云
吴文化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永续发展的源头活水。几千年来,博大精深的吴文化,以她独特的意识形态,紧紧吸附在中华文化这根“藤”上;以她无与伦比的精神能量,影响和促进着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进程。
吴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标识,何以登堂入室煌煌然于中华大文化?又何以历经千载而长盛不衰?一个比较翔实可信的结论是:与时代同行,与民族共存,与人民为伍,与社会和谐。一个没有根基的文化“认同”,一种没有载体的文化“形态”,一番没有觉悟的文化“自信”,都是短命的文化“泡沫”、荒芜的文化沙漠。吴文化映照华夏、光前裕后、彪炳史册,是大浪淘沙后的文化存在,是价值碰撞后的文化结晶,是中华文化、中华文明跻身世界文化、世界文明之列的充分条件。
在人类社会进入新世纪,中华民族迈向新时代的今天,我们一起回首吴文化的“过去时”,品味吴文化的“现在时”,展望吴文化的“未来时”,作为吴氏后裔,感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担当——必须致力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古老的吴文化伴随时代前行的节奏,成为实践中迫切需要的精神能源;让薪火相传的吴文化插上强劲的翅膀,助飞伟大的民族复兴。
一、以“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宏阔胸襟,合力打造新时代吴文化多元体
吴文化发韧于“泰伯奔吴”,滥觞于“荆蛮吴地”,凝聚于中华典籍,根植于长三角,传承于吴氏族群,作用于千秋功业。吴文化这一伟业的缔造者,就是吴地大众和历代史学家一致公认的人文始祖——泰伯。三让王位的泰伯,以伟大的政治家、实干家气魄,率领荆蛮民众,凭藉“溯江环湖濒海”的吴地形胜,以“包孕吴越、汇通江海”的大度和气量,行健不息、奋发自强,在生产生活生存的过程中,培育了吴文化的独特品格、价值体系和人文精神,使吴文化这个类型很快进入中华主流文化的序列,成为中国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基石之一。
现代社会己进入信息时代,人类世界已成为“地球村”。根深蒂固、枝繁叶茂的吴文化,不能固步自封,要放眼全球;要以其一以贯之的文化品格兼容并蓄,吸纳中华百家文化的精萃,汲取世界文化的精华;要不拒细流,多多益善,取长补短,相得益彰。要站在世界文化、中华文化发展的最前沿,自我扬弃、自我完善、自我提升。吴文化要在全球化这个过程中,注入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文化因子”,丰富内涵;融合新的具有时代风貌的“新文明元素”,拓展外延;从而形成新的多元文化体。在这个崭新的文化类型组合中,吴文化无疑将一如继往充当不可或缺的主角。
二、以“聪慧机敏、灵动睿智”的高贵秉性,促进构建新时代吴文化新形态
毋庸置疑,未来的世界文化,中华文化,将是互相渗透、互为依赖的“共融共存共荣”的新形态。这种态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这一时代大背景下,吴文化发展路径的最佳选择,就是要迎合世界潮流,积极适应大势,致力营造盛势,在和平发展的大文化中,继续保持自己先进性的品位。
纵观吴文化的发展史,无论是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还是隋、唐、宋、元的“发育”,乃至明代“高峰”、清代的“式微”,吴文化总是以充分的自信和顽强的生命力,成为当时时代文化形态中重要的独特价值而存在并持续发展。这种自信,源于吴文化产生的优越地理环境的造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吴文化的“精雅”与品位,无不表达着吴地人民世代相袭的奋发自强和聪明才智、锦绣江南特有的柔和秀美,以及由此熔铸不同类型文化形式的审美取向和价值品位。
俱往矣。新的时代有新的文化形态。作为历史上一直处在引领社会发展乃至“独领风骚”的吴文化,在当下更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文化灵性”,把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与人们精神文化追求的交汇点,不断创新文化形态,在不断提升自身文化品位的同时,带动或促进中华文化的新发展。
三、以“经世致用、求真务实”的积极姿态,自觉增添新时代吴文化软实力
无论是狭义上的吴地,还是广义上的吴域,在这片辽阔的江南福地——长三角,吴文化在农耕经济、商品经济的萌发中都起着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从漫长的农耕经济阶段向商品经济逾越,吴地是最早起步的地域。这个过程,吴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浸润于吴地人民生产生活的实践中,潜移默化在实业传统、工商精神、务实个性、平民风格的形成中。
一种文化的发展和崛起,总是与人们的行为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处处相融。人们的行为,又构成了人类社会生活内容的全部或部分。吴文化以“崇真向善、奋发自强、诚挚守信、创新致远”为精神内核,与当今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全吻合。吴文化的这些经世致用价值,也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充分体现。有鉴于此,我们要大张旗鼓地宣扬吴文化,挖掘吴文化中与现实社会、人们需求相适应的重要价值,并在实践中加以经验总结、提炼概括,使之上升为具有新时代特征、特色、特点的吴文化形态、吴文化观念、吴文化理论,从而增添新时代中华文化软实力,保障和促进社会的繁荣进步。
四、以“敢为人先、超越自我”的创造精神,不断提升新时代吴文化竞争力
吴文化包括吴地从古至今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泰伯仲雍“躬耕荆蛮、播种文明、开化民众、促进社会”,到吴地人民“锦绣江南、民生富庶、城乡繁荣、和谐共处”,是一部敢为人先的创造史,勇于拼搏的创业史,不断超越的创新史。吴文化在这场历史悠久、波澜壮阔、可歌可颂的“正剧”中,扮演和充当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它以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文化个性,迸发出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成就了举世瞩目的精神文化竞争力和物质财富创造力。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始终坚持和发扬吴文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增强突破意识,摆脱狭隘的视域羁绊。要敞开胸怀,接纳八面来风;尽心竭力,搞好文化整合;从而加强和深化吴文化的建设,谱写吴文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新华章。
五、以“尚德向善、谦让崇礼”的至德家风,扎实做好吴氏宗团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吴氏社团组织发展迅猛,吴氏宗亲活动接连不断,吴文化研究工作方兴未艾,吴氏宗谱续修热情空前。这是适逢盛世的写照,是国泰民安的象征,更是泰伯后裔的荣耀。
建立吴氏社团组织,是有序开展上述系列活动的组织保证。通过实践,已经和正在创新各种类型的工作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天下吴氏一家亲,从脉、缘、根上讲,只要姓吴都是一家人;从建立社团组织的初衷上说,都是为了寻根问祖,联络联谊,增进族情,弘传祖风。
但是,由于多种因素,各地社团组织建设的水平参差不齐,机制还不健全,活动还不规范,甚至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这是值得我们加以注意和防范的。
进一步做好社团工作,必须强调“三个有利于”:
第一,有利于社团组织团结的话多说、事多做。要在团结向上、团结一致、抱团取暖、形成团队合力上,下功夫做文章。反之,坚决不说、不做。
第二,有利于吴文化研究、健康正常开展的活动,多做、做好。要营造和谐的学术氛围,允许不同观点,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要端正文风,在“求真、求证、求准”上表达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切忌浮躁自傲、浮风掠影、浮夸不羁的不良风气。
第三,有利于社团组织、宗亲族群的事多做、做出成绩。要坚决克服和杜绝任何形式的功利主义,抵制和反对任何面目的离心离德的思想行为,真正把社团组织办成“宗亲之家”,真正使宗亲族群的人文素养不断提高,成为世人尊重、口碑良好的新时代“世家第一”,让至德家风代代相传。
新时代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项光荣的使命。我们作为泰伯后裔,要有担当、有作为。《左传》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传之久远,此之谓不朽。”让我们沐浴泰伯“至德”光辉,做好新时代“立德、立功、立言”新文章,让吴文化这颗璀璨的明珠,永远在华夏文明的巅峰上闪耀光辉。
【作者简介】:
吴立兴 江苏无锡南方制动件有限公司董事长、江苏无锡博达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江苏无锡齐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泰伯吴氏祖地宗亲联谊总会会长。
吴志云 历任中共江阴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市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市文化局副局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泰伯吴氏祖地宗亲联谊总会副会长;第三届泰伯论坛秘书长;无锡锡惠公园泰伯殿《泰伯铜像碑记》撰文作者。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