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延安精神研究会
吉林省延安精神研究会
鄂延办[2017]6号
关于征集“纪念杨松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的函
杨松(原名吴绍镒),1907年11月14日出生于今湖北大悟县四姑镇大吴家。1921年9月进入董必武创办的武汉中学读书,后入武昌高师附中学习,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并发起组织“现代少年协社”,1925年6月,作为武汉学生联合会的主要负责人,代表湖北省学联赴上海出席全国学联代表大会。192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任共青团武昌区委书记,是董必武、陈潭秋培养的湖北地区早期革命者,
1927年春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读书,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1月被选为共青团中央委员,受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委派,赴苏联海参崴任太平洋职工会秘书处中国部主任,负责《太平洋工人》杂志编辑及教学工作,指导工人运动。
1933年,受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指派,化名吴平,以中共满洲省委巡视员、吉东特委书记的名义,参与东北地区党的领导工作,是吉东抗日革命根据地的主要负责人,为组织和领导东北的抗日斗争作出了重大贡献。
1935年秋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后,留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工作,任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中国问题顾问、中共代表团秘书等职,参与起草了党的《八一宣言》和《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建制宣言》,是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东北抗日联军的发起人和组织者。
1938年2月杨松从莫斯科回到延安,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兼秘书长,主持中宣部的常务工作,同时执教于马列学院。同年9―11月,作为东北地方领导干部和抗日联军代表出席中共中央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并担任会议秘书,参与文件的起草。1939年春兼任中央东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1941年3月,中央决定出版党的历史上第一张大型日报、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杨松被任命为第一任总编辑。他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奋斗精神,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领导下,与报社同志一起,克服种种困难,为宣传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呕心沥血、埋头苦干,使《解放日报》成为党指导中国革命的重要武器。由于繁重的工作和艰苦的斗争环境,杨松患上了肺结核,终因病情恶化,于1942年11月23日病逝(年仅35岁),毛主席亲自为他撰写挽联:“杨松同志办事认真,有责任心,我们应当记住他,学习他。”
今年是杨松同志诞辰(1907--2017)110周年。作为杨松同志的出生地和他曾经战斗工作的地方,为表达对这位党的宣传工作,为毛泽东思想、延安精神的形成,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作出重要贡献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深切怀念和崇敬之情,经与中共大悟县委研究同意,拟于2017年11月上旬在该县四姑镇举办“纪念杨松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届时邀请延安、北京、湖北、吉林、黑龙江省的党史专家、学者,杨松同志生前领导、战友子女及亲属参加,并征集一批理论文章结集出版。
为丰富研讨会的形式和内容,中共大悟县委、县人民政府成立专门班子,组织力量,正在对杨松同志故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对杨松同志生平事迹陈列室的布展工作抓紧进行,于今年十月底完成。
论文征集采取定向定人约稿方式,对象主要是杨松同志生前的领导、战友的后人,对杨松同志生平有深入研究的党史专家、学者及杨松同志的亲属;征文形式可以是回忆、访谈、史料、论文、图片;论文注意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时效性、创新性;论文文字在5000字以内,也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史料价值适当增加;论文题目自定。
杨松同志英年早逝,时间久远,他生前留下的文字不少,需要我们去认真搜集和挖掘,突出重点:一是1933年至1937年间,在参加共产国际工作,参与东北抗联领导和组建中共吉东特委并任特委书记期间,为夺取东北抗日斗争胜利的经历,历史贡献;二是1938春至1942年,在延安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兼秘书长,以及《解放日报》总编辑期间,为党的理论建设,新闻宣传,特别是对毛泽东思想和延安精神的创立和形成的重要贡献。
通过这次理论研讨活动,进一步丰富和了解杨松同志为中国革命胜利,民族的复兴作出的贡献;进一步学习杨松同志坚定的理想信念、忘我的工作作风,马列主义理论造诣,高尚的道德情操,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革命精神。积极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杨松同志办事认真,有责任心,我们应当记住他,学习他。”的号召,以杨松同志为榜样,做一个新时期合格的共产党员。
论文截稿时间2017年8月31日
电子版:E- mai 1021989289 @qq.com
纸质版:邮编:430071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中北路101号海山金谷1栋1303,湖北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办公室
联系人:霍长现 办公室:027-87232924
手机:13397159028
吴隆繁 手机: 13839788686