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至德总会
“至德文化”、 “至德文化社团”
的起源、关系和使命简介
“至德精神”和“至德文化”
所谓“至德”,就是“至高无上”的道德品质,是一种至高的精神境界。
这是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中华十大圣人第二位圣人孔子在《论语》中对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太伯(亦称泰伯)三让王位“三以天下让”的“谦让、开拓”精神的高度概括和赞誉,西汉时期司马迁在《史记》中加于专卷记载和阐述。“至德文化”就是太伯实践“至德精神”,并把这种精神与华夏文化融合起来的精神和文化,因为在周朝的吴地,亦称“吴文化”。“至德精神”和“至德文化”深深影响了周朝八百年及后代,她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代表。
三千三百年前,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第二十五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生三子,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季历贤,而且有子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自小聪明过人,才华出众,深得古公亶父之宠,并言“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意在传位于季历再传姬昌。但当时西岐礼法为王位传长不传幼,季历排行第三,无权继承王位。古公既不能违背氏族的规例,又不能依自己的心意把王位传给季历以传姬昌(周文王)而终日闷闷不乐而发病。长子太伯体察到父亲的心情和发病的原因,便与二弟仲雍商量,决意让位季历,便托词借为父采药治病为由,兄弟俩一起离开周原(今陕西岐山县),主动让贤。史称“一让”。
不久,古公亶父(周太王)病逝。为照顾氏族的传统,他临终时曾嘱季历要把王位还给太伯。太伯、仲雍得悉父亲逝世后,返回周原奔丧。丧事毕,季历遵父遗命,把王位还给太伯,太伯坚决不受。季历不依。太伯再次避让不成,只好再次离开周原,返吴山。史称“二让”。
为了让季历安心继承王位,太伯和仲雍经过商量,再次逃离吴山,经汉水,过长江,一路东行,千里迢迢奔荆蛮藩离(又称横山、衡山、番离,古为荆蛮楚越之界,勾吴之地),入乡随俗,与当地居民融合在一起,把北方先进农业技术指导当地居民生产,建村立巷,构筑土城,深得当地居民的拥护,“从而归之千余家”。 太伯、仲雍谦让王位,至忠至孝,至贤至德的高风亮节,深受百姓称颂,大家推举太伯为领袖,在江南建立起第一个氏族国家,自号“勾吴”。所成为周朝强大的诸侯勾吴国打下基础,为周朝一统天下八百年辉煌历史作出了贡献。史称“三让” 。
由于太伯的“三让”王位,季历继承了王位并顺利传给姬昌(即周文王),建立了周朝一统江山八百年的光辉历史。
太伯被后人尊为至德先圣、三让王、吴氏开姓始祖、吴文化的鼻祖。
孔子在《论语》中“太伯第八”专篇论述:“子曰:太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赞誉太伯为“至德”圣人。以后经“至德第二人仲雍”,“至德第三人季札”,“吴国始大称王”的寿梦,以及其后裔和江南人民,继承和发扬太伯的“谦让、开拓”精神,使江南后来逐步成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锦绣山河。
西汉时期司马迁在《史记》将吴太伯三让王位奔荆蛮立国勾吴传承的“至德精神”列为《吴太伯世家第一》专卷记载和阐述。其专卷最后评述道:“太史公曰:孔子言‘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余读《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勾吴兄弟也。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博物君子也!”
太伯的“至德精神”是“至德文化”的核心,她开创了中原文化与当地土著文化融合而具有特色的周朝文化代表——“至德文化”或“吴文化”。太伯是江南社会的开拓者,是“至德文化”的创始人。“至德精神”和“至德文化”深深影响了周朝八百年及后代,以于史亦称周朝为“至德”。因此,“至德精神”和“至德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代表。
至德源流与至德宗亲
追本溯源,至德精神历史渊源久远。
“至德文化”是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德”文化、尧舜禅让、开拓精神以及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
以“至德精神”为核心的“至德文化”,是中华人文始祖黄帝创立的姬水文明的“德”文化、尧舜禅让、大禹治水、后稷播种五谷、教民农耕等中华民族积累下来的文化启迪和哺育而逐步形成的。她是华夏大地上自炎黄创立华夏文化以来的产物,是中华优秀文化和人民政治的传承和结晶。至三千二百多年前,太伯父亲古公亶父,不愿与夷狄交恶,以民众为重,毅然率部落民众离开邠(今陕西旬邑西南)迁到周原(今陕西岐山县),开创西岐文明。到了太伯、仲雍,又用自己的实践继承和发扬姬姓远祖和父亲的优良品质,从而形成以“谦让、开拓”为核心的“至德文化”。被孔子誉为“至德”,西汉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列入世家第一,给予至高无上的赞誉。至德文化是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文化遗产宝库中一块光彩夺目的瑰宝。
追祖溯宗,“至德宗亲”就是同宗共祖,血脉相连的炎黄子孙,中华儿女。
五千年前,黄河流域中下游一带的华山与夏水之间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等融合成的“华夏民族”,即为“炎黄子孙”。据《史记·五帝本纪第一》等史载,远祖少典氏公孙姓,五帝中的首位是黄帝,轩辕黄帝因迁姬水改姬姓,自轩辕黄帝起,其后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夏禹等先祖。从黄帝之德,到尧舜禅让、大禹治水有功,帝舜禅位於禹当了中原各部落之共主,成为中国的第一个王朝。故后人称黄帝为华夏族的始祖,即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至25世传至姬周太王,至周末70代王族均姬姓。周太王长子太伯为“三让天下”给三弟季历及其子姬昌(周文王),与二弟仲雍奔荆蛮立国勾吴,而被孔子称赞为“至德”,成为“至德精神”的代表和“至德文化”的创始人。
据不完全统计,自轩辕黄帝的姬姓,及至西周实行分封制,同时以国为姓,直接或间接繁衍的姓氏达2400多个,形成中华至德宗亲和姓氏。追根溯源,实是同宗共祖,血脉相连。从广义上说,至德宗亲是以尊崇太伯“至德”精神及至德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炎黄子孙。
“至德”精神内涵与文化传承
从轩辕黄帝的“德”文化,尧舜禅让、大禹治水,到太伯的“三以天下让”的“至德”精神,已构成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代表“至德文化”的丰富内涵。
“至德”精神的核心内涵“谦让、开拓”及主要内涵“谦和、让贤、仁义、发展” 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品质的代表。
古代周朝“周文化”仁义、周礼;孔子主张仁义:人道、仁道、和谐、中庸;老子:道、德、仁、义、礼;西汉司马迁:余读《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勾吴兄弟也。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近现代孙中山所提:天下为公;现当代毛泽东所提:为人民服务;邓小平所提:和平和发展;江泽民所提:三个代表;胡锦涛所提:和谐,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所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至中共十八大所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等。与“至德”精神和文化是一脉相承。
至德文化社团的起源、发展与使命
秉承以尊崇太伯“至德”精神及至德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为理念,世界至德宗亲组织早于一八七九年(清光绪五年)在美国旧金山巿,由旅美华侨吴、周、蔡三姓宗亲发起成立,一九零七年在加州正式注册,一九二七年召开第一届全美恳亲大会,并于三藩巿成立「至德三德总堂」。一九七三年各地至德宗亲提出将至德组织扩大至全球,一九七四年第一届世界至德恳亲大会在香港大会堂召开,来自世界各地与会宗亲达一千一百多人,空前盛大,至德为世界性之联宗结合,大会通过总会设在香港,并由(至德堂)吴、周、蔡、翁、曹、(济阳堂)辛、柯、蔡、(六桂堂)洪、江、方、翁、龚、汪十二姓氏发起,于一九七六年融资购置会所在香港正式注册成立「世界至德总会有限公司」,首届主席为吴多泰博士和美国及东南亚至德宗亲侨领。广结宗谊于四海,凡我华夏民族繁衍源流2,400多个姓氏(详见“轩辕黄帝繁衍的至德家族和姓氏”),尊崇“至德”精神及至德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炎黄子孙皆为至德宗亲,其意义亦深长矣。经历一百三十多年不懈的努力,今日至德宗亲法团联会遍布欧、美、非、澳、东南亚、中国等五大洲一百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与会宗亲皆为商界翘楚,政界栋梁,展勋国际,仰仗祖先美德。每届董事局要负起筹募经费和推动各地区联会的成立,并肩负定期巡回各国举办世界至德恳亲大会,共叙宗谊,发展经贸,任重道远,弥觉珍贵,且富中国乡情。 世界至德总会以“谦让、开拓、和平、发展”的至德精神为宗旨,是有着138年历史的、世界性、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成员分布最广的世界性华人社团组织,现全球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联会。现任总会主席吴希民。
“世界至德总会”成立以来,以促进祖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统一为己任,团结广大宗亲,为海外侨胞回国寻根祭祖、旅游投资提供重要桥梁联络沟通平台。成员大多为政界名流、商界巨头、专家学者等,及热爱至德文化、珍爱宗亲血脉的社会各界精英。
中华民族大家庭基本为至德宗亲,故“世界至德总会” 不分姓氏,只要为中华民族伟大事业愿意奉献、担当的优秀儿女均可成为其会员。因此,“世界至德总会” 成立138年来,其联会组织遍布全世界一百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成员不计其数。
1974年成立的“世界至德总会有限公司” 为当时注册要求,虽然挂的是“公司”招牌,但未建立公司实体。总会的经费大都靠参会者捐赠。到第十七届总会提出“一团四会”(即至德文化产业集团,至德文化促进会、教育奖(助)学基金会、至德经贸促进会、至德基金会)后,总会的使命,就不仅要继承、弘扬、宣传和实践“至德精神”,而且还用“至德精神”、“至德品牌”来发展经济,“以商养文,以文促商”的发展战略。为了使“至德文化”发展获得联合国的支持,总会还以民间社团的名义,申请成为联合国观察员组织成员。
1988年1月,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会议中曾经郑重提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是世界精英对孔子的认可,对中华文化的认可,也是世界渴望和平发展的呼声。因此,世界各地都前后成立了孔子学院,学习孔子的学说。这是非常明智的。但我们认为还不够。因为孔子的智慧,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对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的“德文化”和太伯的“至德文化”的传承。吴炳伟教授说:“孔子一生崇拜太伯,一生研究太伯,追随太伯,效法太伯,宣传太伯”。可以说“没有太伯,就没有孔子的儒学;同样道理,如果没有孔子,也没有太伯的光辉,太伯功德无量,也将淹没历史废墟而永无天日。”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只建“孔子学院”,学习孔子学说是不够的;而且必须要建立“至德学院”、“至德大学”,学习太伯的“至德文化”、“至德精神”。把“至德文化”推向全国和全世界,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太伯,了解“至德文化”,使之形成为全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并付诸实践。这样“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至德文明”、“天下归心”的恒定状态就会到来。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这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必由之路”。
“世界至德总会” 秉承先祖的教诲,继承孔子等先人对太伯至高道德精神的崇尚,高举继续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旗,把宣传至德文化、弘扬至德精神为己任,担负起在当代社会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让我们携起手来,把学习“至德文化”,弘扬和实践“至德精神”,把“至德文化”推向一个新的台阶,为构建社会和谐,实现两个“百年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017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